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新闻 > 医药前沿
编号:109664
微骨孔入路—掀开微创神经外科新页
http://www.100md.com 2001年5月17日 健康报
     医学史中的微创观念,可追溯到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这位哲学家医师两千年前就讲过,医疗必须尽可能减少创伤,否则因治疗所造成的损伤可能比疾病本身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更严重。20世纪后半叶,外科医师不断探索,以达到完美的治疗效果,一改传统外科手术模式,形成临床医学一个新领域———微创外科(minimalinvasivesurgery)。如各种内镜的应用,介入治疗,外科导航技术等相继出现。微创外科减少了病人治疗的痛苦,降低传统手术的医源性并发症。其中,标志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微骨孔入路(Key-holeapproach,亦称“锁孔入路”),为治疗颅内肿瘤、脊椎(髓)病变和脑血管病方面另辟新径,掀开了显微神经外科新的一页。

    一、微骨孔入路的形成历史19世纪末期,神经外科开始从普通外科分离出来。当时,病人患颅内或脊髓疾病先经神经科医师诊断,再由外科医师手术,这些外科医师成为了神经外科医师先驱。传统的开颅手术范围较大,首先因为诊断手段简单,多数是病变已很严重方得以确诊,甚至术前仍不能确诊,需开颅探查,迫使大骨瓣开颅,以应付术中不同病变的处理。其次,早期手术照明设备简陋,需要扩大开颅以增加术野光线。第三,当时手术器械不是专门为神经外科设计的,体积较大。第四,早期神经外科手术常由多名医师完成,需足够大的术野,以保证几位医师能同时观察,方能协调操作。
, 百拇医药
    20世纪60年代,神经外科引进显微手术技术,但仍沿用传统的开颅模式。1971年有人提出微骨孔入路概念,倡导改进传统的开颅手术观念,以充分发挥显微手术的优越性,但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91年日本神经外科医师首先报告经微骨孔入路治疗颅内前交通动脉瘤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才逐渐被欧美等国家神经外科医师所认识和采用,近年来取得迅速进展。

    二、微骨孔入路的优点微骨孔入路采用小切口(长3cm),小骨窗(2.5cm×3cm),不影响病人外貌,对颅内病变定位要求像钥匙孔一样精确。针对每个病人个体化的设计手术通道直抵病变区域。比如切除鞍区占位时,采用传统的额部开颅,几乎暴露大脑半球的前半部分,虽有棉条保护,也会造成暴露在空气中脑皮层的损伤。这正是额部开颅手术后,需给病人预防性用抗癫痫药的原因。再者,最小程度牵拉脑组织是微创技术的关键。脑皮层血管对牵拉十分敏感,当压力超过20mm汞柱时会严重影响脑血流,导致皮层缺血梗塞和脑水肿,术后产生永久性的神经功能损伤如偏瘫失语,严重者还会造成病人死亡。如果根据病人的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影像学资料,避开重要脑功能区,打开蛛网膜和脑室脑池放出脑脊液,充分利用脑自然沟裂分离血管神经到达病变区域,就会减少对脑的牵位,使手术中医源性脑组织损伤显著降低。另外,由于骨窗小,开关颅时间缩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如术后硬脑膜外血肿和癫痫发生率低,病人康复快。同时,缩短病人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
, http://www.100md.com
    三、工作原理和技术支持微骨孔入路的工作原理与我们生活中用的门镜相似。门镜孔虽然很小,当向门外窥视时,却可以看到较大的视野,距门镜越远视野越大。微骨孔入路开颅范围虽小,但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通过调节手术床和手术显微镜的角度,可保证获得足够的可视术野。

    近年,高质量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PET)、超选择导管造影(DSA),使颅内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更加准确,并能详细地显示病变周围的解剖关系。不断更新的显微手术器械,为微骨孔入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微骨孔入路还有赖于脑解剖和生理知识,特别是近10年影像引导外科的导航手术技术,为其开拓了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如可安全切除大脑半球深部小于2cm的病变,而不造成病人的神经功能损害。

    微骨孔入路要求外科医师具有丰富的显微手术临床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精良和齐全的显微手术设备和一套特殊的手术器械。微骨孔入路最适用脑外病变,如尚无症状的脑肿瘤、动脉瘤等,同时也有其局限性,不适宜对巨大的脑动静脉畸形和癫痫手术。,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