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疗管理 > 医疗改革
编号:160301
综述:中国机器人施行脑手术
http://www.100md.com 2000年8月5日 科技新时代
    到6月2日为止,田增民教授运用我国第一个用于脑外科手术的医用机器人系统,在海军总医院已成功地为72位患者施行手术,成功率达100%。医生应用中国机器人施行脑手术,属国内首创,国际上至今未见同类报道。今年5月22日,国家“863”项目鉴定认为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医生用鼠标操纵着电脑,指挥着机器人对人体最复杂的部位——“脑”施行手术,这本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现在却成为活生生的现实。6月2日上午11时至下午2时20分,笔者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室中目睹了田增民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应用中国机器人对5位患脑囊肿瘤和脑囊肿的患者施行手术。想象中的复杂事竟如此简单,令人难以置信。头部贴着4个精巧标志的患者走进手术室,程序依次展开:首先是定靶,且手把病人的CT图像通过扫描仪输入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患者病灶的三维图像;然后定标,田教授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锁定病灶,制定手术方案,设定手术空间,实现与机器人模拟空间吻合;最后实施手术,计算机“指挥”着机器人的智能机械臂搜索目标,对准靶点——一脑部肿瘤,随即,智能机械臂将它“拿”着的穿刺针扎入病人颅内,直达病灶。医生用注射器抽出囊液,或者注入治疗所需药液,手术即告完成。有的仅用20分钟,复杂的也不超过40分钟。术中的病人头部并未见特殊器械固定,头脑一直处于清醒状态,且不时与医生交流。
, 百拇医药
    第一个上手术台的郭素芹老人患左顶胶质瘤,瘤体压迫神经,右腿、右手瘫痪。但在下手术台时,右手已能微微抬起,右腿也能轻微活动。患颞叶囊肿的于永顺没想到手术几乎无痛苦,从手术台上下来,拿着引流袋一个劲地感谢田大夫。田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6月2日,海军总医院应用中国机器人施行脑手术已经完成72例,成功率达100%。其标志是,病人安全手术后无并发症,治疗有效。用中国机器人施行脑手术,创伤极小,手术时间短。神经外科对脑部肿瘤、囊肿的传统手术方法是必须开颅,病人痛苦极大,效果却不尽理想;而用中国机器人主刀,只需在脑部钻一个绿豆大的小孔。传统开颅手术一般需4~5个小时,而用中国机器人手术只需30分钟左右。该手术采取多维立体定位,精度高,病人安全,手术适应症广,包括各种良性的、恶性的脑肿瘤、血肿、脓肿、囊肿、颅内异物、脑积水、脑内病变活检,患者花钱少,一个脑手术仅住院3~5天,花8000元左右,其花费仅是传统脑手术的1/3~1/2。传统脑手术需花2万元左右。借助机器人的“智慧”和“劳力”,主刀医生操作简单,紧张度、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而另一方面,对医生的科技素质及其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操作的要求却高了。手术中,虽然有计算机实时控制,医生也不能有任何马虎,因为任何一种计算机、机器人都离不开人,医生仍然是机器人的主宰。
, 百拇医药
    田增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现任海军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他于197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3~1994年赴美留学,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进修神经外科。毕业回国后,在1995年李鹏总理接见优秀归国留学生座谈会上,他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教授“碰撞”出医用机器人的设想。

    1996年底,着手研制这台医用机器人。1997年8月中国医用机器人作为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正式立项以后,清华大学计算机图形图像中心教授唐泽圣参与,负责此项目计算机软件、图形图像处理。王田苗教授负责制作机器人,田增民教授则负责临床研究、治疗使用。三位一体,团结协作,进展很快。初期,运用框架固定脑部,实施立体定位手术。那时,手术医生先要病人头部罩上一个金属框架,要在病人颅骨上钻4个小洞。这比开颅进步了,但还是不够成熟。1997年5月,中国机器人用这种办法施行脑手术首次获得成功。随着项目的进展,终于去掉了框架,发展到今天,技术日臻成熟、定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应用中国机器人施行脑手术,开创了中国在医学外科领域应用机器人的先例,有着极其美好和广阔的前景。, http://www.100md.com(乔天富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