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神养生浅论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14日
古代的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朴素的唯物论与自发的辩证法为指导思想,已初步探索与认识到高级神经活动的存在,并已能初步根据精神活动来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治疗疾病。
如《内经.素问》中云:“头者,精明之府”“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而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此处已含蓄地说明了高级神经活动是有机体的主宰和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相关联的理论。所以医学在养生方面非常重视人的精神活动。
《内经》中教导人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即告诫人们要思想纯洁、情绪乐观、精神振奋,这样就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不易发生疾病。
历来养生家总把品德修养作为养生的根本,放在养生的首位,也是这个道理。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人有美德善行则内心感到充实和慰藉,这对内心状态是一个良好的刺激,可使人们心平气和,志安情畅,气血调顺。
《抑朴子.养生论》云:“内心澄则真神守其位,灾害不干……养生之理,尽于此也。”祖国医学还认为精神活动要随不同季节加以适宜调节,正所谓:“春三月应使志生,夏三月应使志毋怒,秋三月应使志安宁,冬三月应使志若伏若匿。”以上之“志”即代表精神活动。
中医学的病因概括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陈无择强调了三因论,把一切精神因素的影响明确为内因,认为“喜 节则伤脏”,“百病生于气”。
《内经.素问》中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厥。”曹迁栋《养生随笔》中告诫老人:“老年肝血渐变,未免性生急躁,当以一耐‘字’处之。”认为“静养”为“摄生首务”。由此可见,业神因素在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如《内经.素问》中云:“头者,精明之府”“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而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此处已含蓄地说明了高级神经活动是有机体的主宰和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相关联的理论。所以医学在养生方面非常重视人的精神活动。
《内经》中教导人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即告诫人们要思想纯洁、情绪乐观、精神振奋,这样就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不易发生疾病。
历来养生家总把品德修养作为养生的根本,放在养生的首位,也是这个道理。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人有美德善行则内心感到充实和慰藉,这对内心状态是一个良好的刺激,可使人们心平气和,志安情畅,气血调顺。
《抑朴子.养生论》云:“内心澄则真神守其位,灾害不干……养生之理,尽于此也。”祖国医学还认为精神活动要随不同季节加以适宜调节,正所谓:“春三月应使志生,夏三月应使志毋怒,秋三月应使志安宁,冬三月应使志若伏若匿。”以上之“志”即代表精神活动。
中医学的病因概括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陈无择强调了三因论,把一切精神因素的影响明确为内因,认为“喜 节则伤脏”,“百病生于气”。
《内经.素问》中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厥。”曹迁栋《养生随笔》中告诫老人:“老年肝血渐变,未免性生急躁,当以一耐‘字’处之。”认为“静养”为“摄生首务”。由此可见,业神因素在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