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与不快,避免因遭受挫折打击可能招致的生理疾患或心理障碍,人们常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心理防卫措施,这种防卫是一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渐渐学会的,有些是积极的防卫,有些是消极的防卫,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合理使用。
一. 积极的心理防卫
幽默心理 幽默是一种高尚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行为,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帮助人们去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常只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可以说,具有幽默心理是一个人较为成熟的表现,是理想人格的标志之一。
抵消心理 用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清已经发生了的不快之事,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如无意中做了对别人不礼貌的举止,赶紧向人道一声“对不起”、“请原谅”,心理上就会得到些许安慰,抵消对不起别人的举动所产生的自责和内疚。
升华心理 当一个欲望和行为不能直接表现出来,不能被社会所允许,或是遭受严惩挫折时为了避免心理创伤而暂时压抑一下自己的欲求和痛苦,继而把心理导向崇高的境界,这既利于社会也益于个人的心理调适,便是升华心理。历史上如司马迁负刑后作《史记》,孔子受处置而著《春秋》,歌德失恋而写《少年维特之烦恼》,都堪称心理升华佳话。
二.消极的心理防卫
否认心理 这是一种较原始而简单的心理防卫反应。其方法不是把已经发生的痛苦与不快有目的地忘却,而是把它加以否定,如同它根本不存在,未发生一样,这种把心理上或情感上不愿意接受的事当作不存在,不敢面对的减负行为是不足取的。
幻想心理 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无力处理时,便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脱离现实,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的纷扰,让欲望得到满足。这也是不足取的。
转移心理 当对某人某事的情绪、态度和欲望不可能为自己的理智和社会所接受时,就将其转移到另一个替代者身上,如迁怒于人,借题发挥等,以使消极情绪发泄出来达到调整身心的目的,这同样也是不足取的。
三.有时可用的心理防卫
合理化心理 当个人遭受挫折或达不到某一目的时,给自己找个“合理”的理由加以解释(或谓之“阿Q精神”)。虽然这些理由往往不正确,但却能以这些理由说服自己,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投射心理 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而所投射的心理活动可能是相互排斥的。
退化心理 当人们遇到挫折时,放弃已获得的成人方式,而使用孩时的方式去对付挫折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化心理,如在遭受重大挫折时,不再主动负起成人的责任及由此而带来的恐惧与不安,而退化成孩子一样的依赖。
同一化心理 力图把自己变得与他人相似,甚至以自己某些方面如长相、声调、打扮等与被崇拜者相似而自诩,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如子女对父母的模仿,“追星族”对明星的打扮、言行的、模仿等,就是同一化心理使然。
摘自K12教育网
一. 积极的心理防卫
幽默心理 幽默是一种高尚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行为,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帮助人们去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常只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可以说,具有幽默心理是一个人较为成熟的表现,是理想人格的标志之一。
抵消心理 用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清已经发生了的不快之事,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如无意中做了对别人不礼貌的举止,赶紧向人道一声“对不起”、“请原谅”,心理上就会得到些许安慰,抵消对不起别人的举动所产生的自责和内疚。
升华心理 当一个欲望和行为不能直接表现出来,不能被社会所允许,或是遭受严惩挫折时为了避免心理创伤而暂时压抑一下自己的欲求和痛苦,继而把心理导向崇高的境界,这既利于社会也益于个人的心理调适,便是升华心理。历史上如司马迁负刑后作《史记》,孔子受处置而著《春秋》,歌德失恋而写《少年维特之烦恼》,都堪称心理升华佳话。
二.消极的心理防卫
否认心理 这是一种较原始而简单的心理防卫反应。其方法不是把已经发生的痛苦与不快有目的地忘却,而是把它加以否定,如同它根本不存在,未发生一样,这种把心理上或情感上不愿意接受的事当作不存在,不敢面对的减负行为是不足取的。
幻想心理 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无力处理时,便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脱离现实,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的纷扰,让欲望得到满足。这也是不足取的。
转移心理 当对某人某事的情绪、态度和欲望不可能为自己的理智和社会所接受时,就将其转移到另一个替代者身上,如迁怒于人,借题发挥等,以使消极情绪发泄出来达到调整身心的目的,这同样也是不足取的。
三.有时可用的心理防卫
合理化心理 当个人遭受挫折或达不到某一目的时,给自己找个“合理”的理由加以解释(或谓之“阿Q精神”)。虽然这些理由往往不正确,但却能以这些理由说服自己,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投射心理 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而所投射的心理活动可能是相互排斥的。
退化心理 当人们遇到挫折时,放弃已获得的成人方式,而使用孩时的方式去对付挫折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化心理,如在遭受重大挫折时,不再主动负起成人的责任及由此而带来的恐惧与不安,而退化成孩子一样的依赖。
同一化心理 力图把自己变得与他人相似,甚至以自己某些方面如长相、声调、打扮等与被崇拜者相似而自诩,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如子女对父母的模仿,“追星族”对明星的打扮、言行的、模仿等,就是同一化心理使然。
摘自K12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