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50
“洋医生”带来“人性化医疗”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21日 解放日报
     上海的开放,使一个个“洋医生”走进一家家医院。“洋医生”给上海医院带来什么新气象、新理念?上海医生回答时有一句频率很高的话:人性化医疗。记者日前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实地体验了一番“人性化医疗”。

    一进中心,迎面碰见世界健康基金会项目主任、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儿童医院医生弗瑞达和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护师莉莉,这所中美合作的儿童医院多的是这样的“洋外援”。谈起中心的“人性化医疗”,两位“洋外援”大翘拇指。瞧,门诊大厅就有“新视点”:预检处醒目地放着医用酒精和洗手液,检查完一个病儿,预检医生便仔细地擦拭下双手。这可不是上海医院的常见镜头。重症监护室配置更与众不同:公用的擦手巾被换成了一次性纸巾,众人抓来抓去的肥皂换成了非接触式专用洗手液;医生手上,还多了付薄薄的医用手套……人性化医疗,就这样被许多“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两位“洋外援”初抵儿中心的当初,眉头可皱得紧紧,镜头所见令人摇头:医护人员接触病人体液,一不戴手套,二没有安全意识。国外“全面性防护”早已深入人心,没人敢无防护地接触体液,在非真空环境配置药物。两位“洋医生”强烈建议:中心医护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院内感染;安全了自己,才能安全病人。从善如流,儿中心所有医护人员便有了“怕感染”的好意识。

    人性化医疗,绝对是为病人着想,无论病人是谁。记者暗访术后骨科病房,一片惬意的宁静,没一点哭闹声。护士介绍,原先情况并非如此,现在的“宁静”也和“洋医生”有关。刚动完手术的病儿,因为伤口痛,当然哭闹,这在以前是见怪不怪的事,过几天就好了嘛。“洋医生”却不能“忍受”,“应该采取术后镇痛措施。孩子是百分之百的病人——医院的上帝啊!”一位年轻的儿外科主任因此感到“震撼”: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医疗理念。

    记者在儿内科再细细观察一个小时:门诊医生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千方百计劝说家长使用价低而有实效的药品,令人信服。一个数字更说明问题:儿中心的日门诊药品单价(每位病人在药品上的平均支出),已从去年底的70多元下降到目前的50多元。美国医生威尔逊就此对“人性化医疗”又有了一条诠释:“我们不过度依赖医疗硬件。”这位在美国行医40多年的医生说:“我在美国崇尚的是朴素治疗。看病,重视与病人的言语沟通和身体的触摸,这些治疗手段能使病人的心灵得到安慰;吃药,能用咳嗽药水的,就坚决不打针。”这位“洋医生”的理念,触动了许多儿中心的医生,于是“依赖仪器来判断,依靠昂贵药品来治疗”的做法渐渐没了市场。威尔逊对此很高兴,“现在我们这里‘看病找仪器’的现象少了。Good!”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