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生命科学 > 基因 > 克隆
编号:131806
我国用七岁儿小片包皮克隆出百个人类胚胎
http://www.100md.com 2001年9月7日
     ■培育出来的人类胚胎与7岁男孩相合度超过99.999%

    ■使用皮肤细胞由此开展各种研究不涉及伦理学争议

    ■报道提示

    将人的皮肤的细胞核,移植到家兔卵母细胞中,也能克隆出人类胚胎!

    经过2000多次实验,中山医科大学陈系古教授等人使用“核移植”技术首先成功克隆出100多个人类胚胎,标志着中国在治疗性克隆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并走在国际最前沿。

    曾因率先制造出“嵌合体小鼠”而轰动中国科学界的中山医科大学陈系古教授长期从事治疗性克隆研究。三年前,他从某医院获得一小片丢弃的皮肤———这是一个因为包皮过长接受手术的7岁男孩切下的包皮。研究人员用胰酶消化液对这片皮肤进行了“消化”,把皮肤打散成为一个个细胞,从中取出分裂最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在复杂培养液中扩增到第二、第三代细胞株后冷藏起来。今年1月,陈系古教授与他的博士后工作人员韩毅冰博士等从零下198摄氏度的液氮中取出这批皮肤细胞“复苏”后开始进行了异种核移植。
, 百拇医药
    核移植的提供者是处在细胞分裂前期的男孩皮肤细胞核,接受者是家兔的去核卵母细胞。

    在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录像带上,记者目击了生命的制造过程:在显微镜下看到,研究人员用特制针具将男孩的皮肤细胞核注射进家兔的去核卵母细胞的“透明带”下,用电刺激的方法使分别来自不同物种的“供体”与“受体”融合,这一过程大约花费了半小时。紧接着进行了第二次电刺激:融合的新细胞被激活并逆向分化成为类似人类受精卵的胚胎细胞,新的生命启动了!又等待了8个小时,第一个被激活的胚胎细胞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八……,这一过程与受精卵在母体子宫里的分裂过程完全一致!第三天,胚胎细胞分裂到具有32个细胞的“桑葚胚”阶段。据韩毅冰博士介绍,当胚胎从“桑葚胚”发育到“囊胚”,就可以获得胚胎干细胞,后者是具有全能分化潜能的胚胎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克隆出人体全身所有的200多种组织和器官。

    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从今年1月开始反复进行上述实验2000余次,获得了100多个人类胚胎,其中部分达到“桑葚胚”阶段,其基因与供者——那名7岁男孩高度吻合,相合度超过99.999%。
, 百拇医药
    ■前景:人类器官工业化生产

    早在1998年1月,中山医科大学李树浓教授率领的课题组就建立了全世界最早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此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等先后由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出造血细胞(1998年)、淋巴细胞(1999年)、角膜缘细胞(2000年3月)以及视网膜神经细胞。1999年中国政府的“973计划”对克隆技术相关的组织工程学和生物材料两项研究投入将近一亿元的资金,这一空前的拨款计划显示我国政府对克隆领域研究寄予了厚望。

    ■新问题:是否会带来兔的“艾滋病”?

    这些胚胎是用人/兔杂交得到的异种克隆产物,动物的种系发生了人为的改变,会不会产生类似“人头兔身”的怪物?会不会破坏物种的生态平衡?陈系古教授肯定地告诉记者:绝对不会。

    陈教授担心的倒是另一问题:人/兔细胞杂交是否会把现在未知的兔子的某些疾病带给人类?就像艾滋病起源假说中艾滋病病毒可能是非洲猩猩传染给人一样,兔子是否也携带类似“艾滋病”的病毒?兔子去核卵母细胞中少许的兔线粒体是否会带来“线粒体病”?
, 百拇医药
    ■意义:避开了伦理学争议

    陈系古教授指出,他们研究成功的意义是绕过精卵结合的生命初始阶段,用一块皮肤克隆出人的胚胎来,避开了“用有生命的受精卵进行研究等于扼杀生命”的争议。以后,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体细胞(如皮肤、口腔黏膜等)克隆出自己的胚胎,建立一个与自己不发生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系”。当遇到意外伤害或有关疾病需要更换器官时,就可以由这个“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系”随意克隆出各种组织器官。

    ■目标:开展“亲子鉴定”

    陈系古教授称,接下来需要开展的研究,就是对这100多个胚胎进行DNA的“亲子鉴定”,用荧光免疫杂交的方法确认它们与供体男孩的DNA相合度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99.999%的相合度是否一致。这样,用它们进行器官克隆得到的器官就不会被男孩排斥。目前这项检测已经接近尾声。

    另一个需要改良的地方是,由于进行的2000多例实验只获得100多个存活的胚胎,成功率仅为5%。该实验中心将致力于改良培养基等实验条件,提高克隆胚胎的效率。

    (东方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