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辞书参考 > 中医基础辞典 > 针灸疗法 > 针法
编号:152703
有关医学著作论针法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2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一、《内经》论针法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1、《灵枢.官能》篇论刺法和补泻法

    (1)、针刺补泻的原则

    《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 百拇医药
    (2)、施行补泻的依据

    A、明辨经络 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络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

    B、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针灸治疗前必须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

    C、辨别虚实

    《灵枢·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与实概括了邪与正的关系。由于针灸的作用在于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平衡,所以《内经》总结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

    2、《官针》篇论刺法
, 百拇医药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各种刺法,主要是讨论如何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

    A、九刺

    (1)、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这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针治方法。如脏腑疾病,可取有关经脉的肘膝以下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相关的五藏俞(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2)、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这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府输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一般适宜于治疗六腑的疾病。

    (3)、 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是刺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现象的地方(如郁血、硬结、压痛等)。这种刺法主要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并单独取用病经的输穴治疗,故称为经刺。

    (4)、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浅刺体表郁血的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刺法以刺血络为主,故称络刺,又称刺络。多用于实证、热证。
, 百拇医药
    (5)、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是指针刺直达肌肉部的一种刺法。分肉指附着于骨骼部的肌肉。治疗肌肉的痹证、痿证或陈伤等,均可选用此法,以调其经气。

    (6)、大写刺--“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这是切开引流,排脓放血、泻水的刺法。“写”通“泻”,排队泄出的意思,故称大写刺。

    (7)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于”字据《甲乙》补。)因浅刺在皮毛,故称毛刺。

    (8)、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

    (9)、粹刺--“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阻疽等病症。

    B、十二刺
, 百拇医药
    《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的意思。由于刺法中有十二节要,所以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

    (1)、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苦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称为偶刺,又称“阴阳刺”。临床对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本法。

    (2)、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是治游走性病痛的针刺方法,根据病人所报之处下针。施行手法后,询问病人针处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处下针。报,亦作“复”解,即出针后复刺的意思。

    (3)、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 百拇医药
    (4)、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5)、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为扬刺。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近代梅花针叩刺法,即为扬刺法的演变。

    (6)、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也。”先挟持捏起穴位处的皮肤,然后将针沿皮下刺之。直是直对病所的意思。近代多称作沿皮刺或横刺。这种刺法,进针较浅,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症。

    (7)、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种刺法,是垂直刺入较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将针退出,乃从阴引阳,输泻热邪的一种手法,以治气盛而热的病症。输指输通,直入直出,以泻病邪,故称输刺。
, 百拇医药
    (8)、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其法是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治骨痹等深部病痛。

    (9)、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故名浮刺。浅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近代应用皮内针法,就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杨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10)、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是左右两侧穴位同用的刺法。

    (11)、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证。

    (12)、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块,是边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
, http://www.100md.com
    五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又名五脏刺。

    (1)、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这种刺法是浅测于皮肤,刺得浅,出针快,好象拔去毫毛一样。因其刺入极浅,不是全刺,所以称半刺。主要作用是宣泄浅表部的邪气。

    (2)、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这是一种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散刺出血的刺法。因其针刺出血点多,形如豹文,所以称为豹文刺。此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十二刺中的赞刺同尾浅刺出血的方法。因为心主血脉,故本法与心气相应,能治红肿热痛等症。

    (3)、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这种刺法多在关、节附近的肌腱上进行针刺,因为筋会于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可治筋痹症。因针刺较深,必须注意不宜伤脉出血。由于肝主筋,所以与肝脏相应。
, 百拇医药
    (4)、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这种刺法是在肌肉比较丰厚处,当进针后,退至浅层又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的分叉。“肉之大会为谷”,故称合谷刺。

    (5)、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这是一种直进针,直出针,深刺至骨胳的一种刺法。与十二刺中的短刺、输刺相类似。

    4、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1)、得气和候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得气的快慢还与体质、气候等有一定的关系。凡患者体质较强,在气候温暖的情况下,针刺容易得气;相反,如患者体质较弱,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针刺就不容易得气。
, http://www.100md.com
    同是一种得气,《内经》中提出还得分辨是邪气还是正气。如《灵枢·终始》中指出:“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一般说来,正常的得气感应是满实而不紧涩,就是在转针和提插的过程中,仅觉指下有一种学生的感觉,而没有涩滞或行针困难的现象。如果得气以后,发觉指下紧涩,行针困难,则是邪气盛实的征象;或是转针太紧,单方向捻旋幅度太大,肌肉纤维缠住针身的缘故。

    临床上如遇到针刺入后而有不得气的情况,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使得气,称之为“候气”与“催气”。候气与催气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可根据补泻法的要求来候气。后者是在针后经气久而未至,或虽至而未能充盛的情况下,采用积极手法来催动经气,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2、针刺补泻法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A、迎随补泻法:迎随意指逆顺,这是补泻法的总则,又可概称各种补泻法为迎随。泻实要用逆其经气的方法,补虚要用顺其经气的方法。这样,应用补泻法必须审察经气的盛衰和顺逆。
, http://www.100md.com
    《灵枢·九十九》又说:“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据此,子母补泻也可作“子母迎随”。

    在针灸歌赋中,还有把提插补泻、呼吸出纳均称为迎随。由此可知,“迎随”一名适用于

    各种补泻法。针向顺逆的迎随补泻只是其中之一。

    B、徐疾补泻法:徐,就是慢的意思,疾,就是快的意思。《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这种方法是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C、提插补泻法:提插二字,《内经》中没有直接提出,但在《灵枢·官能》:“泻必用员,……伸而迎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中所说的“伸”就是提的意思;“推”就是插的意思。临床操作,在得气基础上将针反复重插轻提为补;相反,反复重提轻插为泻。即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提插法结合浅深分层以及徐疾等法可综合成多种复式补泻手法,治疗一些顽固疼痛、麻痹、瘫痪等症。
, http://www.100md.com
    D、捻转补泻法:以针的捻转方法的不同来区分补法和泻法。在转是指捻转针时大指向前、食指向后转,为补;右转是指捻针时食指向前、大指向后转,为泻。左右捻转和上下提插一样,教师相对的反复动作。以大指和食指末节的指腹部来回转针,有进有退,只是从用力轻重和速度快慢来区分以“左”为主还是以“右”为主,而不是指单方向的边续捻转。

    E、呼吸补泻法:是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病人的呼吸。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为泻法;相反,当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针刺全过程还与留针和出针时开阖等方法相结合。缓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于针感的传导。在进针、出针时配合呼吸,还可减轻针刺的痛感。

    二、《难经》论针法

    《难经》是一部阐述《内经》中有关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问题的著作,相传为秦越人(扁鹊)所作。全书以质疑问难开工共分八十一难,其中第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主要讨论针法及其补泻法的运用。
, 百拇医药
    1、强调双手行针

    左右双手协同行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指出右手将针刺入穴位时,左手要同时配合加以辅助。临床实践证明,在定穴及进针、候气、催气、得气、补泻、出针等整修行针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左右双手的协同配合,可以探明穴位的所在,促使经气的聚散,以及感知穴位处的皮肉筋脉骨分布和气血循行等情况,减轻或免除进出针时的不适感,稳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以便各种手法的施行等。所以双手行针法为后世针灸家广泛应用。

    2、补泻分清营卫

    营卫之气的运行,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散布在浅表;营气行于经隧,处于深里。所以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刺荣无(毋)伤卫,刺卫无伤荣”。

    3、论述迎随与调气

    《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迎,指泻法;随,指补法。运用补泻针法必须知晓营卫气血的传注分布和盛衰,根据它的顺逆以行补泻。顺着经气以益其不足为补,所以称为随;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为泻,所以称为迎。疾病的产生往往是阴阳失调的缘故,所以针刺调气也必须以阴阳为基础,以人体内外表里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对阴阳的盛衰进行调治。
, 百拇医药
    4、针法合于四时

    A、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针刺深度视针刺部位、病证需要、针感程度而定,也要参考季节这个因素。《七十难》认为:“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变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变在下,故当深取之。”

    B、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七十四难》:“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纱,在于秋毫者也。”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腧穴,是与季节相联系的,针刺时要加以注意。

    三、《金针赋》论针法

    《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风所写。

, 百拇医药     1、下针十四法

    针刺基本手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下针十四法。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法。《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2、飞经走气四法

    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简称“龙虎龟风”,均属“通经按气大段之法”。

    A、青龙摆尾

    《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针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象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可推动经气的远行。本法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称“苍龙摆尾”。
, 百拇医药
    B、白虎摇头

    《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方,指是插;圆,指捻转。针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C、苍龟探穴。

    《金针赋》:“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针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屋,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D、赤凤迎源

    《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元(指人部、中层),上下左右,四周飞旋。”针法是: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 百拇医药
    3、治病八法

    《金针赋》描述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与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称为治病八法。

    (1)、烧山火、透天凉: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先浅后深,每层(部)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同用,如在病人呼气时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出针后迅速扪闭针孔等。

    烧山火一法,为针刺补法的综合应用。通过手法使阳气入内,可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有温热感,所以称作“烧山火”。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针法是: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先深后浅,依次每一层中各紧提慢按(或捻转)六数,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凉感。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泻法同用,如在病人吸气时进针插针,在呼气时退针出针,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扪其穴等。
, 百拇医药
    透天凉一法与烧山火相对,为针刺泻法的综合应用。通过手法使阴气向外,可使病人出现凉感,所以称作“透天凉”。

    综合来看,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主要以徐疾法中的三进一退或一进**和提插法中的紧按慢提或紧提慢按结合九六数等法组合而成。

    三进一退,即分三部(浅、中、深三层)依次逐步推进,而一次直接退针。三进而一退,体现了徐进疾出的补法原则。一进**则相反,一次推进到深层,再分三部依次逐步退针。一进而**,体现了疾进徐出泻法原则。

    (2)、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阳中隐阴(阳中之阴)为先补后泻法。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度,分浅(五分)、深(一寸)两层操作。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

    阴中隐阳(阴中之阳)与阳中隐阴对称,为先泻后补法。针法操作顺序与阳中隐阴相反,进针后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 百拇医药
    阳中隐阴和阴中隐阳两法主要由徐疾法和提插法,亦可用捻转法组合而成,均属补泻兼施法,适用于虚实夹杂之征。

    (3)、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子午捣臼是一种捻转提插相结合的针刺手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针法是: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本法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又有消肿利水作用,可用于水肿,气胀等证。

    龙虎交战则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以镇痛。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交战”。 针法是:进针后先以左转为主,即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右转为主,即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如此反复施行多次,也可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

    (4)、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进气法主要是在深层施行补法。针法是:进针后刺入深层(九分)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留针片刻。
, 百拇医药
    留气法由徐疾和提插法组合而成。针法是:进针后刺入中层(七分),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将针直插至深层,再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

    抽添法:抽,指上提;添,指按纳。本法操作时要浅、深、上下提插搜寻,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所以用“抽添”为名。针法是: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得气,再向周围作多向提插,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纳。

    四、《针灸大成》论针法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著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后经扩弃辑集为《针灸大成》十卷。

    1、杨氏针法

    杨继洲在继承前人针法的基础上,对补泻手法进行了总结,并有所发挥。

    (1)、进、退针法:无论补法泻法,进针都和《神应经》一样,随咳进针,以免损伤经气。补法分三部而进,是徐进的方法,先在浅层施行手法,次在中层施行手法,再在深层施行手法。泻法在刺入浅层稍停后直接刺入深层,先在深层施行手法,次在中层施行手法,再在浅层施行手法,这样分三部而退,是徐退的方法。
, 百拇医药
    (2)、呼吸法:补法中随呼气而推进,泻法中随吸气而退回。

    (3)、担截法:杨氏把担截法解释为提法和按法。当针分三部刺入地部后,“再推进一豆,渭之按,为截,为随也。”当针分三部退出至天部后,“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

    (4)、进火、进水法

    进火法,属热补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

    进水法,属凉泻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矣。”针法是:进针后,结合病人的呼吸先进后退和应用摇法,动摇针柄而退之,以促使凉感的产生。

    (5)、透穴针法的应用

    金、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一针两穴”的透穴针法,这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穴位来增加针刺的强度。有四肢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穴位的“多向透”等法。如风池透风府或合谷透劳宫治偏正头风。印堂透左右攒竹治小儿惊风。地仓透颊车或颊车透地仓治。采用透穴针法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或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