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763
科学家与青年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27日 科学时报
     日本物理化学家福井谦一教授1952年提出前线轨道理论,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在自传《学问的创造》一书中写道了1981年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仪式时受到当地年轻人欢迎的经历。除了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是由瑞典皇家出资举办以外,其它一切与诺贝尔奖有关的主要活动都是由大学的学生会集资主办的,这些活动包括与瑞典习俗有关的“露其亚女”、“露其亚晚宴”、在市政大厅举办的极其华丽的舞会,以及皇家工业大学的午餐会等。他说,瑞典政府就是这样为年轻人提供与世界最高级学者交流的机会,同时引导他们体验学术的国际性的。

    瑞典社会为青年人提供这种轻松自由的学术交流机会的做法给福井谦一教授留下深刻印象。

    在深深羡慕瑞典青年每年都有机会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交流的同时,记者联想到我国青年学生在与国际学者交流时受到的限制。改革开放、经济繁荣让中国科学向世界打开大门,越来越多的世界级科学家来到中国访问,让青年学生在国内就能与国际大师接触。但是,与瑞典青年相比,中国青年与世界学者们接触的机会还远远不够。

    今年5月,应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邀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萨克斯大学教授亨利·克罗托先生来北京参加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举办的科学家新世纪论坛。在北京的三天时间里,除了演讲和与北京四中的学生见面外,他的午餐与晚宴都由主办者专门安排,由一定级别的官员陪同,没有学生和青年科学家们参加。克罗托先生说,他到中国来最大的希望就是做好演讲,多与学生和青年科学家交谈。连续的应酬性宴会既非他的兴趣所在,也让他感到劳累。

    这是令人遗憾的。如果能安排机会让北京的大学生或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家们与克罗托先生共进午(晚)餐,自由地交谈,我想克罗托先生此行的收获、价值一定会更大。

    交流与访问是科学家和教授们的经常性工作,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和形式对交流的效果影响很大。在科学界,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术交流信息通畅。就大的范围而言,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与接触,无论对科学普及还是对科学家本身,都大有裨益。

    在美国的大学里,教授会经常邀请国内外大学、研究所或工业界的教授、研究人员来访问、做报告,报告题目和报告人的简介会在海报中公布,学生们自由参加。除了一两次正式的礼节性或工作性的宴会之外,教授都会安排学生们与来访的学者共进午餐,教授自己不参加,以让学生们能更自由、更开放地与来访的学者交流,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也是如此。

    令人兴奋的是,中国科学的大门已向世界打开,越来越多的世界级科学家、政府高级科学官员来到中国访问,他们对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抱着无限热望,如果我们将科学家或科学官员像大熊猫一样“保护”或“隔离”起来,那么,我们的青年学生和科学家们将失去更多的机会与这些大家接触,而科学也难从象牙塔顶走入社会公众的生活。

    □本报记者王丹红,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