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与佛教的渊源
傣族是西南边陲——云南西双版纳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族源于“百越”的一支,汉称为“掸”,唐称“金齿”。早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史记》中即有“滇越”、“乘象国”的记载。
在杂食穴居的远古时代,在同大自然、同疾病的斗争中,通过不断探索、积累、总结,萌发了原始的傣医药。初期的傣医药仅停留在单方、验方的认识和应用阶段,以"家传口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如2000多年前的傣医方"雅叫哈顿"(五宝药散)、"雅西里扪囡"(万应小药丸)、"雅暖"(睡药剂)等,一直流传沿用至今。
傣文化、傣医药与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小乘文化发源于古印度,约公元7世纪,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并以巴利文音系为基础,根据印度字母体系,形成了古傣文。用古傣文在贝叶上书写佛经,成为最早的傣文贝叶经,第一本书是布塔果沙听所著的《维苏提麻嗄》。
贝叶经号称84000部,除小乘经典外,还记载了许多民间传说、医药故事等。
以上事实说明,傣医药的最早经书《贝叶经》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做为傣医药基础理论核心的"四塔五蕴"学说,只能伴随其文字语言的应用的产生,故其成形于小乘文化传入之后是可以肯定的。, 百拇医药
在杂食穴居的远古时代,在同大自然、同疾病的斗争中,通过不断探索、积累、总结,萌发了原始的傣医药。初期的傣医药仅停留在单方、验方的认识和应用阶段,以"家传口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如2000多年前的傣医方"雅叫哈顿"(五宝药散)、"雅西里扪囡"(万应小药丸)、"雅暖"(睡药剂)等,一直流传沿用至今。
傣文化、傣医药与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小乘文化发源于古印度,约公元7世纪,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并以巴利文音系为基础,根据印度字母体系,形成了古傣文。用古傣文在贝叶上书写佛经,成为最早的傣文贝叶经,第一本书是布塔果沙听所著的《维苏提麻嗄》。
贝叶经号称84000部,除小乘经典外,还记载了许多民间传说、医药故事等。
以上事实说明,傣医药的最早经书《贝叶经》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做为傣医药基础理论核心的"四塔五蕴"学说,只能伴随其文字语言的应用的产生,故其成形于小乘文化传入之后是可以肯定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