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尤怡,字在泾,号拙吾,又号饲鹤山人,长洲(今注苏吴县)人。早年家贫,以卖字为生。后来跟随马元仪学医。马元仪为明末名医李士材的再传弟子。尤怡学有渊源,博览医籍医典,深得他器重。马元仪曾对人说:“吾今日得一人,胜得千万人。”在他晚年,医术更加精深,治病常获奇效,故而登门求医者极多。为了解除烦劳,一有闲暇就读书浇花,养鹤观鱼,自为娱乐,故号饲鹤山人。著有《伤寒论贯珠集》8卷(刊于1810年)、《金匮要略心典》2卷(刊于1732年)、《金匮翼》8卷(刊于1768年)、《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此外,他又常写诗诵词,以吟咏自得,著有《北田吟稿》、《北田读书录》刊印行世。到后来年迈力衰,闭户著书,不干荣禄利名,与当时名流方东华、沈归愚、顾秀野、李客山等,一块结为城南之社。所写文章像王安石,诗似杜少陵。乾隆十四年(1749年),因病逝世,临终时还索笔留诗给同社诸友说:“椰飘松尘有前缘,交好于今三十年。曲水传筋宜有后,旗亭书壁猥居前。病来希逸春无分,老至渊明酒已捐。此后音尘都隔断,新诗那得到重泉。”
在学术思想方面,尤怡认为,《伤寒论》因王叔和编次错乱,后人辩驳订证,各成一家言,言愈多而理愈晦。于是,他就六经,备提其纲,于正治法之外,又列各经之变治法,著《伤寒贯珠集》8卷。他所列各经之变治法为:“太阳有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阳明有明辨法、杂治法;少阳有权变法;太阴有藏病、经病法,经、藏俱病法;少阴、厥阴有温法、清法。凡病机进退微权,各有法以为辨。使读者先得其法,乃能用其方”(《清史稿》)。当然,他分证明晰,特别是少阴、厥阴温、清两法,对后世医家颇多启发。另外,他还对方有执、喻嘉言二人所提出的“风伤卫,寒伤营”学说,有所补正,他认为其首篇所说的“寒之浅者,仅伤于卫;风伤之甚者,并及于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卫之虚者,寒亦不固”,不周全。他指出,应当分有汗、无汗,以严格麻黄、桂枝的辨别,不必仅执着于营卫的孰虚孰实,来证明伤寒和中风的区别。
, 百拇医药
另外,尤怡对《伤寒论》有精辟的阐述,他将仲景辨证施治的精义作简要发挥,条理通达,分析详明。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对柯琴和尤怡对仲景学说的研究作出了评价,他说能卓然自立创通大义,莫如浙之柯韵伯;分擘条理,莫如吴之尤在泾。解《伤寒》者百多家,能自立者不过二人,这太少了。应该说章太炎的评论,是较为中肯的。
同时,他读书治学主张以吾心求古人之心。这就是说他学习古人重在理解,重在融会贯通,去仔细揣摸古人的真正用意,加以阐发,述以己见,以更加切近古人用心。他在《金匮心典·自序》中说:“丙午秋日,抱病斋居,勉谢人事,因取《金匮》旧本,重加寻绎,其未经笔记者补之,其记而未尽善者复改之,覃精研思,务求当于古人之心而后已,而其间深义奥义,有通之而无可通者,则阙之;其系传写之误者,则拟正之;其或类后人续入者,则删汰之。……集既成,颜曰。‘心典’,谓以吾心求古人之心,而得其典要云尔。”因为尤怡研读、阐释古人的著述,却不围于古人,而能阐发自己的创见,有研发明,故而柳宝治在《柳选四家医案》中关于尤怡医案的评语说:“乃观此案,论病则切理餍心,源流俱澈,绝不泛引古书,用药则随证化裁,活泼之地,从不蹈袭成方,可见食古期能化,裁制贵在同时。……若先生读书不可谓不多,用功不可谓不切,其沉酣于仲景之书,尤不可谓不深,乃其论病之平易近情者如是,主方之妥贴易施者如是,是则此案不第为治病之良规,并可为读古之心法已。”从这里,足见尤怡是师古而不泥古,依古而加以权变,做到古为时用。
总之,不仅是他的学术理论,他的学术思想还是他的学习方法,以及他那种全面发展,师古而不泥古的学习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作为一代名医是名符其实的,为我们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将留存史册,永垂不朽!, 百拇医药
在学术思想方面,尤怡认为,《伤寒论》因王叔和编次错乱,后人辩驳订证,各成一家言,言愈多而理愈晦。于是,他就六经,备提其纲,于正治法之外,又列各经之变治法,著《伤寒贯珠集》8卷。他所列各经之变治法为:“太阳有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阳明有明辨法、杂治法;少阳有权变法;太阴有藏病、经病法,经、藏俱病法;少阴、厥阴有温法、清法。凡病机进退微权,各有法以为辨。使读者先得其法,乃能用其方”(《清史稿》)。当然,他分证明晰,特别是少阴、厥阴温、清两法,对后世医家颇多启发。另外,他还对方有执、喻嘉言二人所提出的“风伤卫,寒伤营”学说,有所补正,他认为其首篇所说的“寒之浅者,仅伤于卫;风伤之甚者,并及于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卫之虚者,寒亦不固”,不周全。他指出,应当分有汗、无汗,以严格麻黄、桂枝的辨别,不必仅执着于营卫的孰虚孰实,来证明伤寒和中风的区别。
, 百拇医药
另外,尤怡对《伤寒论》有精辟的阐述,他将仲景辨证施治的精义作简要发挥,条理通达,分析详明。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对柯琴和尤怡对仲景学说的研究作出了评价,他说能卓然自立创通大义,莫如浙之柯韵伯;分擘条理,莫如吴之尤在泾。解《伤寒》者百多家,能自立者不过二人,这太少了。应该说章太炎的评论,是较为中肯的。
同时,他读书治学主张以吾心求古人之心。这就是说他学习古人重在理解,重在融会贯通,去仔细揣摸古人的真正用意,加以阐发,述以己见,以更加切近古人用心。他在《金匮心典·自序》中说:“丙午秋日,抱病斋居,勉谢人事,因取《金匮》旧本,重加寻绎,其未经笔记者补之,其记而未尽善者复改之,覃精研思,务求当于古人之心而后已,而其间深义奥义,有通之而无可通者,则阙之;其系传写之误者,则拟正之;其或类后人续入者,则删汰之。……集既成,颜曰。‘心典’,谓以吾心求古人之心,而得其典要云尔。”因为尤怡研读、阐释古人的著述,却不围于古人,而能阐发自己的创见,有研发明,故而柳宝治在《柳选四家医案》中关于尤怡医案的评语说:“乃观此案,论病则切理餍心,源流俱澈,绝不泛引古书,用药则随证化裁,活泼之地,从不蹈袭成方,可见食古期能化,裁制贵在同时。……若先生读书不可谓不多,用功不可谓不切,其沉酣于仲景之书,尤不可谓不深,乃其论病之平易近情者如是,主方之妥贴易施者如是,是则此案不第为治病之良规,并可为读古之心法已。”从这里,足见尤怡是师古而不泥古,依古而加以权变,做到古为时用。
总之,不仅是他的学术理论,他的学术思想还是他的学习方法,以及他那种全面发展,师古而不泥古的学习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作为一代名医是名符其实的,为我们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将留存史册,永垂不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