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途径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它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而这些组织器官,又各有其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
中医学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系统认识,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所获得的知识,逐步积累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首先是对尸体进行解剖分析。早在原始公社时代,人们通过宰杀动物和战争,对动物和人体的内部器官有了最早的观念和了解。这是解剖学的滥觞。但那时对动物和人体的解剖和观察还不是自觉的医疗实践活动,宰杀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祭祀和饱腹,而观察和认识只是附带的偶然行为。随着人类医学知识的发展,才有了自觉的为医疗服务的解剖活动。《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样的解剖,不仅能观测内脏的形态大小,还能观察到它们的部分生理功能。例如肺之主呼吸之气,心之主行血,肝之主藏血,肾之主水有肠胃之主受纳水谷等知识,都可由解剖观察而得来。《汉书·王莽传》记载了太医尚方利用处死后的尸体进行“刳剥之,度量五脏,以竹筳异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的史实。宋代范缜《东斋纪要》等书记述了吴简编的《欧希范五脏图》,是在刑场观察了欧希范等五十余名死刑犯的尸体解剖的基础上著成的,其角剖的规模可谓大了。后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书又介绍了崇宁间杨介所著《存真图》,云:“崇宁间,泗洲刑贼于市,群守李夷行遣医家并画工往视,决膜摘膏肓,曲折图之,尽得纤悉。介校以古书,无少异者,以欧希范五脏图过之远矣,实有助于医家也。”可知杨介的《存真图》已达到一定的精确水平,可惜原书现已失传。然而,幅地古代辗转复写和雕刻的不精,内脏解剖图往往失却原来的真实面目,甚至出现错漏。因此清代王清任认为流传下来的脏腑图说靠不住,就亲自到刑场和义塚间检视残破尸体,还进行过动物解剖以作比较,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不过,他虽然改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自己却又增加了一些错误。总之,古代的解剖只能是大体的解剖,但它是认识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直接资料来源。
, 百拇医药
其次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逐步观察到某些组织器官的生理现象,例如目之能视物,耳之能听音,鼻之能嗅气,舌之能尝味,以及胃与消化有关、膀胱与排泄尿液有关等,实质上这就是对这些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初不认识。同时又观察到人体的某些生理活动和病理反应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人们在受到突如其来的精神刺激时,会发生心跳加快等现象,于是就可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贝 所主的,即产生“心藏神”的思想。又如人体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无汗、咳嗽等症状,就发现皮毛、鼻和肺之间有联系,从而总结出“肺主皮毛”、“肺定期窍于鼻”的理论。进而把这些生理、病理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在已经掌握的解剖上组织器官概念的基础上,将整个人体的生理活动分为若干系统,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生理系统。由此可知,解剖是生理的结构基础,病理可以反证生理,从而强化了对生理功能的系统认识。
再次是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绳索。这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认识过程,它对人体结构和生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单凭大体解剖远远不足以认识其复杂的生理机制;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可以认识一些较为复杂的生理机制,然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观察、讨探;况且,有些生理机制在一般情况下不易显露,只有在临床实践的诊断和治疗中才能发现它的踪迹。例如肝与目的关系,在生理上不易确定,当眼病使用治肝法而获愈后,人们才逐渐总结出“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又如人体的气肉眼是不易见到的,但当患病出现某些疾状时,就可以诊断为气虚证,运用补气法进行治疗而获愈,从而确认在生理情况下,人体存在着“气”这种物质。又如经络系统,主要就是通过临床的针灸治疗而逐步总结起来的。此外,医学实践也就可获得一定的解剖知识。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应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等外科手术。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疑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象这样的外科手术,一定需要有相当的解剖学知识,同时手术本身也将促进解剖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内脏的认识更加准确。
人类对人体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正常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深刻了解疾病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也才能找到正确的防治疾病的方法。, 百拇医药
中医学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系统认识,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所获得的知识,逐步积累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首先是对尸体进行解剖分析。早在原始公社时代,人们通过宰杀动物和战争,对动物和人体的内部器官有了最早的观念和了解。这是解剖学的滥觞。但那时对动物和人体的解剖和观察还不是自觉的医疗实践活动,宰杀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祭祀和饱腹,而观察和认识只是附带的偶然行为。随着人类医学知识的发展,才有了自觉的为医疗服务的解剖活动。《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样的解剖,不仅能观测内脏的形态大小,还能观察到它们的部分生理功能。例如肺之主呼吸之气,心之主行血,肝之主藏血,肾之主水有肠胃之主受纳水谷等知识,都可由解剖观察而得来。《汉书·王莽传》记载了太医尚方利用处死后的尸体进行“刳剥之,度量五脏,以竹筳异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的史实。宋代范缜《东斋纪要》等书记述了吴简编的《欧希范五脏图》,是在刑场观察了欧希范等五十余名死刑犯的尸体解剖的基础上著成的,其角剖的规模可谓大了。后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书又介绍了崇宁间杨介所著《存真图》,云:“崇宁间,泗洲刑贼于市,群守李夷行遣医家并画工往视,决膜摘膏肓,曲折图之,尽得纤悉。介校以古书,无少异者,以欧希范五脏图过之远矣,实有助于医家也。”可知杨介的《存真图》已达到一定的精确水平,可惜原书现已失传。然而,幅地古代辗转复写和雕刻的不精,内脏解剖图往往失却原来的真实面目,甚至出现错漏。因此清代王清任认为流传下来的脏腑图说靠不住,就亲自到刑场和义塚间检视残破尸体,还进行过动物解剖以作比较,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不过,他虽然改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自己却又增加了一些错误。总之,古代的解剖只能是大体的解剖,但它是认识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直接资料来源。
, 百拇医药
其次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逐步观察到某些组织器官的生理现象,例如目之能视物,耳之能听音,鼻之能嗅气,舌之能尝味,以及胃与消化有关、膀胱与排泄尿液有关等,实质上这就是对这些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初不认识。同时又观察到人体的某些生理活动和病理反应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人们在受到突如其来的精神刺激时,会发生心跳加快等现象,于是就可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贝 所主的,即产生“心藏神”的思想。又如人体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无汗、咳嗽等症状,就发现皮毛、鼻和肺之间有联系,从而总结出“肺主皮毛”、“肺定期窍于鼻”的理论。进而把这些生理、病理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在已经掌握的解剖上组织器官概念的基础上,将整个人体的生理活动分为若干系统,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生理系统。由此可知,解剖是生理的结构基础,病理可以反证生理,从而强化了对生理功能的系统认识。
再次是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绳索。这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认识过程,它对人体结构和生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单凭大体解剖远远不足以认识其复杂的生理机制;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可以认识一些较为复杂的生理机制,然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观察、讨探;况且,有些生理机制在一般情况下不易显露,只有在临床实践的诊断和治疗中才能发现它的踪迹。例如肝与目的关系,在生理上不易确定,当眼病使用治肝法而获愈后,人们才逐渐总结出“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又如人体的气肉眼是不易见到的,但当患病出现某些疾状时,就可以诊断为气虚证,运用补气法进行治疗而获愈,从而确认在生理情况下,人体存在着“气”这种物质。又如经络系统,主要就是通过临床的针灸治疗而逐步总结起来的。此外,医学实践也就可获得一定的解剖知识。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应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等外科手术。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疑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象这样的外科手术,一定需要有相当的解剖学知识,同时手术本身也将促进解剖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内脏的认识更加准确。
人类对人体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正常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深刻了解疾病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也才能找到正确的防治疾病的方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