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焦点透视
编号:102422
心理专家细说受骗根由
http://www.100md.com 2000年3月24日 北京晚报
     四川乐山市某新闻媒体的编辑姚先生近日出差到北京办事,在阜成门附近的一家小商店里遇见了“托儿”,一家伙买了将近20米劣质布料。事后,姚先生无比懊恼地说,这种拙劣过时的骗术,我在乐山时揭露得多了,没想到却在北京上了当。

    上周日,何女士和丈夫在家中接待了一位“报喜”的福建小伙,自称是阳光公司的职员,送来男女袜子各一包,言明是奖品,男袜24元一双,女袜74元一双。一听这话,何女士马上就“送客”。没想到小伙子一脸诚恳地一再声明,绝不收钱,还拿出身份证、工作证来证明,说着又拿出一对包装精美的情侣表,说这也是奖品,当然也是不收费的。小伙子又向何女士介绍,他们公司5月3日将在西单赛特一层进行大规模的系列产品促销活动,届时将诚邀您出席,并且有丰厚的礼品,参加活动的嘉宾如预付398.8元,就可得到1800元的商品,问夫妇俩是否有兴趣。夫妇俩一边叮嘱小伙子:我们都是工薪阶层,骗我们可太没良心了,一边乖乖地拿出了400元钱,“预订”了1800元的商品。“这是怎么了?我一边掏钱,一边心里还念叨着,可别上当,结果还是上了当。”何女士在昨晚打给记者的电话中百思不解。
, 百拇医药
    像姚先生、何女士夫妇这样的明白人上糊涂当的事儿,还真有不少。见过大世面的人,被外国骗子公然在大街上把钱包里的钱拿走;早上刚给别人传授了防骗经验的人,中午就买了假金表……从受骗者向本报新闻热线反映的情况来看,上当的市民大多对社会上流行的骗术有一些了解和警觉,他们奇怪地说:“这些骗术我们在报纸电视上也都见过,刚遇到骗子时,也都警惕着哪,可是不知怎么的,被人家三绕两绕就绕懵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所的吴瑞华研究员告诉记者,骗子行骗虽然花招很多,但无非是采取了3种心理攻势。一是绕开你的心理防御点,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进攻。你知道送奖品之后会推销产品,他偏不;你知道拿第二份礼品时,该提钱的事儿了,他也不;等你再也想不出他会从什么地方骗钱的时候,他给你来个预约销售,一举突破你的心理防线。其二,骗子们善于利用人们的心理需求,看你需要什么,然后“对症下套”,对有病的拿出灵丹妙药,对缺钱的掏出金佛、金表。第三,骗子行骗时都要摆出同受害者一致的立场,一点小小的相同,如口音、年龄、性别都能被他们放大为巨大的认同感,使你感到无比亲切,从而丧失警惕。至于说到大庭广众之下,被“托儿”骗了或是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从自己钱包里掏钱,则是利用了人皆有之的从众心理。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骗子们做得越大方,受骗人就会觉得越顺理成章。

    吴教授说:“那些心理摇摆不定的人群,最容易上当受骗。为什么骗子们喜欢对妇女及中老年人下手,就是因为妇女更加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中老年人往往对自己信心不足。”他认为,要防止受骗,就必须杜绝占小便宜的心理,要坚信天上是绝对不会掉馅饼的。把住这一条,骗子就无处下嘴。吴研究员还特别提醒人们,绝不可小看这些衣着邋遢、呆头呆脑的土骗子。“他们在多年的行骗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能够一眼就洞察人们的心理活动,找到心理突破口。要说心理学理论,他们说不出所以然来,但要论实践,我这个心理学专家不一定占得了上风。”(记者荣东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