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药基础 > 经络腧穴学 > 腧穴学
编号:156701
腧穴的起源和发展
http://www.100md.com 《经络腧穴学》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学就是研究有关腧穴的位置,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及用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砭在一般情况下来砥刺放血,割刺脓疡;或用热熨、按摩、叩击体表;或在体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烧灼等方法来减轻和消除伤痛。久之,逐渐意识到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腧穴发现的最初过程。后来,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才把某些特殊的“按之快然”、“驱病迅捷”的部位称为“砭炙处”。又经过长期的大量的医疗实践,人们对腧穴的部位特点和治疗范围的认识更深入一步,不仅确定了位置,明确了主治,并赋予了名称,以后又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我国最早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一书,便论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为腧穴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又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俞募穴、原穴、五腧穴均有所阐发。晋代皇甫谧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六针灸治要》编纂而成《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及《千金翼方》(简称《千金翼》);收集了大量的经外奇穴,以及便于实践的三里保健灸,扩大了腧穴防治疾病的范围。宋代王惟一于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奉诏对针灸腧穴重新厘定,订正讹谬,从而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三卷,详载穴位的名称、部位、主治、刺灸等内容,并在个别重要穴位下收载了历代名医针灸治验案例,还绘有十二幅十二经经穴图谱,翌年铸成两具腧穴铜人模型作为教具,为学习针炙提供了方便,给后世针炙教学树立了典范。明代扬洲撰《针炙大成》(简称《大成》)十卷,汇集了明代以前针炙医籍之精华,是一部总结性的针炙著作。,随着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针灸学的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针灸工作者对腧穴的作用以及一些规律 性联系等 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