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450
开拓介入治疗新领域——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4日
     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据目前人口出生率及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估计我国每年有15万病儿出生。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是传统治疗方法,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治疗效果,并且仍在不断发展。但是,自1964年Dotter等[1]开创血管病介入治疗以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对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也在不断展开。1966年Rashkind和Miller在临床应用球囊房间隔造口术姑息性治疗大动脉错位取得成功。1971年Postmann首先发表了经导管封闭动脉导管技术;1974年King和Mills[2]开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性治疗研究,直至1979年Rashkind研制封堵器材并在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中取得成功。从此,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20年来,一些技术逐步成熟,如球囊瓣膜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狭窄。对于新生儿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早期行球囊扩张术,防止左心衰竭,挽救了新生儿生命[3]。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研究已近20年,近年来器材日趋完善,技术成熟,得以广泛推广。主要方法有Rashkind封堵伞法、弹簧栓子封堵术、Amplatzer封堵伞,可治疗3~10 mm直径的动脉导管未闭。大组对比研究表明,几种方法远期效果无差异。不同方法,有不同适应证,作为介入治疗技术,均应掌握。
, http://www.100md.com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近年来技术逐渐完善,Rashkind法、Sederis法、Cardio-Seal法及Amplatzer法均在临床试用,全世界已有数千例成功报告,其总的成功率达95%以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一组336例报告,死亡率为0[4]。目前,介入治疗在发达国家已逐步成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值得提出的是,对卵圆孔未闭的存在与脑血栓发生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卵圆孔未闭发生率占人群的25%左右,根据国外统计,其中10%~40%可发生脑血栓,由静脉—右心系统,经未闭卵圆孔逆栓塞;即使对该组病人实行抗凝治疗,脑栓塞发生率仍在10%~29%。因此,在美国很注意对卵圆孔未闭的积极治疗,其中介入封堵治疗是首选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室间隔缺损(室缺)的介入性治疗始终是个有争议、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根据Lock一组136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报告,54%是肌部室缺,34%为手术后残余分流,11%为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治疗。采用的器械有Cardio-Seal伞及Amplatzer封堵器,成功率达100%。目前Amplatzer封堵器对肌部室缺及膜部室缺均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 http://www.100md.com
    介入治疗与外科协同治疗某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也是一大发展趋势。报告有对重症四联症、肺动脉瓣重度狭窄或闭锁,可采用球囊瓣膜扩张术进行治疗,肺动脉狭窄可采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加以解决,随着小儿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可进行重复介入治疗,以使血流动力学适应身体发育。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的一组复杂畸形,首先应用介入性治疗,栓堵体—肺侧支循环,然后外科实行根治术,使患儿免去二期手术之苦,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此外,室缺、房缺手术后残余漏,换瓣术后瓣周漏等均可采用介入治疗加以封堵,取得满意效果。

    当前,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性治疗有重大突破。这一治疗方法,操作简便、痛苦小、成功率高、安全、并发症低,对于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可达治愈或减症效果,一些病例采用介入与手术相结合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大大扩大了手术的适应证和成功率,因此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治疗技术。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及杭州等地都已开展了这项工作。为保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能够健康发展,建议:(1)卫生管理部门应该规范那一级医院可以开展此项工作,该院应具备必要的设备及相当水平的医生;(2)医生应该受到严格培训,以保证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严格掌握适应证;(4)开展前瞻性研究,与同期手术治疗进行对照研究,以评价介入治疗的近、远期效果,评价介入治疗优、缺点,以利于推广;(5)开发国产介入治疗器材,以适合我国国情,使广大患者受益。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单位:戴汝平(100037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

    参考文献

    1,Dotter CT, Judkin MP. Transluminal treatment of arteriosclerotic obstruction. Circulation, 1964, 30: 654.

    2,King TD, Mills NL. Nonoperative 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sefects. Surgery, 1974, 75: 383-388.

    3,Zeevi B, Keane JF, Castaneda AR, et al. Neonatal critical valvular aortic stenosis: a comparison of surgical and balloon dilatation therapy. Circulation, 1989, 80: 831.

    4,Masura J, Gavora P, Formanek A, et 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s using the new self-centering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initial human experience. 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97, 42: 388-39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