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下丘脑-垂体疾病 > 骨质疏松症
编号:106972
诊断骨质疏松骨密度不是惟一方法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月11日 健康报
     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测来诊断骨质疏松是不够的。由于体重及骨的几何形状对骨密度的影响很大,为防止误诊和漏诊,诊断骨质疏松还要结合骨强度等生物力学的指标。这是近日由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召集的西部地区骨质疏松诊治论坛上专家们的看法。

    目前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约有8400万左右,其中3/4是绝经后妇女。以往都用骨密度测试的方法来诊断骨质疏松症,经常有误诊和漏诊的现象,如有的病人骨密度很高,按说不应诊断为骨质疏松,可偏偏病人极易骨折;还有的病人骨密度很低,按理说应发生骨折却从不发生骨折。我国北方人的平均骨密度高于南方人,但北方人的骨折发生率也高于南方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孙允高博士告诉记者,纽约人的平均骨密度比北京人高,北京人的平均骨密度比上海人高。但因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发生率,纽约高于北京,北京高于上海。这就是说,单纯依靠骨密度来诊断骨质疏松并不十分准确。近年来,随着对肌肉量与骨量、体重与骨密度、体重与骨几何尺寸等关系研究的深入,骨强度指标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对骨折的描述也由单纯的结构指标(骨密度)发展到结构加功能(骨强度)的综合指标。在分析骨强度的过程中,当力以人体的体重为单位时,骨的强度被称为抗骨折能力,而抗骨折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每个人骨的几何结构、骨密度、骨骼的材料性能、体重及肌肉力量等诸多因素,任何一个量的变化,都可以引起人的抗骨折能力的变化。把抗骨折能力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新指标,提高了骨质疏松诊断的准确性,实现了个体化的定量诊断。

    由此还带来了治疗上的改变,不再只是单纯地增加骨密度,其他如提高肌肉力量,控制体重以及改善骨关节功能等也成了治疗骨质疏松,提高抗骨折能力的有效方法。(记者 王苏平),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