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癌切除术中扩大淋巴结清扫未能改善患者预后
本报讯 日本Shimada等报告,肝内胆管癌(IHCC)病人接受肝切除术时,是否行扩大淋巴结清扫对患者生存率没有显著影响,单纯淋巴结清扫而不控制肝内转移,不能改善病人预后。
IHCC是一种原发性肝癌,临床较少见,预后差。可分为三种类型:肿块型、胆管周围浸润型、管腔内生长型。影响此病预后的因素有以下几种:(1)大体分型;(2)淋巴结转移;(3)血管侵犯;(4)手术切缘病理检查阳性;(5)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或肿瘤内有大量基质;(6)肉瘤型IHCC比一般IHCC预后差。
当前,肝切除术加扩大淋巴结清扫是治疗肝内胆管癌的标准术式。以往文献认为,扩大淋巴结清扫或肝移植,甚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都能改善病人预后,但Shimada等发现,这些术式有显著增加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危险。
Shimada等人调查了1985年8月至1999年12月间在日本九州岛大学医院行肝切除术的49例IHCC患者,平均随访29个月。49例患者中,8例未行淋巴结清扫。41例行淋巴结清扫的病人中,6例行第1组淋巴结清扫,18例行第2组清扫,17例行第3组清扫。(Br J Surg 2001,88∶1463)
结果显示,术后1年病人总生存率为61%,3年生存率为36%,5年生存率为28%。在行淋巴结清扫的41例病人中,24例组织学检查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仅3例只转移至第1组淋巴结,其余21例转移至第2组或第3组淋巴结,提示IHCC淋巴结转移可迅速播散至远处淋巴结。术后23例病人复发,其中17例肝转移,大多数肝转移发生于肝大部切除后的残余肝脏,仅少数发生于对侧肝脏;另6例转移至其他器官(主要为腹膜),提示复发多是肝内转移。
研究者认为,IHCC病人远处淋巴结转移发生较快,如果想要淋巴结清扫产生效果,需行包括第2组或第3组淋巴结(远处)在内的扩大淋巴结清扫术。该研究还发现,管腔内生长型IHCC(2/49例)术后没有复发,提示该型肝内胆管癌预后相对较好。
黄诚, http://www.100md.com
IHCC是一种原发性肝癌,临床较少见,预后差。可分为三种类型:肿块型、胆管周围浸润型、管腔内生长型。影响此病预后的因素有以下几种:(1)大体分型;(2)淋巴结转移;(3)血管侵犯;(4)手术切缘病理检查阳性;(5)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或肿瘤内有大量基质;(6)肉瘤型IHCC比一般IHCC预后差。
当前,肝切除术加扩大淋巴结清扫是治疗肝内胆管癌的标准术式。以往文献认为,扩大淋巴结清扫或肝移植,甚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都能改善病人预后,但Shimada等发现,这些术式有显著增加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危险。
Shimada等人调查了1985年8月至1999年12月间在日本九州岛大学医院行肝切除术的49例IHCC患者,平均随访29个月。49例患者中,8例未行淋巴结清扫。41例行淋巴结清扫的病人中,6例行第1组淋巴结清扫,18例行第2组清扫,17例行第3组清扫。(Br J Surg 2001,88∶1463)
结果显示,术后1年病人总生存率为61%,3年生存率为36%,5年生存率为28%。在行淋巴结清扫的41例病人中,24例组织学检查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仅3例只转移至第1组淋巴结,其余21例转移至第2组或第3组淋巴结,提示IHCC淋巴结转移可迅速播散至远处淋巴结。术后23例病人复发,其中17例肝转移,大多数肝转移发生于肝大部切除后的残余肝脏,仅少数发生于对侧肝脏;另6例转移至其他器官(主要为腹膜),提示复发多是肝内转移。
研究者认为,IHCC病人远处淋巴结转移发生较快,如果想要淋巴结清扫产生效果,需行包括第2组或第3组淋巴结(远处)在内的扩大淋巴结清扫术。该研究还发现,管腔内生长型IHCC(2/49例)术后没有复发,提示该型肝内胆管癌预后相对较好。
黄诚,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