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的火热论
以火热为导致多种病症的原因,是刘完素阐发病变机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他的火热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1)火热为病的广泛性
首先他把《素问》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热病症的范围予以扩大,在《至真要大论》所述的病机中,属于火的,仅有瞀冒、口禁、瘈疭、鼓栗、胕肿、酸疼、冲逆、惊骇、狂、躁十种;属于火热的,仅有转戾、呕吐、吐酸、下迫、泄泻、水液混浊七种。而刘完素在他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里,则扩大为:"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疖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闷、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篾血汗,皆属于热。"以及"诸热瞀瘈、暴暗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嗌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共扩大成五十多种病症。其中气喘、气郁,在病机仅属于肺,肿满呕吐,仅属于脾或属于上,而刘完素悉以之属于火热,并为之解释说:"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热火为阳,主乎急数也。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凡郁结甚者,转恶寒而喜暖,所谓亢则害,承乃制,而阳极反阴者也。"其论诸病症之属于火热者,大略如此。
, http://www.100md.com
(2)六气皆能化炎说
刘完素在谈论火热与风、寒诸气的关系时,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如:风与火热的关系,刘完素认为风属木,木能生火,故"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反之,病理上的风,又每因热甚而生。他说:"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故风之于火热,在病变过程中,多为兼化的关系。所以他在解释"诸风掉眩"的病机说:"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所以对这种由火生的风,在治疗时当用清凉之剂,即《素问》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道理。
湿之于火热,不仅是由于"积湿成热",更重要的是"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他说:"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这种病变,反映在临床上,则多为水肿。所以他说:"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湿热相搏,则怫郁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肿也。"因此,刘完素治这种湿热兼化的水肿腹胀,则主张用"辛苦寒药为君"以利其大小便,并说:"以其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故也。"
, 百拇医药
燥病的形成,刘完素认为,或由于寒凉收敛,气血不通所致,故"冬月甚,夏月衰。"或由于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但更多见的燥病,乃是"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的结果。如"风热耗损水液,气行雍滞,不得滑泽通利,则皮肤燥裂,肢体麻木不仁。"又如:"大便干涩,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涩"的亦属常见。就是秋凉成燥,亦每多为火热同化所致。故刘完素说:"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热火也。"因此,燥就和风热分不开了。在治疗上,刘完素则主张:"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服乌附之药。"
至于寒气,除阴盛阳衰而为"中寒"(即里寒)者外,他如感冒寒邪,或内伤生冷,"冷热相并",均能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而生热,不可便认为寒"当以成症辨之"。
(3)火热病的治法
刘完素对于火热病的治疗法则,主要从表证和里证两个方面来确定的。
① 表证
, 百拇医药
他认为表证固应汗解,但"怫热郁结"于表,绝非辛热药所宜,致表虽解而热不去。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则表解热除,斯为正治。临床时的具体施用,简要概括之,则是:
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用麻黄、桂枝等辛热解表;若必须用时,也应适当加入寒性药物,否则就会助长热邪而发生他变。故以"甘草、滑石、葱、豉等发散为最妙。"
阳热郁遏于表,虽亦见恶寒战栗诸症,实为阳热郁极而产生的假象,不能辛热解表以助其热,而应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以开发其郁结,必须从脉证上细心分辨。
表证而兼有内热的,一般可用表里双解的办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即为表里双解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雍,开结滞,使气血宣通,郁热便自然解除了。
表证依法汗之不解,前证别无变异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若汗后热退不尽,可用天水散、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以"调顺阴阳,洗涤脏腑"余热;若汗后不解,而下证又未全者,可用白虎汤清之。
, 百拇医药
② 里证
里证用下法,可根据以下三种情况灵活运用:
表证以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都可用下法。可下之证在临床上的表现,多有目睛不了了、腹满实痛、烦躁谵妄、脉来沉实诸症,也就是热邪郁结在里的反映。必须以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下其里热。
热毒极深,以致遍身清冷疼痛、咽干或痛、腹满实痛、闷乱喘息、脉来沉细,乃热蓄极深,阳厥阴伤所致。其病变已影响到血分,就不能单纯用承气汤攻下,而必须和黄连解毒汤配合使用。
在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盛而下利不止的,可用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必要时可兼以养阴药物。若下后热虽未尽,而热下盛的,则宜用小剂量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调之。从以上来看,刘完素在探讨所以造成火热病症的种种原因和机理时,是有所发明的,可以说在宋金以前言火热病机和治法的,无出其右者,他对火热之所以有较深细的认识,主要还是来源于医疗实践,是从临证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所以他说:"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玄,理在其中矣。故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无以常火,人以常动,动者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
这就是刘完素创言"火热论"的思想基础。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刘完素的火热论概括所有疾病的病变,更不能认为刘完素只对火热病机有研究,而不及其它。在刘完素书中既有讨论多种属于寒凉病变的,更制有如双黄丸、内固丸一类的温中散寒方剂。因此说,刘完素对火热病症的病理变化,在《素问》病机的基础上既有所创新,又从临床上总结出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提出了辛凉解表和清热养阴的治法。不仅对后世治疗温热病以很大的启示,同时也突破了魏晋之后墨守仲景成规的保守作风,使后来的学者敢于设想,敢于研究,能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祖国医学的理论和治疗不断地发展与提高。, 百拇医药
(1)火热为病的广泛性
首先他把《素问》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热病症的范围予以扩大,在《至真要大论》所述的病机中,属于火的,仅有瞀冒、口禁、瘈疭、鼓栗、胕肿、酸疼、冲逆、惊骇、狂、躁十种;属于火热的,仅有转戾、呕吐、吐酸、下迫、泄泻、水液混浊七种。而刘完素在他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里,则扩大为:"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疖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闷、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篾血汗,皆属于热。"以及"诸热瞀瘈、暴暗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嗌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共扩大成五十多种病症。其中气喘、气郁,在病机仅属于肺,肿满呕吐,仅属于脾或属于上,而刘完素悉以之属于火热,并为之解释说:"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热火为阳,主乎急数也。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凡郁结甚者,转恶寒而喜暖,所谓亢则害,承乃制,而阳极反阴者也。"其论诸病症之属于火热者,大略如此。
, http://www.100md.com
(2)六气皆能化炎说
刘完素在谈论火热与风、寒诸气的关系时,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如:风与火热的关系,刘完素认为风属木,木能生火,故"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反之,病理上的风,又每因热甚而生。他说:"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故风之于火热,在病变过程中,多为兼化的关系。所以他在解释"诸风掉眩"的病机说:"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所以对这种由火生的风,在治疗时当用清凉之剂,即《素问》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道理。
湿之于火热,不仅是由于"积湿成热",更重要的是"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他说:"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这种病变,反映在临床上,则多为水肿。所以他说:"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湿热相搏,则怫郁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肿也。"因此,刘完素治这种湿热兼化的水肿腹胀,则主张用"辛苦寒药为君"以利其大小便,并说:"以其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故也。"
, 百拇医药
燥病的形成,刘完素认为,或由于寒凉收敛,气血不通所致,故"冬月甚,夏月衰。"或由于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但更多见的燥病,乃是"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的结果。如"风热耗损水液,气行雍滞,不得滑泽通利,则皮肤燥裂,肢体麻木不仁。"又如:"大便干涩,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涩"的亦属常见。就是秋凉成燥,亦每多为火热同化所致。故刘完素说:"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热火也。"因此,燥就和风热分不开了。在治疗上,刘完素则主张:"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服乌附之药。"
至于寒气,除阴盛阳衰而为"中寒"(即里寒)者外,他如感冒寒邪,或内伤生冷,"冷热相并",均能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而生热,不可便认为寒"当以成症辨之"。
(3)火热病的治法
刘完素对于火热病的治疗法则,主要从表证和里证两个方面来确定的。
① 表证
, 百拇医药
他认为表证固应汗解,但"怫热郁结"于表,绝非辛热药所宜,致表虽解而热不去。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则表解热除,斯为正治。临床时的具体施用,简要概括之,则是:
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用麻黄、桂枝等辛热解表;若必须用时,也应适当加入寒性药物,否则就会助长热邪而发生他变。故以"甘草、滑石、葱、豉等发散为最妙。"
阳热郁遏于表,虽亦见恶寒战栗诸症,实为阳热郁极而产生的假象,不能辛热解表以助其热,而应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以开发其郁结,必须从脉证上细心分辨。
表证而兼有内热的,一般可用表里双解的办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即为表里双解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雍,开结滞,使气血宣通,郁热便自然解除了。
表证依法汗之不解,前证别无变异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若汗后热退不尽,可用天水散、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以"调顺阴阳,洗涤脏腑"余热;若汗后不解,而下证又未全者,可用白虎汤清之。
, 百拇医药
② 里证
里证用下法,可根据以下三种情况灵活运用:
表证以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都可用下法。可下之证在临床上的表现,多有目睛不了了、腹满实痛、烦躁谵妄、脉来沉实诸症,也就是热邪郁结在里的反映。必须以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下其里热。
热毒极深,以致遍身清冷疼痛、咽干或痛、腹满实痛、闷乱喘息、脉来沉细,乃热蓄极深,阳厥阴伤所致。其病变已影响到血分,就不能单纯用承气汤攻下,而必须和黄连解毒汤配合使用。
在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盛而下利不止的,可用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必要时可兼以养阴药物。若下后热虽未尽,而热下盛的,则宜用小剂量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调之。从以上来看,刘完素在探讨所以造成火热病症的种种原因和机理时,是有所发明的,可以说在宋金以前言火热病机和治法的,无出其右者,他对火热之所以有较深细的认识,主要还是来源于医疗实践,是从临证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所以他说:"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玄,理在其中矣。故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无以常火,人以常动,动者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
这就是刘完素创言"火热论"的思想基础。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刘完素的火热论概括所有疾病的病变,更不能认为刘完素只对火热病机有研究,而不及其它。在刘完素书中既有讨论多种属于寒凉病变的,更制有如双黄丸、内固丸一类的温中散寒方剂。因此说,刘完素对火热病症的病理变化,在《素问》病机的基础上既有所创新,又从临床上总结出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提出了辛凉解表和清热养阴的治法。不仅对后世治疗温热病以很大的启示,同时也突破了魏晋之后墨守仲景成规的保守作风,使后来的学者敢于设想,敢于研究,能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祖国医学的理论和治疗不断地发展与提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