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
编号:142968
服药剂量里的学问
http://www.100md.com 2001年5月17日 国医网
     药物作用应遵循科学的量效规律

    药物的量效关系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作用强弱和幅度,二是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多数药物的作用强度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若前次服用的药物在机体内尚未消除完全就服用第二次剂量,会产生体内药物蓄积,直至蓄积中毒。给药间隔、机体的肝肾功能状况,都与连续用药时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有关,如不综合慎重考虑,极易发生蓄积中毒。

    擅自加大剂量、延长间隔,或预防用药过久,会增加发生不良反应和耐药的机会。例如,口服酮康唑治疗灰指甲剂量不当,导致肝脏衰竭;喹诺酮类抗微生物药物会影响小儿软骨的发育,因而在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注明12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

    用药不当后果严重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药物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癌和致突变反应。而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量、药物滥用和治疗错误,均可能导致药源性疾病。
, 百拇医药
    典型的副作用是非甾体类消炎药所致的胃肠道损害,轻则可引起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重则可引起胃或十二指肠出血甚至穿孔,如乙酰水杨酸、消炎痛。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中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可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表现为发烧、肌肉痛、关节痛、全身无力,症状较难区别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

    绝大多数癫痫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丙戊酸、卡马西平等)以控制癫痫发作,但都有一定不良反应和毒性,剂量低时不能控制病情,剂量过高可引起肝损害、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甚至心脏毒性。临床上需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生化指标。若需加用新换药物的同时,将原来所用药物的剂量逐步降低直至撤出。用药时间越长,用药剂量越大,减量的过程就应该越慢,一般不少于3个月。

    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又名心得安)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肝功能不良时代谢减慢,宜减量。停药时须缓慢减量,逐渐停药,为期7—14天左右。否则,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 百拇医药
    低血糖反应是胰岛素及降糖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常因剂量过大引起,临床表现为头晕、出汗、心悸、烦躁、甚至昏迷。

    服用利福平的病人,若中途擅自停药一段时间后又继续服药,可产生急性肾衰。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腰痛、尿少伴蛋白尿、血尿等,故最好避免大剂量间断用药。

    麦角胺是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减轻或防止集丛型头痛的急性发作。因头痛难忍而擅自加量可产生胃肠、神经肌肉、血管及心脏的副作用,为了预防而长期服药可产生身体依赖和心理依赖性,都不可取。

    还需提一笔的是常用的茶碱类平喘药。即使患者服用相同的剂量,也会因年龄、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障碍、吸烟、饮酒、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差异,而直接影响血药浓度和肺功能检查结果的改善度。缓解哮喘症状、出现支气管扩张作用的茶碱最低浓度是6~10ug/ml,超过20ug/ml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副作用,浓度再高则会产生中枢毒性、心脏毒性甚至痉挛。因此须定时测定血药浓度,及时调整茶碱的用量。
, 百拇医药
    维生素类、矿物质和营养剂剂量过大也会引发毒性发应

    例如,大量应用维生素B1

    可出现头痛、疲倦、烦躁、腹泻、心律失常及浮肿;大量使用维生素C可造成消化、心血管、泌尿、血液、生殖等系统的不良反应,口服过量时可妨碍肠道对铜、锌等离子的吸收,甚至可引起胆或肾的结石;维生素A急性中毒可出现颅内压升高、嗜睡、谵妄、瞳孔散大及消化道反应,慢性中毒可出现疲倦乏力、烦躁或嗜睡、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低热多汗、复视等。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可以产生维D过多症,主要为高血钙所致的肾损害、钙沉着、多汗、多尿、呕吐、腹泻、及烦躁、幻觉、意识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

    中药并非绝对安全

    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日渐增多,可分为两类:A型为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靶器官敏感性增强,与剂量有关;B型由药物与病人的异常性引起,为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不可预测。

    有人总结了460种中药不良反应,发现其中45.62%的病例是由36种中药引起,如乌头类、雷公藤、藻酸双酯钠、板蓝根、蜂巢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片、鱼腥草、竹黄、穿心莲、黄连素、丹参类、蝮蛇抗栓酶、柴胡类、蛇胆川贝液、曼陀罗、天花粉、速效伤风胶囊、人参类、蟾蜍、山莨菪碱、蓖麻子、麻黄素等。最近不断有关于木通引起肾功能损伤的报告,值得重视。以上原因可以是用药过量或炮制不当、品种混杂或制剂质量问题、中药本身的毒性或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过分相信保健药和中药,擅自增加剂量、改变服药间隔,都会引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甚至引发意外危险。合并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机会和严重程度就越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