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疗管理 > 医疗改革 > 信息
编号:110494
卫生改革看青岛
http://www.100md.com 2001年7月27日 人民网
     在全国率先进行以盘活资源为目的的区域卫生规划,率先打破卫生系统人事制度上的“铁饭碗”,率先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这三个“率先”,是近年来青岛市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奏响的医疗卫生改革“交响曲”。青岛市久困“围城”的卫生行业焕发出生机,为全国医改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需六个亿办的事只用了六千万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长期以来,青岛市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投入不足与相对过剩这一矛盾,严重制约着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一九九三年以前,全市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医疗机构集中在老城区,而东部新市区的医院数量明显偏少;少数几家大医院实力雄厚,专家云集,病床使用率超过百分之百,而多数中小医院和企业医院却“门可罗雀”。从一九九三年开始,青岛市政府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有进有退”的思路,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导演了一幕幕“合纵连横”的连台大戏。
, http://www.100md.com
    位于闹市区的青岛市立医院是“全国百佳医院”,受地盘狭小限制,“有饭吃不了”,若移址新建,投资至少需要五个亿。与此同时,与市立医院相邻的两所企业医院———建工医院和建材医院却由于企业转制等原因,陷入勉强“糊口”的境地。在市政府的“斡旋”下,市立医院成建制地“收编”了这两家医院,随后又先后兼并、联合了市皮肤病防治医院、北九水疗养院、北海医院和交通局医院等四家医疗机构,组建市立医疗集团。医疗集团的成立,使市立医院以较小的投入,换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他医院自从挂上市立医院的金字招牌,努力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病床使用率从不到百分之二十迅速提高到百分之八十。

    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青岛市注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将分散优势变为集中优势,在创建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和名牌医院上下功夫。海慈医疗集团由青岛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黄海疗养院组建而成。集团成立前,有过“昔日的辉煌”的市中医院由于规模较小、周边地区综合医院密布等原因,发展相对滞后。而市第二人民医院不仅拥有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且占地较大。集团成立后,重点加强了中医现代化建设,市中医院保持独立法人地位,集团的先进医疗设备为开展中医急重症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有了强大的西医后盾,中医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突飞猛进,有两个科室相继成为山东省卫生系统重点学科。
, 百拇医药
    几年来,青岛市先后对全市五十三家医疗机构的布局、功能进行了调整,市直属医疗单位的数量由原来的二十四个减少到十三个。据估算,青岛市卫生资源的这次大调整,若按新增建筑工程量计算,至少需要六亿元投资。而通过异地置换等措施,市财政仅投入了六千万元。

    “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作为特殊的事业单位,医疗机构一直实行内部自我保障和封闭式人事管理制度。由于人员没有“出口”,干部职工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弊端日渐成为制约积极性发挥的一大障碍。

    1999年3月,一项被誉为“对全国卫生系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举措率先在青岛全面推开。一夜之间,市直医疗机构的1万多名职工的人事关系和档案全部交由新成立的市卫生人才市场代管。进入“市场”,所有职工都要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没有单位聘用的则留在人才市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接受培训,等待竞争上岗。截至目前,市直医疗单位已经有281人下岗或转岗分流。
, 百拇医药
    青岛市卫生系统干部制度改革同样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在不放松监督管理的前提下,青岛逐级下放干部任用权限,扩大基层单位自主权。如今,青岛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只负责干部选拔标准的制定、干部备案、主要行政负责人的聘用和考核,医院院长的选拔是通过公开竞争、直接任命的方式完成的,其他副职由院长聘用,自主组阁。

    人事制度改革虽然艰难,但坚持推进,逐渐改掉了“闲、散、庸、懒”的积习,改出了青岛卫生界后进赶先进、先进争模范的新局面,改出了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热忱。记者采访了一名中级职称的医生,由于工作懒散,在竞争上岗时没能过关,她先是“待业”,后被安排去开电梯。痛定思痛,她在新的岗位上任劳任怨,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不久前又回到了医生岗位。她告诉记者,“我将百倍珍惜这失而复得的工作机会。”

    新的人才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中青年走上医院行政领导岗位,或成为重点科室的学术带头人,给青岛卫生界注入了活力。
, 百拇医药
    告别“以药养医”

    进入20世纪90年代,青岛市医药费用增势迅猛。到1995年,全市医药费用的年增长幅度达到44%,药品费用占医药总费用的比例超过64%,“看病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分析医药费用上涨过快的原因,根子在于医疗机构长期形成的“以药养医”的不合理的补偿机制和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青岛市卫生局局长刘志远以甲肝疫苗为例,向记者道出个中原委:一支甲肝疫苗的生产成本是2.5元,可经过批发商、经销商、医院等几个环节,到了患者手里,一支疫苗的费用竟高达25元,整整增加了9倍。

    为从源头上控制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驾护航,青岛市借鉴上海经验,自1996年起,对医药费用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即在逐步降低药品费用比重的同时,适度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最终控制医药费用总量。1999年9月,改革的触角又伸向了传统、落后的药品购销体制,药品招标采购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招标采购药品63次,招标采购的药品接近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总量的40%。如今,青岛市医药费用的年增幅已降至10%,远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和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药品费用在医药总费用中比重降至52%,比1995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5年多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共为社会节省医药费用6亿多元。

    “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中央确定的医改总目标。作为全国卫生改革的窗口,青岛不负众望,正朝着这一目标大步迈进。(本报记者 丁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