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694
为什么说过分保护对子女有害?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4日
     对于青年父母来说,弄清楚过分保护这个问题,有关子女教养的其他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过分保护的表现有两个方面,包办代替和控制,二者互相过渡,也有重迭和混合。

    包办代替,指父母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技巧,而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孩子已经可以自己吃饭了,父母却要喂他们。快上小学的年龄了,还总是由父母亲替他们穿衣服。父母亲的理由似乎是充分的,怕他们做不好,怕耽误时间,等等。其实,只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孩子完全可以学会做好的。许多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阻碍,从表现上和眼前看来,似乎对孩子有好处,实际上剥夺孩子在困难中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在母亲眼里,孩子总是孩子。”这话反映了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这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幼稚化”,这种母亲跟孩子的身体接触过多,过分亲密。已经好几岁了,还经常长时搂抱在怀里,像婴儿一样。比较极端的例子是,男孩已经上高小甚至初中了,还由母亲搂着睡觉,母亲不拍拍他,他就不容易入睡。
, 百拇医药
    控制指父母亲对子女实行直接的和尽可能完全的控制。孩子的活动范围照例被限制在起居室以内,或限于母亲的身旁,充其量不超出母亲的视线。来自家庭以外的影响都被切断了。即使外出,父母总是牵着孩子决不撒手,不让孩子跟其他孩子游戏,似乎唯恐被人欺侮和受到不良的影响。有些母亲甚至禁止父亲管孩子,似乎只有把孩子放在她个人控制之下她才满意。这种母亲对子女是绝对权威,强调子女要听话,要服从,必须跟母亲保持一致,用各种清规戒律约束孩子,干预孩子的个人意志,防止和制止孩子的独立行为。父母对子女的行为经常不断地进行“审判”和惩罚,经常提出过分的要求,如不许淘气,不许闹,不许乱跑,不许手这儿摸那儿摸,坐着不许摇摆、身体必须笔直,……没完没了的指责和纠正。

    从一周岁左右起,孩子开始学会爬、走、推、拉、说话等,也就是说,开始发展了意志的雏形,孩子能够随意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到三岁左右,个人意志以最鲜明而顽强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有时,孩子故意跟大人作对:吃饭时你给他汤匙,他要筷子;你给他筷子,他却要汤匙。父母亲必须认识到,除非有干预的必要(例如可能给孩子自己造成伤害的行为),不要跟孩子为难,而要尽量容忍。如果要训练孩子某种行为习惯,则应尽量采取游戏的形式,用奖励强化孩子的行为,并且不宜操之过急。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也就是一段时期的训练要有重点:在训练某一种行为的时候,对其他行为则放宽要求或不予计较。网开一面,让孩子的意志不致受到伤害。显然,力图控制子女的父母亲必然要伤害孩子的意志自由,这后果是严重而深远的。
, http://www.100md.com
    大量的研究一致指出,过分保护对孩子心身发育的影响很坏,恶果有以下八种:

    一、独立生活能力差。由于父母包办代替,孩子没有锻炼的机会,结果动作笨拙,行为幼稚,连个人生活也不会料理。近年来,不少大学新生由父母陪同入学,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社会化”困难,“社会化”不足,这主要是就童年而言。到了少年青年期,则表现为社交无能,社会适应困难。

    按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诊断标准(DSM-Ⅲ),少年和儿童,如果只有以下五条中的一条或者一条也没有,便叫做社会化不足。

    (1)至少有一位同龄的朋友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2)在看不到有什么即时的好处的情况下能够帮助别人。

    (3)有内疚或悔恨的情感(当一个人做了错事但并未被人抓住的时候)。
, http://www.100md.com
    (4)能够原谅而不指责别人、也不告状。

    (5)对朋友和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

    过分保护造成社会化困难和不足,显然是一种严重的后果。

    过分保护下长大的青年学校成绩可能优秀,但一出校门踏入社会就会碰到各种困难,因为他们一点儿也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三、优柔寡断,缺乏自信,依赖感强,过分羞怯、自卑。这些都是性格不健康甚至病态的表现。它们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妨碍聪明才智的发挥,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导致学习和工作上的挫折和失败。

    四、性心理不成熟。对父母的过分依赖,使爱固定在父母身上,除了父母以外,对谁也爱不起来。

    五、自我中心。在家里一贯称王称霸,老子天下第一。一切以“我”为中心,不了解别人,更不会体贴别人。
, 百拇医药
    六、容易产生持久的焦虑、苦闷和抑郁心情。这是孩子长期意志受挫的结果。由于过分控制孩子的行为,过分苛求听话守规矩,孩子的情感和欲望总是受着压抑,自然出现不愉快的心情。

    七、不负责任的行动。过分控制和压抑有时会使人产生不可控制的冲动,各种不顾后果的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便出笼了。逃学、斗殴、说谎欺骗、偷窃等在过分保护的儿童少年中是常见的。由于这些行为对压抑是一种解脱,所以很容易成为不良习惯。

    八、报复性攻击。孩子在过分保护下生活,似乎什么都能满足,但牺牲了个人意志的独立性。然而,个人意志总是要表现出来的。由于一个人不知道他的不顺心和不愉快是怎么来的,攻击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并且犯了错误也不知道根源何在,改起来也无从下手。

    对子女过分保护的母亲有两种突出的类型,一种是泥情的,一种是统治欲强烈的。泥于亲子之情的母亲切望从孩子得到爱,似乎只有孩子对她忠诚的爱才能止住她感情上的饥渴。除了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技巧以外,这种母亲还采用“有条件的爱”这一技术:孩子对母亲流露出情感上的依赖,母亲便给予爱;如果孩子显出要独立行为的倾向,母亲便不给予爱,甚至加以制止和责难。这种母亲还以老病孤贫等处境自居激发孩子的怜悯和罪恶感。例如,一位母亲常对孩子说:“妈妈老了,身体又不好,你爸爸整天不理妈妈,将来你长大也会跟爸爸一样,妈妈就会一个人躺在床上,没人管,吃不上饭,连水也没有喝,……”每一次孩子听到这些都流着泪向母亲忏悔和保证:“妈,我一定听你的话,以后再也不让妈妈伤心了”。“妈,我长大了一定对你好。”“妈,我永远也不离开你”。精神病学家很清楚,这种在幼小心灵里种下的内疚将严重危害一个人的精神健康。
, http://www.100md.com
    统治欲强烈的女人照例是性爱未得到满足而处于压抑之中,她们把被爱的强烈要求转向子女并变形为对子女的控制。

    分析过分保护子女的母亲的生活历史,发现以下五种情况出现的频率远高于一般母亲:

    一、不幸的童年。如父母离异,幼年丧亲,受歧视,受虐待或者被遗弃。

    二、恋爱受挫。少女时代爱上了某一男子,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结成伉俪,而对现在的丈夫并无深厚感情,似乎总也忘不了初恋的恋人。

    三、怀孕期妊娠反应剧烈,难产,高龄得子或过去曾有流产或丧子的历史,现有的孩子是独生子。

    四、丈夫不爱她。

    五、事业无希望。

    当然,“五毒”俱全的母亲是少见的,但有上述两三条的却相当常见。
, 百拇医药
    要纠正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往往是很困难的。对于旁观者,情况昭然若揭,道理也不难懂,唯独父母本人却惊人地缺乏自知之明,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如果父母之一对情况及其后果有相当清醒的了解,且父母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那就比较好办。

    对子女过分保护的动机是不难看清的。父母要求从子女身上得到即时和直接的满足,情爱的或统治欲的满足,而长远的目标则是望子成龙,光宗耀祖或养儿防老,一句话,要求有把握从子女得到报答。这种要求愈强烈,对子女的教养方式随之愈偏颇而过分,当事人也就愈是看不清自己动机的不纯。还有一些争强好胜和虚荣心强烈的父母似乎渴望成为“天才之父”或“天才之母”,孩子刚会说话就教他们背唐诗或者学这学那。诚然,我们之中任何人都无权责怪我们的父母,却应该也有必要接受父母一代教养我们这一代的经验教训。当青年人做父母的时候,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态度,克服为自己动机的不纯。这样,才谈得上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技巧,把下一代培养成心身健康的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