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辞书参考
编号:151797
四画(8)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2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风:第一,指自然界流动的空气;第二,指春季中富于生机的气候;第三,指具有眩晕,恶风,振颤,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类似风动表现的病症;第三,指病因,属六淫之一;

    风邪:是六淫邪气中最易伤犯人体的一种病邪,所以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风邪属阳,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侵犯人体后,常伤人上部和肌表,使腠理开泄,而见汗出,恶风等症状。它还有善行数变的特点,因此伤人后病位发无定处,游走变幻较快较多。风性善动,动摇不定,也是风邪致病的一大特点;

    风关:第一,小儿指纹诊断部位之一,在两手掌侧食指连掌横纹处。该部所反应的病情较为轻浅;第二,穴位名称,位于两手掌侧食指连掌的横纹线中点,稍偏向母指侧,属于太阴肺经;

    风轮:指瞳孔外周的褐色部分和角膜。

    风廓:八廓之一。
, 百拇医药
    风家:第一,指卫气素虚,腠理不密而常患伤风病的人;第二,中风的病人;

    风温:因感受温热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热病,以肺卫为主要的病变部位,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为主症。因其发病急,传变快,易于伤津耗液,多发于冬春季节,所以,又称为冬温;

    风热:第一,病因,即风与热相合的病邪;第二,病名,由于风与热合而伤人,引起的外感病。病状是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舌干,目赤,咽痛,衄血等;

    风寒:第一,指风与寒相合的病邪;第二,因风、寒相合伤犯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外感病。症状是恶寒,,发热,无汗,头身强痛,苔白,脉浮紧;

    风湿:第一,风与湿相合的病邪;第二,因感受风、湿两种病邪而发生的病变。症状表现为肢体关节沉重疼痛;

    风燥:第一,风与燥相结合的病邪;第二,因感受风、燥病邪而发生的病变。症状表现为唇燥舌干,咽喉发痒,干咳无痰,发热,恶寒等;
, 百拇医药
    风痰:第一,指素有痰饮病的人,又因感受外界风邪而发生的疾病。症见恶寒发热,咳嗽痰多,痰涎稀而多泡沫,脉浮滑等;第二,指痰浊留滞肝经,发为面青脉眩,咳痰多泡沫,眩晕易怒等症状的病变;

    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因感受外界风邪,使肺气失宣,通调水道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而致病。以发病急,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脉浮,苔白为特点;

    风肿:指出汗时感受了风邪、水湿郁滞肌腠,风邪留于肌表而引起的皮肤肿胀的病症。

    风疹:指因感受风热病邪后,没得到及时的宣散,因而郁滞在肌表,所发生的一种症状轻的出疹性传染病。症状表现为疹点细小淡红,出没较快,消退后无落屑和诊痕。又名风痧,多发生在5 岁以下的儿童身上。

    风咳:指外感风邪引起的咳嗽病。症状为鼻塞,声音重浊,咽痒咳嗽,怕风,眩晕等。
, 百拇医药
    风消:古病名。主要病机是血虚肌腠失养,症状特点是肌肉消瘦;

    风痢:第一,因外感风邪而发生的痫病。症状为目青,面红,四肢抽搐;第二,痫病的一个类型。由于素体心气不足,又兼胸中蓄热,再加外感风邪而引起发病。症状为瞳孔散大,手脚振颤抽搐,梦中呼叫,身热瘛疭,摇头口噤,吐涎沫,神志不清;第三,热病中的一种。症状为先发热,随之出现抽搐惊啼,吐涎沫等,愈后常发生语言障碍,甚至数年不能言语;第四,小儿痫证的一个类型。症状为先屈指如数,随后发生抽搐,惊叫,吐涎沫等;

    风痹:痹是指闭阻不通的意思。它是一类以肌肉筋骨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病变名称。风痹是受风邪侵犯而发生的痹证,特点是肢节疼痛,游走不定。

    风府:穴位名称,位于后脑勺正中线,发际上1寸凹陷处。属肾脉。主治头痛、颈项强痛、中风等。

    风胜则动:是说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如果发生风气偏胜的病机变化,就会产生抽搐,振颤,游走多变的症状。
, 百拇医药
    风能胜湿:祛风药简称风药,这类药物具有辛温升散的特性,有驱除湿邪的作用,所以把这类药物的作用概括为风能胜湿。

    风湿相搏:指既感风邪,又感湿邪,或体内素有湿邪蕴结,又感风邪,而致两邪交结于人体的病理反应。主要表现是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甚至全身浮肿。

    风火相煽:指热病过程中因热势过盛,而引起的惊厥神昏现象。惊厥是肝风内动的表现,壮热神昏是火热上灼心神的表现,二者并见,就是风火相煽。

    风气内动:是对眩晕,振颤,昏迷,口眼歪斜等症的病机概括。这些症状是因为肝的疏泄,藏血功能失调,影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或筋脉的濡养所致;

    风厥涎潮:指既有抽搐,昏迷,又有喉间痰涎上涌的病变现象。

    风木内干中气:干是干扰、侵犯的意思。风木指肝,中气指脾胃之气。就是肝气过于亢胜,因而伤害了脾胃功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