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330
藏医学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4日
     藏医学概述及发展史

    内容简介:

    藏医药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千百年来,它广泛吸收汉族医学和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民族医药学的精华,对某些疾病有独特见解和疗效,使其在祖国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同其他民族医学一样,成为祖国文化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藏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细内容:

    藏族医学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据《玉妥.云登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
, 百拇医药
    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

    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其中玉妥.云登贡布最为有名。

    玉妥.云登贡布(708~835年)是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曾担任过赞普的御医,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走遍西藏各地,广泛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总结民间医药经验,还多次赴内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拜中外名医为师,曾邀请著名中医学家东松(即韩文海)、印度医学家新提嘎瓦、尼泊尔医学家达玛锡拉、克什米尔医学家库雅巴等来藏研讨学术。他结合中外医学成果,编著了三十多部医学论著从而形成了藏医的一整套体系。
, 百拇医药
    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十五世纪以后,藏医逐渐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两大派。北方派稍早于南方派,以强巴.南杰查桑为代表,南方派则以舒卡.年姆尼多吉为代表,他们分别总结了北部高寒地区和南部河谷地带的多发病及其治疗的经验,各有特点。

    十八世纪以后,著名医学家第玛.旦增平措广泛收集药物标本,编著了《晶珠本草》,收载藏区药名两千余种,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及功能等均讲述得十分详细。

    公元一九一六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创办了“门孜康”(医算局),广招门徒,教授医药理论,对藏医藏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医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进一步重视与大力支持,使其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各藏族聚居地区都取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藏医学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 http://www.100md.com
    内容简介: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即:“龙”(气)、“赤巴”(胆)、“培根”(涎)。其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及三种排泄物(即大小便、汗)的运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这三大因素保持相对平衡,但在内外因素发生变化、平衡失调后,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特别是三大因素之一,稍因功能亢进,不仅引起龙、赤巴、培根病,而且还可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尽管疾病的种类甚多,但归纳起来无非只是寒性病和热性病两种而已。龙病、培根病、性病属于寒性病,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属于热性病,而黄水病介于两者之间,其属性兼有寒与热,故而在治病用药时根据“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藏医治疗原则予以配伍用药。上述病种由于进食无营养或饮食失调,使胆汁红酸转化为血液中的废物而积聚于胆,胆汁的精华则变为黄水,而黄水扩散至肌肤所致。以上病种在诊脉、验尿及体征方面所得结果偏甚于血热性,因系血与赤巴并发,故在用药时每次间隔时间里频饮二十五味加味大汤,并同时配伍上述藏成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二十五味加味大汤丸不仅能抗过敏、干黄水、凉血、解毒,而且对各种呼吸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妇科出血都具有显著效果。
, 百拇医药
    详细内容:

    藏医药学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者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的关系,因而是生理性的。每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而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和培根的病态,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隆、赤巴、培根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但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各种机能密切相关。它的性质与汉族中医的“气”很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样。根据隆的不同机能和存在部位的不同,又可以把隆分成五种:

    维命隆:音译“索增隆”。它存在于人体头顶部,也即中医所说的百会穴的部位,其运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它司人体的吞咽动作,司理呼吸运动,唾液分泌,打喷嚏,打饱呃,使人的记忆力清醒、增强,感官聪明而敏锐,还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
, 百拇医药
    上行隆:音译“紧久隆”。它存在于人体的胸部,并运行于鼻部、舌头和喉头部位。它司人体的发声,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善于思考。

    遍行隆:音译“恰不其隆”。它主要存在于心脏,并运行于全身。它司人体四肢的活动、屈伸行走,还司眼睛及口唇的开合,并主管人的语言和思维活动。

    下泄隆:音译“吐色隆”。它存在于人体的肛门部位,运行于人体的下部,包括大肠、膀胱、会阴等部位以及大腿的内侧。它司人体精液的排出、月经和大小便等的排出,还管理忍便的控制以及妇女分娩过程等。总之,凡人体下半身的各种机能,都由它来司理。

    伴火隆,音译“梅年姆隆”。主要存在于人体胃脘部位,运行于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它主管人体的消化机能,负责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分开,并促使血液生成和成熟起来。

    隆的特性是:粗、轻、寒、微、硬、动这六种。
, http://www.100md.com
    粗,其表现特点是性情急躁,舌苔明显,厚而粗,皮肤粗糙;

    轻,指人体的活动轻捷灵便,性情也变化不定,难于捉摸;

    寒,是指人体喜欢避寒就温,平时喜欢晒太阳、烤火,饮食也喜热食,不喜凉食;

    微:其表现是随处可到,

    热:指人体喜冷而恶热,喜在凉处而怕热,饮水也爱凉饮;

    轻:指身体轻盈,在患病时,也都比较轻而易治;

    臭:指它使人体分泌的汗液具有一些微臭,而尿液也都具有明显的腥臭味等;

    泻:指它使食入的食物中难消化之成分排泄,发生腹泻;

    湿:指它使人体保持较多的水液、痰湿,体表也较湿,还常使人泄泻。
, 百拇医药
    具有上述隆的特性,凡是隆型的人,多有以下这些特点:身体略弯曲,甚至佝偻驼背,人较瘦削修长,面色偏浅灰或浅蓝色,关节里常出现响声。这种人喜欢谈笑,爱唱歌,也爱与人争吵甚至打架斗殴。身体抗力较差,易患感冒,平时则多喜吃带酸味、苦味的食物。

    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也是负责人体内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因素,具有中医“火”行的性质。这是一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火或热量,与病理上的火邪不同。根据赤巴存在的部位和具体功能的不同,赤巴又可以分成五种:

    消赤巴:也译成消化赤巴,音译“赤巴久觉”。它存在于胃肠之间,其作用是协助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加以分解,使其产生出热能,并使其他各种赤巴的作用能正常地进行,更好地发挥其生理作用。

    变色赤巴:音译“赤巴当久”。它位于人体的肝脏,主要作用是使食物中的精微所包含的色素变成体内各种成分应具有的色泽。如血液中具有的红颜色、胆汁中的黄绿色,以及肌肉的红色、粪便中深浅不同的黄褐色等。
, 百拇医药
    能作赤巴:音译“赤巴朱且”。它位于心脏部位,其职能是司人的思想意识,负责人的胆略,使心胸开朗,有谋识。人的欲望及骄做的情绪也与它有关。

    能视赤巴:音译“赤巴通且”。它位于人的眼睛部位,主宰人体的视觉,使人能看到体外周围的物体,并与辨别其颜色有关。

    明色赤巴:音译“赤巴多塞”。它存在于人体表皮表面的部位,使人的皮肤细腻、润泽和光亮。

    赤巴的特性是:热、轻、臭、泻、湿。

    热:指人体喜冷而恶热,喜在凉处而怕热,饮水也爱凉饮;

    轻:指身体轻盈,在患病时,也都比较轻而易治;

    臭:指它使人体分泌的汗液具有一些微臭,而尿液也都具有明显的腥臭味等;
, http://www.100md.com
    泻:指它使食入的食物中难消化之成分排泄,发生腹泻;

    湿:指它使人体保持较多的水液、痰湿,体表也较湿,还常使人泄泻。

    具有赤巴型的人,与赤巴的特性的表现相类似,有如下特点:容易感到口渴、饥饿。赤巴型体质的人头发发黄,一般体型和身材都属中等,人也聪明,但常表现骄傲,面色多红润。

    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也有人把培根译成痰或粘液。这里的“痰”是正常生理状态下存在的正常物质,而不是病理状态下出现的痰液。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及功能,又分为五种:

    培根丹且:又意译为能依痰。它位于胸中,为5种培根之首,可协助其他4种培根的正常机能运转。当人体体内的体液水分产生异常,即过多或过少时,培根丹且能起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正常。
, http://www.100md.com
    培根涅且:又意译为能化培根。它位于胃的上部,能磨碎食物、消化腐熟食物。当然,这一机能还需与其他两种因素,即消化赤巴、消化隆来共同完成。

    培根良且:又意译为能昧培根。它位于舌头的部位,其主要功能是主管人体尝味的机能以辨别食物中的各种不同味道。

    培根其木且:又意译为能足培根。它也位于头部,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它能使人体产生各种精神情绪,如喜、怒、哀、伤、知足、满意等。

    培根居而且:又意译为能合培根。它分布在人体的各个关节部位,其功能是使关节,也即骨骼与骨骼相结合的部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负责关节的屈曲和伸张,使它们能灵活地活动。

    培根的特性包括腻、凉、重、钝、稳、柔、粘等7种。

    腻:与赤巴的腻性相近,即带有油腻的性质,逢有舌苔时,也多粘腻。但这种粘腻多为白色,与赤巴的粘腻舌苔不同,后者多为黄色,其排泄物如粪便、汗液、尿液等也多粘腻;
, http://www.100md.com
    凉:指身体多凉,喜欢呆在温暖的地方,平时则喜热饮热食,不喜凉饮;

    重:指身体多重坠,动作笨重不轻便,行动也懒慢,不喜活动,如患病一般也较重;

    钝:一般是指人体患病时,病情发展较慢,变化不大,也不易转变成其他病;

    稳:指人比较稳重,不易激动,病情也较稳,不易产生突然的变化;

    柔:指它的性质柔软,嫩薄,如表现在舌苔上,也较轻而薄,如有疼痛,也是轻微的;

    粘:指分泌物多粘而厚,如吐泻出来的排泄物,常带多量粘液。

    培根型的人,常表现一些培根所具有的特性,其特点是身体常发凉,感到虚冷,体型偏肥胖,面色多灰白。这种人喜欢酸食,其性情较开朗愉快,人较长寿、富有。
, 百拇医药
    藏医认为,人体有七种基础物质和三种秽物。这七种物质为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这七种物质都是有形的物质,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而三种秽物则是指粪便、尿液和汗液。

    人体内的器官,藏医也认为有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六腑指小肠、大肠、胃、胆、膀胱和三木休(指男性的精囊,女性的卵巢)。藏医形象地给这些脏腑打了比喻,认为心脏为国王,坐在宝座上;肺如大臣和太子,有五叶为母肺,有五叶为子肺;肝脏和脾脏则是大小后妃;肾脏象托着屋梁的外臣;精囊、卵巢象珍宝库;胃象一口炒锅;小肠大肠象王后的奴仆;胆象悬挂起来的鼓风皮袋;膀胱好似盛水的陶罐。此外,藏医对身体的每一部位,每一个结构都有形象的比喻、包括脊椎、髓骨、胸骨、肋骨、命脉、脉络、肌肉,皮肤、锁骨、肩胛骨、头部、五官、头盖骨、头发、横膈膜、双手、双脚等等,都已经提到,这已充分表明,藏医对人体的局部解剖学有较深的了解,尽管对这些构造的形象比喻并不完全恰当。

    藏医认为,全身共有骨头360块,其中脊椎骨28块,肋骨24条,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有210处。韧带16处,头发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万。藏医认为,人体有一系列管线系统。其中的白脉十分重要,《四部医典》对此有一段描述,说“从脑部脉的海洋里,象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的水脉有十九条。”还有象丝线一般的连接脏腑的脉等,这与现代神经的概念颇相一致;而藏医所说的黑脉,认为它象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腑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其分支有大干脉,有小脉700条,更有微细的脉道遍布全身。这些黑脉从其特点来看,应该是现代的血管。
, 百拇医药
    藏医的诊断,采用“望、摸、问”的方法,切脉时,同样以“寸、关、尺”配属五脏六腑。藏医的诊断方法包括问诊、尿诊(望诊)和脉诊(触诊)三个方面,而且十分重视“尿诊”。

    藏医问诊的内容比较广,包括:

    起病缓急:突然起病者大多是急症,如感冒大多突起恶寒、发热、头痛;猛炭疽病起病也十分猛烈;五脏六腑病则多为慢性病,说不清何时起病,而只能模糊指出大约有多长时间了等等。

    起病原因:有不少病症患者自己可以明确指出原因或诱因。如由于暴饮暴食而发生胃痛、呕吐,腹泻等;由于受凉而发热、鼻塞、咳嗽等;但也有不少病症难于诉说具体的病因或有什么其他诱因,如疠病杂症、痄腮、炭疽等等,都没有明显的发病原因可以询问出来。

    气候环境因素:如环境中的寒冷、燥热、潮湿以及受风等等,对于疾病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住所的通风情况、室内温度及潮湿的因素,都应该询问清楚,这些对于决定疾病种类,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百拇医药
    职业和家庭情况:患者从事何种工作,与病种有一定关系,如畜牧区易得脓包炭疽、强体力劳动易患扩散伤热等等。有的疾病与家庭情况有关,如有些瘟疫病常可在家庭成员中有同样病症而是互相传染的等。

    饮食起居:藏医认为,饮食不节能导致很多疾病,不仅仅胃肠病是饮食失常直接引起的,很多病症,包括瘟病、气息不安、呃逆、食积痞瘤等,都与饮食不节有关。至于精神因素,藏医也很重视,也是问诊的内容之一。

    总之,问诊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有时还要包括发病以后,病情的变化和已经接受过的治疗情况,作为正确判断病情的参考。

    尿诊,即通过检查尿液进行诊断。任何一个古代传统医学系统中,尿诊在诊断方法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藏医来说,它更重要。

    藏医认为人体的尿液,来自摄入的饮食,因而尿液的性质与饮食的种类,所含水量色素等等,关系密切。正常人的饮食如果有所改变,尤其食入较多色素等等,对尿液的性质都会有所影响。
, 百拇医药
    藏医要求验尿前在生活方面要严格控制。患者在验尿的前一天晚餐,不得食用酥油酪浆、不饮茶、不饮酒,对于饮水,无特殊的限制。这天晚上不要剧烈地劳累,包括避免性生活,要保持安静,清心欲望,情绪稳定,而且睡眠充足。凡是前半夜的尿液,不能供检查用,因为体内消化步骤到半夜全部完成,所以子夜以后的尿液最能代表人体内真实的健康情况。因此,供检验用的尿液应该是清晨起床后第一次尿标本,最有诊断价值。收集尿液的容器,以雪白的瓷碗最好,对尿液的检查时间应选取清早光线充足之时最为理想。

    正常的尿液是浅黄色清澈液体。放在器皿里可以见底。尿色最深不应达到橙子皮那样的深黄。正常人的尿无味或有轻度骚异味。如气味太浓,或有特殊气味如水果味者,一般均表明病态。正常的尿在刚收集后片刻,可有少量的蒸汽逸出,不多不少,时间也不长,不会超过10分钟,一般泡沫很少;沉淀物极少。

    藏医对尿中的漂浮物根据它存在的部位分成三层。上层漂浮物表示病症状位于胸膈以上,也即属于心肺等内脏的疾病。中层漂浮物表示病症位于上腹部,也即属于肝、脾、胆囊、横膈膜等脏器的疾病。下层沉淀物,表示病症位于下腹部、盆腔内,也即属于肾,膀胱,小肠生殖器部位的病症。
, 百拇医药
    藏医认为如静置后尿液比开始观察时变浓了,这多是由热病引起的,如果相反,变得清亮而稀溥,则属寒性病。

    如尿色为红色者,应该注意鉴别其属于何脏器病变,或属何种热症。如色彩红而混浊,尿中漂浮物出现在下部,则为肾脏病;如尿色红而兼有绿色,尿清澈不混浊,漂浮物又位于尿液之中部,则为脾脏之病症。如尿色偏于黑红或淡红,漂浮物分布均匀,是为肝脏之疾病。

    传统藏医还有从尿诊鉴别病症状之预后,认为尿中无蒸气,无味无嗅,或尿色如银珠色、墨汁色等,均为死症等等。

    藏医中有关尿诊的内容还有很多,以上只是一简要介绍。

    藏医学特色治疗

    简要介绍:放血疗法 灸法 搽涂外敷法 药浴疗法

    详细内容:
, http://www.100md.com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藏医治疗学中一种颇具特色的治疗技术。它采用特殊的放血刀,在患者身体的特殊放血部位进行放血,具有较好的疗效。

    可以放血治疗的病有热性病症如瘟病,疮疡,丹毒等。黄水病或血分,赤巴转化症。

    凡不满12岁的儿童,70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及产后都不能做放血治疗。身体虚弱,精气亏虚、浮肿、胃火衰微、呕吐,泄泻的病人不能放血。一般热病初期、藏医认为热尚不成熟者,或热病属于正气亏损以及空虚热等,虽然表现有热象,都不宜放血。另外,对于要害部位也不宜放血。

    藏医认为,放血时体内的病血应该已经与好血分清,这样,放出病血,留下好血,病才能治好。如果病血和好血未分清就放血,非但病治不好,还易增添新病。因此分清好血、病血是放血疗法的关键。那么如何鉴别这两种血呢?要以从口腔、鼻腔和肛门3个部位的血加以鉴别,如果鲜红的,则是好血,否则是病血。如果见不到病血和好血混杂的迹象,表明放血时机成熟。未达到放血时机而需放血的病症,应该服用汤药把它们分开。
, http://www.100md.com
    传统藏医放血部位是固定的。据《四部医典》记载,全身计有77处放血部位:头颈部21处,上肢34处,下肢18处,躯干部4处。

    放过血后,应认真观察放出的血液。色发黄,虚而不实且有白色泡沫的血为病血。血液颜色如朱砂或紫草茸汁者,都属于正常血液。有这种血液出现者,不可放血。

    放血后要包扎伤口,禁酒3天,静止休息,以免再犯病。

    灸法

    灸法是藏医药的一个重要发展过程,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 穴位可分为二类, 一类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是施灸的部位。另一大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具体施灸时,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之后,病人取静坐或静卧姿式,切勿随意移动,直到完成所欲达到的壮数。具体有:
, 百拇医药
    煮法:凡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一般需灸20壮以上

    烧法:适应症范围为心风病、黄水病等,一般需灸15壮

    拟法:所用艾炷较小,大致与豌豆大小差不多,多用于儿童患者,一般只灸一次

    此外,对于产后、泻症等病,都只能灸3次左右,过多则有危害。

    灸疗法施术之后,让病人稍停片刻,再活动散步,最好当晚不再饮过多的水,以免影响灸热。另外,还应注意在饭后不要马上施灸,否则疗效不佳。

    搽涂外敷法

    搽涂疗法是藏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通过外涂以治疗体内病症的方法,简便易行,在民间也常应用。

    藏医认为,搽涂疗法对身体具有补养的作用,适应症广,大约适用于皮肤粗糙,出血所致精血虚,体力虚衰 ,年迈体弱,思考过度,视力衰减,精神不畅,劳累过度,失眠等,都可用此法治疗。
, 百拇医药
    搽涂疗法也有禁忌症,凡食不消化、皮肤病、痘疹、大腿僵直,服珍宝药而中毒、胃气衰微,以及水肿、培根等病,均不宜用此法,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常用的药物为油脂类,其次是软膏,方法有冷敷和热敷等。其中冷敷法一般用于发热病,热敷法多用于风寒引起的疼痛。

    药浴疗法

    药浴疗法也是藏医学中较特殊的一种治疗手段。药浴疗法的适应症包括:四肢强直或拘挛、跛行、疖肿,炭疽、妇女病、黄水积存在肌肉和关节,关节炎所致强直、驼背、弯腰。

    药浴最常用的是水浴。水浴有二种,一是取天然温泉水做药水浴。一种是五味甘露汤。此汤由圆柏叶、黄花杜鹃叶、水柏枝、麻黄、丛生亚菊(青蒿)组成。每份至少用药1斤,将所有草药放入大锅中,加满水煎至水剩半量,再取出药水,剩渣再加满水煎,十去其六,再取药液。然后第三次加满水,煎剩十分之三,把三次所得的药液放在一起,以供药浴之用。以1~3周为一疗程。
, 百拇医药
    另外一种是蒸汽药浴,系将上述药液放入浴盆,盆中置小木凳,上盖棉布,患者坐凳上,或不用小凳而直接坐盆中也可。

    除水浴外,还可用“缚浴法”,其法是将上述药物放入布制小袋中,包好并捆缚在患部,也可起到与药水浴同样的作用。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病患部位较为局限者,全身性疾病患者仍以药水浴为宜。缚浴法分清热及祛寒两种,清热所用药物有芝麻油调粮食作物粉面,或各种植物清香鲜花也可,祛寒药则多用动物粪如鼠粪、鸽粪或酒煎动物骨均可。

    藏药介绍

    目前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常用藏药中有三分之一用药与中药相同。藏区本地草药占常用藏药一半以上。

    藏药的使用与藏医的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由于藏医诊断最终将“龙”、“赤巴”、培根”三症归结为“寒症”、“热症”两大类型,故藏药方剂亦按其性质将药区分为“热性”、“寒性”两大性能。藏医在治疗“寒症”时用“热性”药,治疗“热症”时用“寒性”药。
, http://www.100md.com
    藏药按性、味、效分类。藏药按八性、六味、十七效来分细类。八性将藏药分为轻、重、润、糙、锐、钝、凉、热八种性质;六味将藏药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种味道。他们认为,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流,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合诸味;十七效将藏药归纳出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如“龙”病中有种病的性质属“轻”,表现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医则采用“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余此类推。

    藏药治病多采用复方合成式。藏药治病多采用数药合成,很少使有单方。许多药方配药都在25种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七八十种、一百多种。如“骂奴稀汤”多达130味;“然纳桑培”配方多达70味。每个方剂的名称大都是主药加方药总味数合成。如“然纳桑培”中“然纳”是珍珠,“桑培”是70,译成汉语即“珍珠七十”。

    藏药在使用上大都有副品或代替品。为了解决珍贵药源不足的问题,藏药除本名正药外,特规定了与此药性质、类别相同、相近的副品或代用品。正品用“却”注明,代替品用“慢恩巴”注明。
, 百拇医药
    藏医非常重视藏药的加工与炮制。通过炮制的藏药,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适当改变某些药物的性能,借以提高药物的疗效。主要炮制的方法有三种:火制法、水制法和水火合制法。藏医治病的剂型主要有散剂、水丸剂和汤剂、膏剂、脂剂五种。他们把制好的药物按病人症状分别配制成散剂、丸剂、膏剂、脂剂,让病人服用,非常方便。

    藏医机构

    自治区藏医院

    民主改革以后,人民政府将“门孜康”和“药王山”两处医药机构合并,接收了当时仅有的八十名医生和学徒,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拉萨市藏医院。一九八O年九月一日,拉萨市藏医院又扩建成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目前,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有职工四百多名,建筑面积近三万平方米。下属十二个科室,有内科、妇儿科、门诊药方科、藏医外科、五官科、藏西医结合科、针炙按摩科和心电图室、化验室、图书资料室等科室。有正副主任医生九名、主治医生二十七名,医药师五十四名、医士和护士一百一十名。看病人次已从一九八O年前后的每年三万二千四百多人次,增加到二十万二千人次。门诊看病人次达到中西门诊看病人次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图书资料室存有驰名中外的藏医典籍《四部医典》木刻本和《四部医典》标准注释本《兰琉璃》等大量藏医学书籍和资料,还有著名的医药教学彩色挂图。
, 百拇医药
    一九七八年,藏医院设立了两个研究所,即藏医研究所和天文历算研究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藏医院在医治高血压病、心脏病、脑溢血、瘫痪病、胃溃疡、癫症和一些慢性病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天文历算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例如天文历算的工作人员,在铺有一层细砂的筹码盘上计算出来的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四日的日蚀,较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出的预测结果,只差二分钟。

    自治区的藏医院附属一个藏药厂,到一九八六年为止,能年产藏药十五万斤左右,品种为三百多个。“然纳桑培”(即“珍珠七十味丸”)荣获一九八O年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玉宁”、“祖胎三十五味丸”和“常觉”等三种藏成药,荣获一九八O年自治区优质产品奖。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一日,西藏第一台自动化藏药粉碎机投入藏成药生产。这台粉碎机的使用,使藏成药生产的加料、粉碎、过筛、搅拌混合等工序全部成为一条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卫生条件和药品质量,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自治区藏医院在发展同各国各界人民的友谊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一九三六年前后,前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在病重时就吃过藏药,这大概要感谢来藏朝佛的布利特蒙古喇嘛。而现代史上,特别是一九八0年以来,慕名而至前来求医者更是络绎不绝,远的来自欧美、亚洲等地区,近的则是从青海、云南、四川、内蒙等地前来朝佛的教徒。不论是黄发碧眼的外宾还是满脸泥垢的农牧民,只要是患者,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耐心、细致的诊治。此外,还有来自全国二十八个省市和外国的一些患者来信求医药费,自治区藏医院医务处根据患者的病情,经过商量、研究后,一一寄药。
, 百拇医药
    若尔盖县藏医院

    是阿坝州藏医医疗、教学、科研中心。该医院1980年开始筹建,1981年7月竣工,先后总投资55万元,开设病床45张。全院藏医药人员占95%,年门诊量52640人次,住院量412人次。医院人才荟萃,有一批资格老、造诣深、有各自专业上有独到之处的高级人才。 医院除接待省内外大量病员外,还承担了阿坝卫校藏医班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是全州的藏药供应基地。

    专家推荐

    强巴赤列

    男,藏族,1929年12月出生在西藏拉萨。主任医师,中国共产党党员。为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政协委员。现任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西藏藏医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卷编辑委员会顾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副总编、《中国医学通史》编审委员、《中医年鉴》编委、《西藏历算学总汇》主编、西藏天文历算学会会长等职务。
, 百拇医药
    强巴赤列通过4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藏医药经验,先后编写有关藏医藏药和天文历算方面的论文50余篇,论著8部,科教书13种。成为当代藏医界、天文历算界发表论文论著最多的名医。尤其是他主持编写的《四部医典彩色挂图全集》(藏汉、藏英版)被誉为国内藏医界第一部教学彩色挂图。他的《历代藏医名人略传》《四部医典形象论集》为藏医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分别获1991年中国医史文献图书评比优秀奖和铜奖。

    传统的藏医与天文历算的关系密不可分。他多次深入农牧区,在传统历算内容、气象等方面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时轮历精要》作了认真细致的修订,并编写了《西藏天文历算学简史及气象经验》和《几年来的历算工作总结》。他将罗睢盘应用于日月食预报和天气预报,扩充了传统内容,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

    另外他主持和参加了四项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其中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和乙型肝炎疗效达96%,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用藏药红景天和茅膏菜抗缺氧、抗衰老、提高免疫作用的研究课题成为西藏开发研究国家级新药的首例。他不仅善于组织指导科研攻关,还为藏医药在国内外交流,建立学术联系作了重要工作。1993年他先后赴尼泊尔、日本、美国等国家讲学。与日本佐治医科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建立了紧密协作关系。他在1993年编写的《中国藏医藏药》一书,约有10多万字,已翻译成汉文。最近他又开始编写《藏医临床应用学》《忠城的鼓舞,诚实的寄托》等,并为进修生和藏医院在职人员讲授他自己的著作《历代藏医名人略传》和《医德医风》等等。他于1986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证书,1987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
, 百拇医药
    (口戈)玛曲培

    男,藏族,1930年10月出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门孜康藏医学院药剂师、西藏军区军医,已故班禅大师的保健医师。现任自治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所副所长,主任药师,兼任中国药学会第10届理事会理事、西藏药学会副理事长,西藏生物学会理事、西藏自治区药品监督员,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藏传佛学研究室副研究员等职。

    (口戈)玛曲培从事藏医药研究40余年,早年受钦绕诺布大师等名医的指点,行医济世,临床以诊治内科疑难杂症为主,尤精于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肝炎、各类胃病等疾病的诊治。近来为国外患者看病2400多人次,疗效显著,受到外国患者好评,为藏医藏药走向世界起到积极的作用。参加了《中国医药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藏医藏药初步调查》《西藏常用中草药》《西藏医院制剂规范》《相马与医马元镜》等书的编写工作。他单独编写了《藏药方剂学》《甘露本草明镜》《藏药炮制加工实践》《坐台药粉八金八元实践明镜》等4部著作。尤其是《甘露本草明镜》一书的编著,花费他近20年业余时间。该书约有60万字,于1993年底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另外还编写了《藏药的形成与发展》《青藏高原特有的部分药物》《藏红红景天应用历史简介》《八母病的诊断与治疗》《坐台药粉的加工实践与传入》等11篇论文。
, 百拇医药
    在部队工作时曾获一等功一次,1990年至1992年间被评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优秀党员各一次,评为卫生厅优秀党员二次,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二次,获自治区科协优秀论文奖二次,评为藏医院优秀党员一次;1991年被授予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

    益西坚赞

    男,藏族。1928年出生。区级优秀专家,藏医主任药师。现任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研究所所长,中华西藏药学会副会长,中国药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理事,西藏自治区天文历算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西藏中藏医分会会员。

    1952年拉萨门孜康(今藏医院)毕业后留校担任学员班的“干达”(今班主任),拜著名藏医历算学专家钦绕罗布为师攻读《四部医典》等藏医经典,逐步精通藏医基础理论,通晓了大小五因明,研习古藏文,经9年习文习医,取得圆满成就。1961年从事藏医药制剂工作手又继续得到名师的指点并参加医疗实践,主要从事藏药加工炮制工作,并成功地配制治疗阳瘘的特效药“十三味雪哇”,治疗高血压、脑溢血、瘫痪的“七十味珍珠丸”。
, 百拇医药
    1973年开始在该院研究所从事藏医药理研究工作,普经参加《藏医胃溃疡疗法》《亦脚医生藏药配方新编》《新编藏医学》《藏药配方集》等医药书籍的编辑工作,同时他又协助整理列入“国家药典”藏药标准的有关材料。三中全会以后,他整理、研究、藏医药传统理论,先后编写了《藏医人体解剖学》《藏医发展简要历史》《藏医配方学》《武伤疮症的理论和治疗》《病理学》《养老学》《营养学》《生理学》《药物加工炮制》等论文论著。1980年他又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并担任该卷主编,为继随和发拨传统藏医药做出了突出贡献。1983年被授予在国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荣誉奖,1985年被特授为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巩固边防突出贡献荣誉奖。

    目前,他又在紧张地进行国家级和部级藏药标准的编写工作。

    措如 才朗

    男,藏族,1928年出生。教授,自治区级专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西藏藏医学院院长,兼任中国高级佛学院教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高级佛学院藏传佛教长期研究员,中国藏密气功协会顾问,西藏天文历算学会副会长等职。1981年曾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编委会主编。
, http://www.100md.com
    措如 才朗教授自幼习医,勤奋好学,先后拜师50多名。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掌握藏医医理,藏药,熟悉金属(水银)、矿石等加工法,以及名贵药物配方法和五械针刺放血法等藏药精髓。1977年,他克服种种困难,在波密农场创建了藏医院,尤为可贵的是,他在此期间使濒于失传的“水银加工洗炼法”得以重新问世。他先后在波密、德格、甘南、玉树、江达、黄南等地亲自操作,九次传授了“水银加工洗炼法”,从而使这一绝技在藏医界得到了全面推广。1996年,在藏医学院首届实践传授水银加工洗炼法的工作中,这位年已花甲的教授,再一次现场损作,传授了水银加工洗炼法的全过程,并成功地研制成名贵藏药“坐台”。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加工配制和新制藏药250余种,其中有不少藏药有独特地疗效,被人们视为“灵丹妙药”,如“常觉达日玛”,“王日西嘎曲灯”等。40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他的独特治疗法对各类肝病、胆结石、隆病、癫痫、高血压等病具的独特疗效,治愈率达95%以上。

    措如 才朗教授医术斐声海内外。他曾先后赴日本、尼泊尔、匈牙利、美国、英国、法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广为传播优秀的藏族医药,深受国外学者的欢迎,使藏医药在国际医学讲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此外,措如 才朗教授还分别应邀去台湾、香港讲学,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应的贡献。
, 百拇医药
    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以藏医药为主的论著,据初步统计达170余篇(本),其中藏医方面有《藏药水银加工洗炼法实践论》《藏药大室常觉、然纳钦波、然纳桑培等的药性鉴别与配制法精要》《四部医典注释》《藏医学关于人体元素、疾病与治疗三者间的辨症关系》《藏医与历算的关系》《药物的鉴别、采集、配剂与保管常识》《草药七姐妹的功能》《谈藏医学的科学性》《藏医史概要》等,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藏医药学的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如今他仍然废寝忘食地整理和撰写自己搜集20多年的有关藏医药学的各类秘方、秘传、精要等。他在藏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屡有建树,为振兴藏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旦科

    男,藏族,1933年出生。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人。主任医师。曾任若尔盖县藏医院名誉院长,现任阿坝州藏医院院长、阿坝州科协常委、四川省中医药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 http://www.100md.com
    从事藏医药临床工作30余年,善于接受新事物,主张借鉴中医药学的精华,结合传统医学的特点发展藏医学理论。他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藏医理论研究,翻译整理出大量的古今藏医著作、文献和有关资料,其中一些学术理论填补了安多地区藏医药研究的空白。他先后编纂了17万字的《藏医临床经验》、20万字的《藏医验方汇集》及《藏药方剂1500种》;同时组织编写了藏医中专教材13本,计70多万字。其中,《藏医验方汇集》一书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以上专著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旦科精于藏医内、外科,擅长治疗内科杂症及慢性骨髓炎、骨结核等。并研制出了8种治疗妇科病、慢性骨髓炎、肺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新型特效藏成药,深受患者的欢迎。

    为继随和发掘藏医宝库,解决藏医后继乏人乏术的问题,旦科和若尔盖县藏医院其他知名藏医药人员一起,主动承担了阿坝卫校“藏医班”的教学任务,先后为国家培养藏医中专人才145人。

    旦科在藏药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1985年,在他的主持指导下,对名贵藏药“七十味珍珠丸”进行了移植试验工作,经多次反复试验,于1986年6月移炼成功。首批炼制3万粒,投资5万元,其经济收入达12万元。“七十味珍珠丸”投入市场销售常盛不衰,受到各族群众的好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获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10月,又陆续炼制出名贵藏药“珍宝芒觉丸”“仁青芒觉丸”等,填补了历史以来安多民族地区名贵藏药制剂生产的空白。
, http://www.100md.com
    旦科为继承和发掘藏医药遗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多次受到卫生部和省、州、县的表彰。1985年荣获卫生部“全国文明医生”称号;从1988年以来,连续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1991年被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全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同年被卫生部授予“藏医学专家”称号,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尕布藏

    男,藏族,1925年出生。四川省若尔盖县人。青海省著名的藏医专家,藏医主任医师,历任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副县长,黄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青海省政协常委等。

    尕布藏1931年被选为青海省河南县香扎寺活佛转世灵童,先后在甘肃省碌曲县拉毛寺及可县拉卜楞寺院学习文、史、经学、医学等知识达27年之久。精通和熟悉藏族的哲学、政治、经济、宗教、天文、史地、文学等多方面知识,尤其对藏医药学理论有较深的造诣。1937年,他还从师安多地区著名藏医宋库次春本等人系统学习和深入钻研了《四部医典》《祖先口述》《蓝琉璃》《晶珠本草》等多部藏医经典著作。1947年获医学门巴拉金巴学位和多伦巴格西学位。并在行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藏医临床经验。60年代起,完成了《藏医诊断学》初稿(20万字)的撰写任务;收集和考察了各类藏药实物标本2000余份,基本完成了清代藏药巨著《晶珠本草》的修订准备工作;1980年参加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中疾病总论和各论的全部编写工作,为藏医学的继承、发掘、整理、提高做出了贡献。
, 百拇医药
    藏族医学书籍

    《昌珠本草》

    又名《药物学广论》或《无垢晶串》,藏名《协称》或《资玫协称》,是著名藏药学家帝玛尔· 丹增彭者所著。

    《昌珠本草》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歌诀之部,以偈颂体写成,对每种药的功效进行概括论述;下部为解释之部,以叙述文写成,分别对每种药物的来源,生境、性味、功效予以叙述。全书分上、下两部,即上部13章总论,下部13章是分论。根据药物来源,生境,质地,入药的不同,分为13类,即每章讲叙一类。分别是:珍宝类药166咪;宝石类药5940咪;土类药31咪;汁液类药150咪;树(茎、干、枝)类药182咪;湿生草类142咪;旱生草类药266啖 ;盐碱类药59咪;动物类药448咪;作物类药42咪;水类药121咪;七类药11咪;炮制加工类药82咪。以上共载药物2294咪,这是历代藏医药典籍收载药物数量最多的典著。这本书对药物的分类方法是比较科学的,至今在植物分类学、动物学、天然药物学的分类上仍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 百拇医药
    《昌珠本草》总结了历代藏龙卧虎本草之精华。从现在了解最早的《月王药诊》开始,至《四部医典》、《甘露八部》、《药性广论》、《蓝琉璃》、《药物大全》等书中记载的药物均全部载入。

    作者对收入著作中药物都是经过考证,因此每种药物都记载别名和出处。且对药物性味功效具体化。在《月王药诊》、《四部医典》中虽然从理论上提出六味、八性、十七效,但没有在具体药物上予以体现。而《昌珠本草》中每种药物都讲叙了味、性、效及其用药的注意事项,这就给药物学增添了具体容,更为学习药物学的人指明了用药的道理所在。《昌珠本草》所载药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高原特色,如绿绒蒿,獐芽菜、虎耳草、雪莲花等等。这些药物均系藏医所用。

    《昌珠本草》是一本可以和《本草纲目》相媲美的藏药学经典著作。

    《四部医典》

    藏医学的主要医典是《居悉》(即《四部医典》),相传为玉妥.云登贡布编著。但据《玉妥.云登贡布》记载,又说此医典是译师白若杂纳翻译的作品,云登贡布对它进行了补充和注释.目前见到的几种版本,已不是原来版本了。相传了十一世纪时,云登贡布的后裔玉妥.萨玛吸收《月王药珍》的精华,对《四部医典》的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著名学者第司.桑嘉措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校对和修订;十三世达赖喇嘛时,又组织人员对《四部医典》的文字进行修订。

    《四部医典》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疾病的分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藏医学。前苏联艺术家出版社曾出版《藏医图集》,他们认为《四部医典》和《藏医图集》是举世无双的藏医文献,对它所引起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医学范围。,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