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秀
魏之秀,字玉璜,号柳州,约生于1722年,卒于1772年,浙江钱塘(杭州)人,世医出身,但自幼丧父,家道清贫,刻苦自学,他工诗善画,年轻时曾靠书画资助生活,20岁入典肆掌理帐务,夜间苦读,为避免影响同伴,端坐帐中,拥被钻研医书,油尽为止。30多岁于医学已有心得,四十余辞离典肆,悬壶行医,兼资以书画为生,有余则购买善本图书,并与当时诗人胡沧来等相唱和,于诗文也有较高造诣,江玉屏称赞他说柳洲词笔丰正,不失雅音。宋词人中,绝似陈西麓,则之秀不仅仅以诗才著名。
另外,他曾校订刊行江罐的《名医类案》,认为江罐编著尚有缺漏,故编著《续名医类案》60卷(1770年),取《薛立斋医案》、后代医书以及史传、地志、文集、说部中偶然涉及医药证治的,广征博采,分门编写,以补江罐的不足。大抵明代以来事例为多,而为罐所遗漏古代事例,也加补充,堪称集古今医案之大成。另外还撰有《柳州医话》一书。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续明医类案》之中,《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所附案语多发明辩驳,较之空谈医理,固有实微虚揣之别。
, 百拇医药
1、治疗用药崇尚养阴。他认为“近因局方之教久行,《素问》之学不讲,抱疾谈医着类皆喜热恶寒”,为纠正时弊,他从认识与实践两方面作了大量努力,并由此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养阴风格。另外,对外感病他极力反对过投发散温补,主张养阴增液为治,将喻嘉言“治伤寒以救阴为主”的观点,目为“治传经证之秘旨”,并指出:“伤寒初愈,脏腑犹多热毒,时师不察,骤投参芪术附温补,其遗患可胜言哉!”对内伤杂病,他更是深昧柔润微旨,大胆实践,以理论指导临床,又用实践印证理论,为推阐养阴学说做出了卓越贡献。《续名医类案》中近百例他的医案,以养阴取效的占绝大部分,为此足以证其运用之广之多。如泻痢二病,一般多责脾湿胃热,治法多以健脾燥湿入手,但他独抒己见,着眼脾阴胃液,以为泻痢之病,所下皆太阴血津、阳明脂膏,用药应本柔润养阴,每次能药到病除,又如黄疸病,景岳之后,多从阴黄阳黄辨治,很少谈及阴虚者。他不囿旧说,敢于创新,提出阴虚黄疸的新观点,发展黄疸辨治内容,别开法门,他并将养阴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内科疑重症,如养阴治血,养阴治痿,养阴定喘,养阴截疟等,另外,他还娴熟地运用养阴法于妇科疾病,认为“凡产后症多属阴虚血少,第以二地二冬杞子一切养营剂,无不立愈。若气血兼补,杂以姜附,不是耽延时日就会贻误病者,留下后遗证,临症者宜审之”。他对养阴催产,养阴退热,养阴宁神,养阴调经等,各有奥义,足资玩味。
, 百拇医药
另外,他在养阴用药方面也很有特色,药味一般在三五味之间,很少超过六味以上,而每药用量少则五钱,多则二三两,药少而量大。对熟地、杞子、枣仁三药,几乎是每方必用药,不仅用得心应手,而且更有独到之处。他虽推崇养阴,然对温补并无偏见,如他论述运用补中益气汤时说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治内伤外感的第一方,后人读其书,很少不奉为金科玉律,然不知近代病人中大多为阴不足,上盛下虚者十个中就有九个,即遇内伤外感之证,投之辄增剧,这不是此方谬误,而是时代禀赋各不相同,由此可见,他的论述可谓公允合理。
2.辨证识病注重肝木。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吸取缪仲醇、高鼓峰学说而加以发挥,探索出杂病以肝为主的奥秘,指出肝木为龙,龙的变化莫测,其于病也是如此。明者遇内伤证,但求得其本,则其标可按籍而稽。此天地古今未泄之秘,《内经》微露一言曰肝为百病之贼六字而止,似圣人亦不欲竟其端。殆以生杀之柄,不可操之人耳。临症数十年,乃始获之,可以说是千虑之一得。所以他辨因析机,咸责肝木,治疗用药,每
多柔肝为先而清肝佐之。王孟英曾说,“外感由肺而入,内伤从肝而起,魏之秀长于内伤,此言先得吾心。惟各门附案悉用此法,岂生平得意在此而欲独竖一帜!可见他是深得魏之秀学说之要的。
, 百拇医药
内伤病杂杂在病机错综,无从着眼,魏之秀辨析机理,一从肝木立论,每能抓住重点,做到理明心得。如肝火炽盛,灼液成痰证,一般都责在肝胃,治法也多厥阴阳明兼顾,这就难免用药分散。就此他则认为此病在肝,与胃无关,指出“木热则流脂,断无肝火盛而无痰者,不必责诸胃”,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肝病治疗上,他又结合养阴观点,提出一系列精辟的养肝阴,清肝火,崇柔润,戒香燥的见解。如对胃脘痛的论治,之前的医家有主虚寒者,好用理中、建中类;有主气郁者,好用逍遥、四磨类;博学如张景岳,制化肝煎,以青度、陈皮、丹皮、炒栀、泽泻、贝母清泻肝火,而未顾及肝阴。他认为胃脘痛病在肝阴不足,肝气横逆,乘犯中土所致,“此病外间多用四磨、五香、六郁、逍遥,新病有效,久服则杀人。又用肉桂也有效,以木得桂而枯。屡发屡服则肝血燥竭,少壮者多成劳,衰弱者多发厥而死”。因此,他悉心研究缪仲醇、高鼓峰诸家治肝心法,汲取他们集灵膏和滋水生肝饮的组方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心得,创制一贯煎,不仅纠正了胃脘痛治疗的用药偏颇,而且将此方推而广之用于胁痛、吞酸、症瘕、疝气等一切肝病,为肝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魏之秀孤贫力学,卒成名家,于诗才医术都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在古来医家中确属少见。他平生擅长于内伤杂病,崇尚养阴,注重肝木,其论治有很多独到之处。创制的一贯煎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疗效也不错。并且他不仅在医学上有较高的造诣,在书画和诗文方面也有较好的成就,他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医家。另外,他刻苦学习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称其为一代名医是当之无愧的。, http://www.100md.com
另外,他曾校订刊行江罐的《名医类案》,认为江罐编著尚有缺漏,故编著《续名医类案》60卷(1770年),取《薛立斋医案》、后代医书以及史传、地志、文集、说部中偶然涉及医药证治的,广征博采,分门编写,以补江罐的不足。大抵明代以来事例为多,而为罐所遗漏古代事例,也加补充,堪称集古今医案之大成。另外还撰有《柳州医话》一书。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续明医类案》之中,《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所附案语多发明辩驳,较之空谈医理,固有实微虚揣之别。
, 百拇医药
1、治疗用药崇尚养阴。他认为“近因局方之教久行,《素问》之学不讲,抱疾谈医着类皆喜热恶寒”,为纠正时弊,他从认识与实践两方面作了大量努力,并由此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养阴风格。另外,对外感病他极力反对过投发散温补,主张养阴增液为治,将喻嘉言“治伤寒以救阴为主”的观点,目为“治传经证之秘旨”,并指出:“伤寒初愈,脏腑犹多热毒,时师不察,骤投参芪术附温补,其遗患可胜言哉!”对内伤杂病,他更是深昧柔润微旨,大胆实践,以理论指导临床,又用实践印证理论,为推阐养阴学说做出了卓越贡献。《续名医类案》中近百例他的医案,以养阴取效的占绝大部分,为此足以证其运用之广之多。如泻痢二病,一般多责脾湿胃热,治法多以健脾燥湿入手,但他独抒己见,着眼脾阴胃液,以为泻痢之病,所下皆太阴血津、阳明脂膏,用药应本柔润养阴,每次能药到病除,又如黄疸病,景岳之后,多从阴黄阳黄辨治,很少谈及阴虚者。他不囿旧说,敢于创新,提出阴虚黄疸的新观点,发展黄疸辨治内容,别开法门,他并将养阴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内科疑重症,如养阴治血,养阴治痿,养阴定喘,养阴截疟等,另外,他还娴熟地运用养阴法于妇科疾病,认为“凡产后症多属阴虚血少,第以二地二冬杞子一切养营剂,无不立愈。若气血兼补,杂以姜附,不是耽延时日就会贻误病者,留下后遗证,临症者宜审之”。他对养阴催产,养阴退热,养阴宁神,养阴调经等,各有奥义,足资玩味。
, 百拇医药
另外,他在养阴用药方面也很有特色,药味一般在三五味之间,很少超过六味以上,而每药用量少则五钱,多则二三两,药少而量大。对熟地、杞子、枣仁三药,几乎是每方必用药,不仅用得心应手,而且更有独到之处。他虽推崇养阴,然对温补并无偏见,如他论述运用补中益气汤时说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治内伤外感的第一方,后人读其书,很少不奉为金科玉律,然不知近代病人中大多为阴不足,上盛下虚者十个中就有九个,即遇内伤外感之证,投之辄增剧,这不是此方谬误,而是时代禀赋各不相同,由此可见,他的论述可谓公允合理。
2.辨证识病注重肝木。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吸取缪仲醇、高鼓峰学说而加以发挥,探索出杂病以肝为主的奥秘,指出肝木为龙,龙的变化莫测,其于病也是如此。明者遇内伤证,但求得其本,则其标可按籍而稽。此天地古今未泄之秘,《内经》微露一言曰肝为百病之贼六字而止,似圣人亦不欲竟其端。殆以生杀之柄,不可操之人耳。临症数十年,乃始获之,可以说是千虑之一得。所以他辨因析机,咸责肝木,治疗用药,每
多柔肝为先而清肝佐之。王孟英曾说,“外感由肺而入,内伤从肝而起,魏之秀长于内伤,此言先得吾心。惟各门附案悉用此法,岂生平得意在此而欲独竖一帜!可见他是深得魏之秀学说之要的。
, 百拇医药
内伤病杂杂在病机错综,无从着眼,魏之秀辨析机理,一从肝木立论,每能抓住重点,做到理明心得。如肝火炽盛,灼液成痰证,一般都责在肝胃,治法也多厥阴阳明兼顾,这就难免用药分散。就此他则认为此病在肝,与胃无关,指出“木热则流脂,断无肝火盛而无痰者,不必责诸胃”,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肝病治疗上,他又结合养阴观点,提出一系列精辟的养肝阴,清肝火,崇柔润,戒香燥的见解。如对胃脘痛的论治,之前的医家有主虚寒者,好用理中、建中类;有主气郁者,好用逍遥、四磨类;博学如张景岳,制化肝煎,以青度、陈皮、丹皮、炒栀、泽泻、贝母清泻肝火,而未顾及肝阴。他认为胃脘痛病在肝阴不足,肝气横逆,乘犯中土所致,“此病外间多用四磨、五香、六郁、逍遥,新病有效,久服则杀人。又用肉桂也有效,以木得桂而枯。屡发屡服则肝血燥竭,少壮者多成劳,衰弱者多发厥而死”。因此,他悉心研究缪仲醇、高鼓峰诸家治肝心法,汲取他们集灵膏和滋水生肝饮的组方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心得,创制一贯煎,不仅纠正了胃脘痛治疗的用药偏颇,而且将此方推而广之用于胁痛、吞酸、症瘕、疝气等一切肝病,为肝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魏之秀孤贫力学,卒成名家,于诗才医术都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在古来医家中确属少见。他平生擅长于内伤杂病,崇尚养阴,注重肝木,其论治有很多独到之处。创制的一贯煎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疗效也不错。并且他不仅在医学上有较高的造诣,在书画和诗文方面也有较好的成就,他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医家。另外,他刻苦学习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称其为一代名医是当之无愧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