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352
蒙古族医学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4日
     蒙古族医学概述及发展史

    内容简介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蒙古族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也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医学科学。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医疗实践,而且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经验。

    详细内容

    蒙古族医学历史悠久,早在12世纪以前,蒙古族人民就发明和运用了许多适合地区特点的医疗方法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各部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原有的医疗经验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初步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古代蒙族医药。在这时期,蒙古族传统疗法及临证用药、理论、实践等诸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17世纪以后,蒙古族医学家将藏医、印度医学的理论与蒙古族传统医药结合起来,编撰了大量的蒙古族医学著作,为蒙古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世纪,蒙古族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中首次提出了“六种基本病症”的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希拉乌素、粘虫)等蒙古族医学独特的“六基症”理论,补充和发展了的内容。并在这一时期蒙古族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百拇医药
    据史料记载:从13世纪到17世纪初,广大蒙古地区出现了不少民间医疗方法及方药,如酸马奶疗法,瑟必素疗法(蒙古语,即胜用牛羊等动物胃内反刍物做热敷的一种热罨疗法),矿泉疗法,灸疗法,拔火罐疗法 ,正骨疗法,饮食疗法以及民间用药方法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在医学教育方面:古时蒙古族医学教育主要由祖传或师带徒的方式继承。到了17世纪以后,随着西藏黄教的传布,蒙古名地兴建寺庙,在较大的寺庙里设立了“曼巴札仓”的蒙古医学校,如辽宁省阜新县蒙古勒金格根庙的曼巴札仓等,都是清代较早成立的医药学校。“曼巴札仓”虽然录属于寺庙,且有佛学教育的形式,但也是医学教育的基地。“曼巴札仓”有组织有系统的蒙古医学药学教育,为蒙古族医学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著名蒙古族医学家多数出自“曼巴札仓”。

    以上内容使蒙医学日趋完善,发展成了具有游牧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区特点的近代蒙古族医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
, 百拇医药
    蒙族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内容简介:

    蒙医药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以阴阳五元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六基症理论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等六种。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腑、黑脉、白脉、五官等。

    蒙医理论明确指出,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七素各有特点,自具其能,密切联系,共同担负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保持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状态。这是人体健康的基本原因。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三根出现偏盛偏衰等反常状态而失去平衡时,就产生疾病,这是病理活动的基本原因。三根七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并且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对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均以三根的生成变化为理论根据。近代蒙医将发病的根源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6种,它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并由此引起的疾病称为六基症。
, 百拇医药
    详细内容:

    蒙族医药是以蒙古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吸收藏医及印度医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和汉族医学的知识,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医学,它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在临床上,它主要采取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治。

    蒙医药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以阴阳五元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六基症理论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等六种。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腑、黑脉、白脉、五官等。

    蒙医理论明确指出,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七素各有特点,自具其能,密切联系,共同担负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保持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状态。这是人体健康的基本原因。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三根出现偏盛偏衰等反常状态而失去平衡时,就产生疾病,这是病理活动的基本原因。三根七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并且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对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均以三根的生成变化为理论根据。近代蒙医将发病的根源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6种,它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并由此引起的疾病称为六基症。
, 百拇医药
    蒙医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内部消化系统,外部言听视行,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在三根七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的生命活动彼此协调,相互制约,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如某一部分发生病变,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以至整体,引起平衡失调,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所以在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辨证地进行全身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人体通过感受器官和外界自然环境保持着密切联系,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在正常的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三根的调节,使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冰与七素之间的平衡失调,相互为害;或由于某种外因,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状态受破坏,就会发生疾病。蒙医在临床上根据这一理论和原理解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和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所以“扶正”与“祛邪”是人体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措施。

    (一)阴阳学说

    阴阳是我国古代用以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据蒙古古代史料及许多文学艺术著作记载,古代蒙古人称苍穹为“父天”,称地球为“母地”。这是蒙古民族中形成的阴阳概念。蒙医药理论是在对自然界有了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内经》《四部医典》《饮膳正要》等书中,有古代蒙古人善于用热性疗法治疗寒症的记载,如“蒙古灸”;用寒性疗法治疗热症,如“冷敷”和“酸马奶疗法”等。到16世纪末,阴阳学说成为蒙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晴天与阴天,热与冷,动与静。一般他说,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的、无形的、轻清的、功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都属于阳;而凡是静止的、下降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有形的、重浊的、功能衰退的或属于物质方面的都属于阴。从事物的运动变化来看,当事物处于沉静状态时便属阴,处于躁动状态时便属阳。由此可见阴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的。蒙医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阴阳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阴阳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互相转化。当阴阳两者不断地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之间相互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几方面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蒙医学运用阴阳变化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探求药物性能,并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确定治疗原则等方面。
, http://www.100md.com
    (二)五元学说

    五元学说(即土、水、火、气、空)很早被应用于古代印度医学。据文献记载。于14世纪初经西藏传播到蒙古地区。在蒙医学理论中,对构成人体的“三根”、“七要素”和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四施(药物、外治、饮食、起居)等的解释,都以五元学说为理论指导。因此,五元学说是蒙医学理论体系的纲要。它把事物按照不同的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土、水、火、气、空五元素。例如:土元素的性质为硬、强、重,以气味为主,具备味、色、感、声等性能,为一切物质的本基,对物质有重、稳的功能;水元素性质为湿、润,以味为主,具备感、声等性能,对物质有滋养、湿润的功能;火元素性质为热,以色为主,具备感、声等性能,对物质有成熟,溶解、烧灼的功能;气元素性质为轻、动,以感为主,具有感、声两种性能,对物质有轻、动、发的功能;空元素性质是空、虚,只有声一种性能,为物质的存在、增长、运动的空间,具有间隔的功能。

    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有密切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和构成,均和五大元素密切相关。阴阳五行学说在蒙医学生理、病理和临床治疗等各方面都成为其所遵循的基本理论基础。
, http://www.100md.com
    五元素(土、水、火、气、空)与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五脏六腑的关系:三根中巴达于属土水、五脏脾、六腑胃属五元素的土,五脏肾、六腑膀胱属五元素的水;三根希拉属火,五脏肝、六腑胆属于五元素的火;三根赫依属气,五脏肺,六腑大肠属于气;循环属于空;五脏心、六腑小肠属于空。

    (三)五行学说

    五行是以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的性能代表多种事物的属性,并以此说明事物之间的制约和生克关系,属于一种归类推演的方法。在蒙医学中,借五行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从而进行辨证论治,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五行学说传播到蒙古地区比较早,从16世纪开始就应用于蒙医脉诊。五行学说在理论上和蒙医学的“赫依、希拉、巴达干”还不能完全结合。五行在蒙医脉诊中的应用遵循四季、五行、脏腑与脉象的相互关系;春夏秋冬及四个土旺期共为五时,即春属木,命脉为肝;夏属火,命脉为心;秋属金,命脉为肺;冬属水,命脉为肾。每季末的18天,计72天则为脾土脉旺盛运行之时,蒙医五行的变化规律,具体地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 百拇医药
    (四)三根学说

    人体赖依生存的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和基本物质“赫依、希拉、巴达干”,简称为三根。蒙医学古籍中记载:“人胚在演化过程中随其形态的变化,初成脉由其脐部分出三根。一根上行形成脑。巴达干依属于脑,存在于身体的上部。另一根伸向中路,形成命脉。希拉依属于命脉与血,故存在于身体的中部。另一支向下延伸,形成密处。赫依属于密处,存在于身体的下部。”根据三支脉的不同走向及所在部位,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即心脏以上为巴达干部位,心至脐部为希拉部位,脐部以下为赫依部位。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还有内脏与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的有机联系,都是三很作用的结果。因此,三根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故人体功能得以正常运转。这是正常三根的生理作用。如果三者之间任何一方出现偏盛偏衰,致使平衡失调时,将引起反常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三根不仅表现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同样也表现在异常的病理变化中。概括起来讲:一方面三根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主要物质,另一方面又是导致人体患病的内在因素。三根各有不同的特性,这些不同特性,在生理、病理方面也反映不同的特点。三根各有五种类型,各寓于人体内相应的脏腑及器官,各有其不同职能,并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 http://www.100md.com
    赫依——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具有维持生命活动推进血液运行、呼吸、分解食物、新陈代谢、增强体力、支配肢体和意识活动、接种传代等作用。并且也是保持希拉、巴达干两根相对平衡的调节者,也是人体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引导者。如果赫依本身失去平衡状态时,就会导致病变。赫依具有以轻、涩为主的凉、微、坚、动等六种特性。

    希拉——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热能,具有产生热量和调节体温、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营养七精华也称七要素之成熟等功能。它以巴达干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与其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希拉本身失去平衡状态时,就导致病变。希拉具有以热、锐为主的轻、臭、泻、湿、腻等七种特性。

    巴达干——在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中,巴达干起滋生、调节体温、滋养正精,增强意识、延年益寿、坚固骨节的作用。并以希拉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与其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巴达干本身失去平衡状态,就会导致病变。巴达干具有的重、寒为主的腻、钝、软、固、粘等七种特性。三根是人体生存的主导因素,也是产生疾病的内在因素。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都是以三者的平衡与变化为理论依据的。
, 百拇医药
    三根之间处于相对平衡或失调,即指“赫依、希拉、巴达干”20种特性的相对平衡或失调而言。赫依以“空、气”属性为主,是推动人体生命功能和力量的渊源。希拉的“火、热”属性为主,是推动脏腑及七种精华(食物精华、血液、肉、脂肪、骨、骨髓、精液)进行机能活动的热能和物质基础。巴达干以“湿、水”属性为主,是人体消化食物,调节体液机能和内分泌物质的能源。

    蒙医的基础理论非常严密。三根是主要支柱,五元、六味、八性、十七功能就比较具体。如五元,蒙医认为世上的物质虽包罗万象,但均由五个元素(土、水、火、气、空)和合而成。“六味”是指药物而言,也是由五种元素在物体形成或植物成长过程中所形成,“八性”是指重、腻、寒、钝、轻、糙、热、锐等八种,具有调节病因所致的异常状态,使之趋于正常的作用。十七功能指蒙医认为如掌握了上述理论,有助于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病情而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也有利于对某些药物的潜在功能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调整“三根”使它趋于平衡的过程。这些理论由实践而来,又指导着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
, http://www.100md.com
    (五)七素三秽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七种基本物质——食物精华、血液、肉、脂肪、骨,髓、精液统称为七要素,简称七素;三种主要排泄物——粪、尿、汗称为三秽。七素为三根赖依生存的物质基础,以保身体发育成长。七素三秽的吸收、排泄运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六)脉道

    《四部医典》里记载:“人体血脉可分初成脉、依存脉、连接脉、寿脉四种”。初成脉分出三岔;依存脉有四种;连接脉有黑白二种;寿脉有三条。这些脉道与气血运行,与体内外的一切孔窍相连,身体才能生长发育。人体长久存在,它是身体的根本。

    蒙族医学特色治法:

    内容简介:正骨疗法 震脑术 拔罐穿刺疗法 酸马奶疗法
, http://www.100md.com
    具体内容:

    正骨疗法

    蒙医正骨疗法是历代正骨医学家们所积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疗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一系列病症的疗法。其方法简炼、疗效明显。蒙医正骨术分整复固定、按摩、药浴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等6个步骤进行。有固定的矫形器械和支架,如凸面青铜镜或银杯、圆形银镘、蛇蛋花宝石、压板、压垫、缚带、沙袋、绷带等。当用器械固定时,先用烈性白酒充分喷洒在伤肢骨折处和关节部位,再进行揉捋按摩。有解毒、舒筋和活血的作用。正骨术实际上包括了:骨折整复手法、骨折按摩法以及蒙医震脑术等各种正骨疗法。

    震脑术

    “震脑术”是蒙古民族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专治脑震荡的奇特疗法。具有取材容易、便于掌握、用之有效等特点。

    治疗原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解剖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蒙医震治脑震荡的理论体系和手法渐趋完善。“震脑术”是以具有朴素辩证观点的“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学说为临床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震荡部位及病情轻重,选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各种震脑术进行震治。蒙医认为脑震荡属头部内伤范畴,分“脑气震荡 ”和“脑髓震荡”两类,“以震治震”是蒙医治疗脑震荡的基本原理。
, 百拇医药
    拔罐穿刺疗法

    本法是拔罐与放血结合的外治法:先固定某一部位进行拔罐,取罐后在隆起部位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浅刺几下,再行拔罐,吸出恶血与黄水,从而达到改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的目的。多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进行。其特点是见效快,疗程短,简便易行,病人无痛苦,没有危险性。根据临床经验,在肺大叶穴或肺小叶穴用此法施治,对气管炎、哮喘病有显著疗效,在第一胸椎棘突与肩胛骨内上缘之间进行拔罐穿刺,对血脉黄水病引起的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等有显著疗效。

    酸马奶疗法

    酸马奶疗法是蒙古民族的一种传统的饮食疗法。具有强身、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尤其对伤后休克、胸闷心前区疼痛疗效显著。据研究,酸马奶中有多种有益于身体的有效成分。如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较大,还有氨基酸、乳酸、酶,矿物质以及芳香性物质和微量元素。
, http://www.100md.com
    蒙药介绍

    蒙药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且以植物药为主。据文献记载,内蒙古分布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让2351种,其中引种栽培的植物有184种,野生植物共2176种,分属于133科720属,野生药用植物1122种,分属117科1033种,此外药用藻类1科2种,菌类24科68种,地衣5科7种,苔藓11科12种。其中常用104种,最常用78种,占全国最常用植物药的36%。

    蒙医常用药有450余种,蒙医专用260余种,本区自产药材点30%,以清热药、祛巴达干药、抑赫依药、祛黄海水药物为主。还有驱虫药、促使热疾成型的药物、粘药、利尿逐水益肾药、破痞去滞药、止咳化痰药、泻下药、止泻药、滋补强壮药等17类。

    在众多的蒙药中有不少种药材是蒙药专用品种(即只有蒙医常用的药物),在常用蒙药中约有140种。如:广枣,蒙医用于心悸、心绞痛心脏病。沙棘,蒙医用来止咳化痰,活血化瘀。蓝盆花,蒙医用于清肺和治疗肝热病。文冠木,蒙医用于清热燥湿,治疗风湿、痹症。现代有关科学研究都证实了它们的药效确切,疗效可靠。
, 百拇医药
    用现代科学方法对蒙药进行研究,经过药理筛选,可以开发出新药来。如:蒙医用麻黄属植物的茎枝治疗清肝热、止血、破痞、疗伤、消肿等,从其中分离出的麻黄苯丙酮,抗心律失常,保护急性心肌缺血和防治冠心具有明显疗效。乌恩通过药理研究,从蒙成药”扎木萨--4汤“中,筛选出有明显疗效的降血脂活性成份,并组成新方,命名为“格根”饮片,已广泛应用于高血脂症患者。顾维彰等,通过对古方“赞丹--3汤”的研究,筛选出治疗心血管系统病的活性成分(广枣总黄酮等),研制出复方广枣注射液。刘振国等对古方“阿如拉--3味”的研究,研制成了具有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的新方“嗄格日--塔布”注射液。内蒙医院对传统蒙成药“三普勒--淖日布”和“扎冲--13”进行研究,研制出“偏瘫康口服液”和“偏瘫康II号”注射液,已通过国家“七五”攻关成果鉴定。在蒙成药治疗风湿病的研究中,研制出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那如注射液”对风湿病具有显著疗效。这证明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传统蒙药,合理开发利用蒙药材资源,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取得优质药品及可观的经济效益。

    蒙族医学机构
, 百拇医药
    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

    成立于1958年,曾是蒙医学的附属研究所,“十年动乱”期间,机构被撤消,1978年恢复,并与县蒙药厂合并,扩建成为集蒙医科研、医疗、药厂三位一体的机构,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阜新地区蒙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1989年,该所更名为辽宁省阜蒙医药研究所。1994年5月,又经省教委批准,在原有的蒙医中专班的基础上开设了蒙医大专班,使该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省唯一的集科研究、医疗、教学、制药四位一体的县团级蒙医药机构,为蒙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所现有职工205人,专业技术人员14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104人。所内附设的蒙医医疗机构,开设病床100张,并设有12个门诊科室。研究所从实际出发,确定了振兴蒙医、蒙药,为各族人民健康服务的办所宗旨和以科研为先导、医疗为重点,办好教学,搞活药厂的办所指导方针,充分依靠专业人才,走科技兴业之路。
, 百拇医药
    录属于该所的阜新县蒙药厂,始建于1970年,1983年投资90万元移地改建,1986年3月落成投产,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现有职工80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3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43%,科技人员22人,占职工总数的27.5%。固定资产118万元,流动资金70万元。注册生产的蒙药品种有42种,有国内较先进的制药工业设备和检测设备及生产线。蒙药年产量50吨,产值 300万元,是辽宁省蒙药生产专业重点厂家。该厂现有199个销售网点,产品远销东北三省,内蒙古,青海,新缰,宁夏,甘肃等地。

    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

    1977年4月成立,经过发展,已经成为继承与发展蒙医药学术水平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全区12个盟市有11个明国市建立了分会组织,初步形成了学会网络。根据学会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学会章程和会员证制度,并成立了蒙医内科学委会、骨伤科委会、蒙医妇科学委会药学委会。现有会员1580人,是医科协98个学会中比较大的学会。召开过3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出版过四本学术论文集。这些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交流各种学术性论文1236篇,活跃了学术气氛。全区平均每年约有15篇论文在全国会议上交流或杂志上刊出。
, http://www.100md.com
    专家推荐

    罗布桑

    男,蒙古族。1932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曾任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主任。蒙药学专家,现任内蒙古医学院教授,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内蒙古分会常务理事,内蒙古科协第3届委员,第7、8全国政协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首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罗布桑37年来坚守教学第一线,在我国蒙药本草学研究与品种考证,炮制法的改进,蒙医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材建设,以及在文献等方面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多次到内蒙古各地和西藏、青海、吉林、山西、甘肃等实地考察蒙药资源。采集七千多份药用植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蒙药辨认、采集、鉴别、炮制加工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掌握了蒙药药用植物分类的科学知识。编写的《蒙医伤科简编》于1979年出版,并获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4等奖。担任自治区高等医药院校蒙医教材编委会副总编,对25门教材进行了编审定稿,并任《蒙药学》、《蒙药炮制学》的主编。《蒙药炮制学》被评为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蒙文教材1等奖和省级优秀教材奖。《蒙药学》被评为省级高校自编优秀蒙文教材1等奖和自治区优秀蒙文图书2等奖。并在第2届世界传统医药大学荣获国际金杯特等奖。从1973年以来,出版著作13部,《蒙药志》上册获国际优秀成果奖,《内蒙古植物药志》《名词术语分类词典》《四部医典注释--塔吉德 》《蒙药材标准》 获自治区科研成果4等奖。内蒙古植物志1~8卷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2等奖和自治区科技进步1等奖。参加编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中的《蒙药学》条目以及《蒙药鉴定学》《蒙医医疗手册》蒙药部分的编写工作,著作均已出版,并有30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其中3篇论文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1、2等奖和优秀奖。承担着自治区《蒙药学数据研究》课题,为该课题的负责人。
, 百拇医药
    由于他在工作和教学上的卓越成就,多次被为内蒙古医学院、自治区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分布发的政府行殊津贴。

    苏荣扎布

    男,蒙古族。1929年生于内蒙古镶黄旗。蒙医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曾任内蒙古医学院院长,内蒙古自治区第5、6、7届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第5届内蒙古自治区人代会上被选为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副理事长。是首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苏荣扎布从事蒙医临床医疗高等教育工作47年,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经验,研制出了赞丹11味;术沙7味;扎索11味;满纳嘎乌日勒、冠心2号等临床有效方剂,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崇敬。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现代蒙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等12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受到同行们的极高赞誉。主编的《蒙医实用内科学》共计45万字,1977年出版发行,1981年获自治区科技成果2等奖,1988年获全区普通高校优秀蒙文自编教材1等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16万字的《蒙西医结合心脏病学》,1980年出版发行,为蒙西医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参考书;1979年组织编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在此卷中他撰写了《蒙医内科学》《蒙医治疗原则》等章节。1984年组织并担任总编,编写了第一套包括25门学科的蒙医药高等院校统编教材(64万字)已出版发行,为蒙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填补了一项空白,是蒙医历史上的一大创举,结束了蒙医高等教育教材内容不统一,自编油印的历史,对诊断标准的统一化,临床教育的规范化,人才培养的正规化起到了划时代的重大作用,为蒙医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主持完成了内蒙古科委的科研项目“蒙医西拉乌顺哈伦病”临床研究课题三项。为蒙医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曾荣获呼和浩特市“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 百拇医药
    阿拉坦仓

    男,蒙古族。1917年生于内蒙古库伦旗。蒙医妇、儿科学专家、主任医师,曾任内蒙古自治区第5届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第2届常务理事。为首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的各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阿拉坦仓从事蒙医临床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以擅长妇科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而著称。尤其在皮肤病,小儿抽风症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之处。1978年出版了临床经验集《蒙医临床经验》一书,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在果3等奖1980编著出版了《包如病》一书。他撰写的“ 其哈病治验”等28篇蒙医学术论文,在自治区蒙医学术交流会交流、发表于区内外杂志上。由于阿拉坦仓高超的医术和认真负责的医疗作风,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誉,慕名前来求治的患者遍及内蒙古各地。他不但精于蒙医医疗,而且热心于蒙医教学工作,承担了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内蒙古蒙医学院的部分蒙医临床课程和临床实习指导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地讲授,受到历届蒙医学员们的一致好评。阿拉坦仓在蒙医临床医疗工作中成绩卓著,边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 http://www.100md.com
    阿古拉

    男,蒙古族。1940年出生于内蒙哲盟科左后旗。蒙医萨病专家,蒙医主任医师。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院副院长,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第7届人大代表,内蒙古《蒙药学》杂志主编,曾任内蒙古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常委。

    阿古拉在近40年的蒙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治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进行了多项研究和探讨,尤其对治疗脑血管意外所致瘫痪、关身不遂等后遗症疗效更显著。研制的“萨乌日勒”(治瘫丸)荣获1986年国家部级中医药科技成果乙级奖,并于1987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医国际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对消化性溃疡病、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等也有较深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1年荣获国家卫生部人事司等单位授予的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陈玉良
, 百拇医药
    男,蒙古族。蒙医血液病专家。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院主任医师,内蒙古蒙医职业学校副校长,内蒙古自治区第7届政协委员。

    陈玉良自幼跟父学习蒙医。1966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从事蒙医临床近40年,钻研业务、潜心研究、保持蒙医特色,近些年来结合西医先进技术,重点研究用蒙药治疗各类疑难疾病,并依据蒙医独特科学论断、研究、筛选、改进、完善蒙药传统方剂,运用于实践,在各类血液病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撰写的蒙药各类血液病论文和科研论文先后在国际第一次中日血液病学术研讨会、六省一市第7届血液病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5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第1届和第2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交流,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好评。在用蒙药治疗各类血液病方面提出了见解,填补了传统蒙医在血液病方面的空白。1993年入选了《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词典》,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包金山
, 百拇医药
    男,蒙古族。1939年生于内蒙古哲盟科尔沁左翼后旗。是一个具有200余年历史的包氏蒙古族整骨世家的第4代传人。蒙医整骨专家。现任内蒙古哲里森盟蒙医整骨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工会主席、蒙医骨伤科主任医师。

    多年来勤奋钻研,理论联系实际,用蒙、汉、日、英文把几千年来无文字记载的独特的蒙医整骨术编写成了内容丰富、技术资料详细的一百多万字的论著,促进了蒙医学整骨技术的发展,先后出版著作7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4篇,在国内、国际学术会上宣读论文16篇,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蒙医整骨术的宣传和知名度,为祖国和蒙古族赢得了荣誉,主持负责的《祖传整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00例》《用现代科学对社传蒙 医整骨术的研究》等科研项目分别获自治区科技成果进步3等奖,盟科技成果进步2等奖和“乌兰夫基金会”铜奖,《祖传整骨》于1993年获“生命力杯”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传秘方旭日图乌日勒》于1995年获得哲盟科技新成果奖,有7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有3篇论文评为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2等奖,首届中华儿女传统医学国际青年学术优秀奖,首届“医圣杯”国际优秀奖。

    多次荣获旗盟级劳动模范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1992年荣获哲盟首批专技术拔尖人才、蒙医整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