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9504
100年来的好文章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11日 科学时报
     猛然想起,于今坚持不断地读下来的英文报纸也就剩一份《纽约时报书评》了。之所以每个星期去阅览室借这份半像杂志的报纸,是因为从中能获取西方世界(主要是英语世界,尤其以美国为主)新出版的书的信息以及西方知识生产领域的动向。

    当然,这是比较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喜欢读书评(尤其是西方行文方式的书评),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理由:书评不像专著和文论那样让人望之俨然,有时却能表达高头讲章不一定能阐明的思想,能体现论文有时无法捕捉到的灵感。文章的灵魂依赖这两样东西,而书评借了随笔文体的行云流水恰恰能表现这两样东西。有阅读西方人写的论文经历的读者会感觉到他们写文章讲究不拘一格(当然不一定写得叫人叹服);西方人写书评,也秉承了这一习性,避免了千人一面。

    近20年《纽约时报书评》不乏商业炒作,也不可避免陈词滥调如“令人激动,刺激,不忍释手”等,但好文章仍然层出不穷,比如那个“书尾”(BOOKEND)栏目。比较来讲,我更喜欢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纽约时报书评》,因为那时所评之书经时间证明经典成分高一些。
, 百拇医药
    当然,我眼下不会有条件去查阅100年来的《纽约时报书评》,是查尔斯·麦格拉斯编的《〈纽约时报书评〉精选》为我提供了这个方便。这本书的主标题是《20世纪的书》,副标题为“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朱孟勋等合译的中文本一巨册2001年10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中文读者因此也有了这个方便。

    书评工作跟编辑工作一样是替别人做嫁衣的工作。好的书籍在被读者接受之前恐怕要靠有眼光的书评才会一纸风行。对书评的评价也要看所评之书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纽约时报书评〉精选》所列《纽约时报书评》评论过的当时并未有大名气的书表明,《纽约时报书评》的作者们是有远见的书评者。这些日后被读者奉为经典的书籍包括:康拉德的《吉姆爷》,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托马斯·曼的《魔山》,多斯·帕索斯《1919年》,米切尔的《飘》,卡夫卡的《审判》,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加缪的《鼠疫》,奥威尔的《1984》,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波伏娃的《第二性》,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夏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海勒的《第22条军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
, http://www.100md.com
    《〈纽约时报书评〉精选》起1897年,迄1997年,所评书籍和作者远不止这些,范围也不止文学。比如,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以及海伦·凯勒的《我的生命故事》等。《精选》所评作家即便仍要经受时间考验,他们的作品也代表文学某个领域的成就。比如格拉斯的《铁皮鼓》,伯吉斯的《发条橙》和普佐的《教父》等。贝娄,辛格和厄普代克等美国作家的名气很大程度上仰仗《纽约时报书评》的评论;厄普代克自己现在也给《纽约时报书评》写稿。

    《〈纽约时报书评〉精选》里也收有一些作家访谈录,这也是我喜欢读的东西,因为作家的生平和思想有许多是通过这种形式留下来的。比如威拉·凯瑟访谈录里记下了一段谈美国人读书的话:“不要以为阅读等于文化或艺术,至少在美国不是。书卖得好是由于经济状况好,而不是因为有文化。我们的中产阶级日益兴旺……花2美元买书不成为负担。(在美国)书本只是用来填空挡,打发无聊和空洞的时间。”

    “我早就不回答问题了。”“你想知道什么?”这是1901年登出的法国作家左拉对记者说的话。很珍贵吧?“你可以告诉《纽约时报》的读者,我从来不回答有关私人的问题。”“美国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在乎美国,我对西班牙也一样无所谓。”在《左拉传》里你能读到这样的东西吗?

    类似的东西还有作家给编者的信。比如康拉德致编者的信说:“小说的成长需要作者坚持谨慎自制的精神。勇敢地承认生命中一切无法调和的矛盾,乃是从事创作的不二法门……”这种抽象议论写到极致也会令读者生厌的。比如评论《魔山》的作者上来就写:“小说史上出现无数的器物,可以化繁为简,具体呈现清楚的价值,表达人类和所处世界的动态关系。但到了托马斯·曼,才开发及探讨最为奇特的设施:肺结核疗养院。”亲爱的读者,你知道他在说什么吗?好在《精选》大部分文章都很流畅清晰,值得向读者推荐。

    《20世纪的书》查尔斯·麦格拉斯编李燕芬、陆兰芝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0月出版定价:68.00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