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综合症 > 肝-甲状腺综合征
编号:109255
我国有望最先研制成功一种抗炎新药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27日
     新华网上海4月26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获悉,该所的科研人员将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肝素的化学结构巧妙“ 更改”后,有望在世界上最先开发出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炎新药。

    据介绍,这种抗炎新药目前已通过动物模型实验,效果良好,有关成果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由于人体的组织器官在受到损伤后,血液中的白细胞就会大量聚集到受损部位,以阻止外界病菌的入侵。然而,对于器官移植、中风、心肌梗塞、严重烧伤或创伤的病人来说,白细胞这种免疫防卫的作用,就显得多此一举,不受人们欢迎。因为它常常会引起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或导致受损伤的组织器官坏死,使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十分理想的药物,来有目的地阻止白细胞发挥这种侵润聚集的功能。临床上主要使用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由于“杀伤力”太强,在阻止受损部位的白细胞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严重抑制了患者的免疫能力,引起患者应急性溃疡或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的副作用。

    科学研究早已发现,一种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类疾病的药物----肝素,还具有另一项“深藏不露”的本领----抗炎。但在临床使用中,如何使肝素的抗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使患者不持续出血,则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

    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耿建国研究员领导的课题小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验,通过对肝素结构进行化学修饰,终于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一个最佳的“临界点”,使肝素的抗凝血功能成功地下降到原来的一百五十分之一,而基本保留了抗炎活性。

    据耿建国研究员介绍,这种新药对小鼠的腹膜炎、兔子的缺血后损伤、猪的急性肺损伤都十分有效,且没有什么副作用。目前,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新药临床前期的毒理和药理的研究。 (张建松),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