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本草类 > 概述(文献研究)
编号:160474
传统医药学的发展与前景
http://www.100md.com 中国本草工程
    中国传统医药学发展史和概况

    三千年创造、积累起来的伟大中医药宝库中华民族是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又是拥有占世界总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大国,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国医药学有着卓越的贡献。

    自有历史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开始标志着原始社会已有医药活动,符合“有人类就有医药活动”的原理。

    早期医药活动(公元前2100~476年),人们已经从生活、环境、针灸等因素与疾病发生联系,初步认识疾病发生的道理。此时期问世的《山海经》一书记载药物146种,其中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并记载了用药的方法,食、服、浴、涂等,可治数十种病,有的药物还可用于防病。《诗经》记载有植物药80多种和一些卫生知识,如凿井饮水、除虫、灭鼠等方法。《周礼》记载有“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礼不娶同姓”等婚礼,反映了当时优生思想。
, 百拇医药
    西周(公元前1066~770),社会生产力比商朝提高,在农业发达的基础上,药物知识得到了发展。当时所用药物,多为重剂,所以尚书说:“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服药必须昏闷,才有疗效。因此,产生了“君有病,臣先尝”、“父有病,子先尝”的尝药制度。康子馈送孔子药,孔子回答道:“丘未达,不敢尝”,可见当时用药治疗,还没有相当把握。

    战国时期到东汉朝(公元前475~公元前200),中国医药学随着社会的变革,得到发展。突出体现在名医的医疗活动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著名的经典理论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相继问世,伟大的医学家扁鹊、张仲景、华佗相继出现。扁鹊精脉学,著有《八十一难经》;张仲景精于辨证论治,著有《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华佗精于外科,著有《中藏经》,发明了麻醉术和“麻沸散”。

    ⑴ 伟大中医药宝库理论体系的创立,经典著作陆续问世。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医药学已经有较丰富的医疗实践知识,又接纳了自然哲学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等思想。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进展,这些都是形成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条件。中医药学理论体系重大经典著作简要概括如下:
, 百拇医药
    ①《黄帝内经》:医学家认为它决非出于一人之手,是经过战国与西汉时代医学家汇总的产物。条理清晰,观点明朗,分《素问》18卷、《灵枢》9卷。17世纪以来,部分内容相继译成日、英、德、法等国的文字。当时深受各国医学界重视,成为世界早期的医学原理著作。《黄帝内经》的理论特点可归纳为:第一,应用阴阳、五行古代哲学思想,以脏腑经络为基础,阐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医疗实践。第二,应用自然哲学思想强调“天人相应”,人与环境统一,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经络与各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人身是一个整体,从整体观辨证施治疾病。第三,病因学以内因为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第四,初步较系统地归纳四诊和辨证施治原则。

    又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医学资料,有一卷比较完整的帛书,其中记载了52种疾病,每病之下,记载有医方。据考证,本书出于《内经》之前,应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书中还有脉法、灸法、砭法。

    ②《伤寒杂病论》:原著有16卷,后因历经战乱,有所散佚,经晋代名医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 http://www.100md.com
    《伤寒论》是治热性病,外感病的专书,共22篇,其中有397个法、113个药方。把一切症状分:太阳、阳阴、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6个症状群,叫做六经,又分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类,叫做八纲,治疗分为汗、吐、下、和等四法,这是根据《内经》的理论而发展的,张仲景的《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的基础。

    《金匮要略》是一切杂病的专书,共25篇,内容包括40多种疾病,还记载了262个药方,是一部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籍,为中医对杂症治疗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对祖国医学贡献很大,《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既是中医的治疗学,又是医方学,所以后世推崇张仲景为“医圣”。他是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对推进传统医药学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它的辨证施治原则与方剂学的贡献,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经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观察,证明茵陈蒿汤对急性黄疸型肝炎;麻杏石甘汤对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白虎汤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确有显著临床疗效。在治疗急腹症方面,证明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复方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急性阑尾炎,均有确实的效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起着奠基功勋。
, 百拇医药
    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基础上,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程度,病人正气的强弱,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伤寒发病规律,阐明各种情况下的治疗原则。“六经论伤寒”,将各种疾病的复什症候归纳为六大类,或称之为六大症候群。通过六经症候的归纳,可以分清症候的主次,认识症候的的属性及其变化。使传统医药学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密切结合,形成逻辑条理完整的医疗体系。

    应该承认《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医疗体系的重要基础。

    ⑵ 天然药物资源是伟大宝库的物质源泉。药学典籍有:《神农本草经》(公元100~200年成书),“本草”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棗平帝纪》(公元5年),是汉代以来医药活动进步,药物品种增多,出现的第一本药物著作;后来的公元500年前后编成《本草经集注》;公元659年编成《新修本草》;最后,伟大的科学家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这都是总结中国药学的专著,是积累整理长期医疗实践中的宝贵经验的总结。
, 百拇医药
    ①《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120种,可以抗疾病,补虚弱;下品125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书中所记载的疗效,如麻黄治喘,大黄泻下,常山治疟,黄连治痢,人参、黄芪补气,当归、熟地补血,雷丸杀虫,雄黄治疥,海藻治瘿等,至今临床疗效都很确实,可见这部书是我国历代医生在医药活动、积累经验而陆续写出的,记载了各类药物的采集时间和贮藏等方法。

    ②《本草经集注》:在《神农本草经》的365种药物以外,又增新药365种,合计730种,改进了药物分类。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等较前有显著提高,并且首创“诸病通用药”的分类方法,把药物依其主治作用,进行分类。如治风通用药的防风、防已、秦艽等;治黄疸通用药的茵陈、栀子、紫草、白藓等,这些分类的经验是经过不断充实和提高的过程。

    ③《新修本草》:共54卷,有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844种。编写过程中,唐政府通令全国各地选送所产道地药材,作为实物标本进行描绘。此书广泛参考全国各地上报的材料,综合民间药物知识,内容丰富,详述了药物性味、产地、功效及主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新修本草》颁行全国,政府定为学医必读之书,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药书。
, http://www.100md.com
    ④《本草纲目》:系伟大药学家、科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编著。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则。他历时30年,参考书籍800多种,并进行实地采访,著成了这部空前的药学巨著。公元1596年出版后,先后译成日、英、法、德、拉丁、俄等文字,成为世界名著,促进了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达尔文在其著作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李时珍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某些动物“毛协四时,色合五方”的环境适应性能。

    ⑤建国后的药源普查:近年来,组织了多次药物资源的调查与普查,发现天然药物资源的丰富,远远超过以往的《本草》记载。1980年起,我们组织编写《本草图鉴》共25册,绘制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科学标本图谱5,000张,它是按动、植物原形绘制,科学比例正确,色彩鲜艳,成为科学价值极高的珍品。1986年已完成中、英、日三种文字的编辑工作,将陆续出版。

    ⑶ 3千年积累了大量古典医籍和宝贵文献。长期封建统治,使相当部分知识分子,把精力消磨于繁琐的考证,但历代医学家对古籍医书整理、集注做了不少工作,对保存医学文献做出了贡献。如对《素问》、《灵枢》的注本,对研究《内经》提供了便利,对《伤寒》和《金匮要略》的汇注,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医学全书、类书、丛书,如《今古医统大全》(徐春南1556年100卷)、《景岳全书》(张景岳1624年)、《医宗金鉴》(1742年90卷)等。据调查图书馆中收藏中医古籍13,000多种,3万多个版本,数百万册。世界上保存这样大量传统医学古籍者,可以说绝无仅有,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积存了宝贵的财富。中国医药学古籍医书在日本、英国、美国图书馆中也有不少存书。
, http://www.100md.com
    中药学的形成与理论体系

    中药学起源,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而成的早期用药知识。

    周代(公元前11世纪到3世纪),最早入药的植物由口传到文字记载,当时的《诗经》一书上已记载入药的植物,如“苤苜”(车前)“蝱”(益母草)等,《山海经》中记载的入药植物100多种。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下令焚烧诗书,但保留了医药书籍。

    ⒈ 中药学的形成

    东汉末年,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继承了以往的药学遗产,是汉以前药学知识的总结,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的全身麻醉药“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药物麻醉的先导。

, http://www.100md.com     ⑴ 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589年)。中药学进一步发展,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南北朝雷著《雷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制药专书。

    ⑵ 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形成国家药典性质的药学书,《唐新修本草》具有国家药典雏型(或初型)。孙思邈著的《急备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是收集了唐代以前药方之大成,对传统医学的方剂学起着促进作用。当时,中药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等国,然后影响到欧洲、日本、朝鲜等国纷纷派学者来中国学习中医中药。

    ⑶ 宋、元时代(公元960~1368年)。中药开始同国外交流。当时输出的药物有朱砂、人参、牛黄、茯苓、茯神、附子、常山、甘草等38种运往西方。输入中国的药物有犀角、象牙、龙脑、没药、槟榔、硼砂等。输出朝鲜、日本的药书有《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太平圣惠方》等。

    ⑷ 明、清时代(1368~1644年和1644~1911年)。明代药学人才辈出,著作甚多。明清时代中药学有较大进展,其中当时杰出代表,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他以毕生的精力,对古代本草药学作了全面的总结整理提高,并吸收了大量民间药方和外来药品,创作了科学巨著《本草纲目》。它是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药的全面总结,集中反映了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是中国科技史(也是世界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17世纪,《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拉丁、英、德、俄、日等文出版,对世界药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 百拇医药
    中药商品生产,从明代开始,一些民间商人开设药店,制造药品,其中信誉好的中药店一直沿袭至今。如山西广盛远号药店(现山西中药厂前身),创建于明嘉靖20年(公元1541年);广州陈李济药店(现广州陈李济制药厂前身)创建于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清代的中药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北京同仁堂药店,创建于清康熙8年(公元1669年);苏州雷允上诵芳堂,创建于清雍正12年(公元1734年);杭州胡庆余堂,创建于清同治13年(公元1874年)。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清代药物学代表作是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拾遗》,对《本草纲目》进行了注释、补充,并发展了方剂学。

    (摘自钱信忠著《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第三部分“传统医药学”P565-572,597-59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