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药基础 > 中药基础知识 > 用法用量
编号:156665
中药用量之妙
http://www.100md.com 《中药基础知识》
     有人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物的用量上。”这话确有一定道理。中医处方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相应的药物,还要确定适当的剂量。而用药剂量的轻重,是直接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中药用量是绝不可忽视的。

    一般所知,药量的轻重可使药物产生不同的作用。如龙胆草少用健胃,促进食欲,多用清泻肝胆之火;三七小剂量止血,中剂量活血,大剂量破血;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克,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克,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桂枝用量不到5克,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由此可见,中药的用量非常灵活,必须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具体确定。

    依据药物的性能

    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如前人就有“细辛不过钱”的告诫。特别是有毒之品,使用要慎重,以免中毒或耗伤正气。著名中医岳美中认为,在使用剧毒药时,若非有经验传授或动物实验,掌握了准确有效量及适应症,不宜轻投。
, 百拇医药
    凡属花、叶等轻宣发散、芳香走窜的药物,用量也不宜过大。

    然而,有些药物非用重剂不可,如药力平缓的玉竹、厚味滋腻的熟地黄、质重的石膏,以及金、石、贝类之属的药物,都应使用重剂。例如用石膏治温热病,幼儿也可以用到20~30克。

    依据配伍与剂型

    一般的处方中多有主药,主药常重用。例如小柴胡汤,柴胡的用量就大于其它辅佐药;六味地黄汤治疗肾阴虚,熟地黄之量最大;仲景生姜、甘草、半夏三个泻心汤,均以主药命名,而其各自用量也较重;丹参饮以丹参为君药,用量就10倍于檀香、砂仁。其处方药量之所以如此,在于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主症而重用主药,其它药物则轻用。

    一味药单用,用量宜重;复方配伍,用量宜轻。汤剂用量宜重;丸剂、散剂用量宜轻。总之,视症而定,视药而用。

, 百拇医药     依据病情的需要

    通常治外感须峻猛,使邪气无所留;治内伤在于宽缓,使阴阳得平和,少量频投,逐渐向愈。

    有些药物在特殊情况下,应根据病情大大超量才能获效。如蝉蜕常用量为2.5~6克,治破伤风时可用25~30克;山茱萸常用量为3~15克,急救虚脱时用至25~30克;黄芪常用量为9~15克,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重用至120克。

    依据体质、年龄、气候环境

    体质年龄差异,治法用量有别。一般说来,小儿和老人用药量应当低于成年人;体弱患者的药量,可轻于体质壮实者;久病患者的剂量,又应低于新病之人。总之,应根据生长节律,治分主次,量有轻重。而凡用重剂量者,必须是邪盛体壮,且其脾胃功能健运不衰。

    还有妇女用药剂量,一般应轻于男子,在经期、孕期及产后,若用发散功破的药物,又应轻于平时。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用药剂量也应有所区别,勿伐生、长、化、收、藏之气。例如,同样是风寒外感,在寒凉的季节,或北方地区,要用发散重剂才能有效;反之,在炎夏季节,或南方地区,则不宜过于发散,以防汗出过多,伤津化燥,变生弊端。

    此外,对于古方、成方,还须注意用量的比例关系,如六一散等。有人观察五苓散,不用原方的比例,各药均量,利水效果就差;而用量与原方比例相反时,功效就更差了。

    总之,中医临床用药剂量的轻重,对治疗效果常有决定性的影响。使用药量之轻重大小,应有中医理论依据,正确掌握药与证,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立方遣药,采用合理的剂量,疗效才可提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