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草创雏型期
http://www.100md.com
中国本草工程
(秦汉魏晋六朝,公元前221年到公元589年)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此后,历秦、汉、魏、晋 ,至于六朝,大约经过了800年的时间。 秦代建国时间仅16年。这一时期忙于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学术上还来不及显示出什么建树。但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却开创了药物学两千多年来在封建社会中发展的历史。文字的统一,为汇集整理春秋战国各地的药学经验并使之流传后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汉代是我国封建王朝兴盛的时期,为总结整理先秦蕴积的大量药物资料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本草”一词的出现,表明这一学科彻底从经方中分立出来。多种药学专著的涌现,开始了本草发展的新纪元。到南北朝为止,见诸史籍记载的药学专著已达110余种。 从现存的这一时期的本草来考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属草创,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 该书收载了300多种卓具功效的药物,简述了名称、别名、性味、功效、主治、生长环境,还有少量的药物形态。 更有意义的是,它载有类似总论性质的序录,记载中药学最为基本的理论原则。它形粗质朴,形体未充,但却规模初具。第二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以《名医别录》为代表。该书经过许多医药学家的增补,使药物数量积累约超过了《神农本草经》一倍多,且在性味功能方面有所发展,还较多地注出了药物的产地,它成为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桥梁。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第三阶段的代表作。 此书对药物的来源这一重要内容予以增补,并完成了早期本草的分类、体例、排列、文字标志等项工作,使本草著作有了一个典型模式,本草的雏型从此建立。因此,第三阶段应是雏型阶段。这三个阶段就构成了本草的草创雏型期。
, http://www.100md.com
一.“本草” 一词的出现
“本草”一词出现于西汉,这是本草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其意义不仅在于中国药学有了专用名词,更重要的是,与“本草”相关连的事件已经表明,本草作为一门学科,已经独立存在,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汉书》中,本草二字凡三见。《汉书》卷25郊祀志记载:“侯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颜师古注曰:“本草待诏,谓以方药本草而待诏者。”可见本草家已进宫廷。朝廷以本草而待诏这一史实本身,无可怀疑地表明它的学术地位已经稳固。《汉书》卷12平帝纪元始五年(公元5年),“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这段记载把本草与天文、历算等学科和经典著作并列,无可争议地说明本草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在当时已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 百拇医药
“本草”二字为什么被选来作为药物学的代称,后世学者各抒已见,纷纷揣测其原始意义,我们认为,“本”的原始意义就是根,草则被泛指植物。植物的根、荄、枝、叶都是药用部分。择取本、草组合成词,最简单的意义就是根根、草草。取药物中最常见的种类作为整体的代称,这是合乎当时的习惯和认识水平的。自汉代以来,本草二字被大量用于命名中药书籍,同时,本草也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药物学的总称。
二、 本草主流
草创阶段:现知代表作为《神农本草经》。与其同时代出现的多种同类书均已散失,或仅剩下只鳞片爪,难窥全貌。在中国本草发展史上,《神农本草经》是后世本草实际发展的主要出发点。该书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它绝不可能是文字尚无的传说中的神农时代作品,更是常识。但它最后的成书年代至今仍有争议。我们初步认为,《神农本草经》的主体在西汉已经撰成,托名神农。又经东汉医家增订修补,最后由陶弘景予以厘正,它应该算是西汉时期的本草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药物书。
, 百拇医药
《神农本草经》在中国药物学上作出了完成三个层次的贡献。每一药物之下,依次有药名、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等项目的内容,少数药条还有炮炙、质量标准等内容。这些内容中又是以功效主治为主,这些功效主治乃是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这是第一个层次──单味药叙述体例和内容范围的确立。
第二个层次是众多药品的分类。《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按传统说法)药物,约200余种至今沿用不替。它不是杂乱无章地罗列药品,而是以养命、养性、治病三种功效将药物归并为上、中、下三品。三品分类是粗糙古拙的,但它却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第三个层次是序录和具体药物各自分立,形成总论与各论的书籍形式,这一形式一直到今天,仍被绝大多数药物书籍所采用。 序录的13条理论原则, 涉及到分类原则、配伍、七情、四气五味、采收、签别、调剂、用药及服药法等。它虽然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条文,但却是中药理论的精粹。完成了本草草创阶段的历史使命。它象一把大眼的筛子,筛选出了第一批疗效卓著的药物。它用精练的词句,记载了在它成书前数千年锤炼过的药物疗效。因此,该书一直被奉为药学的经典著作。
, 百拇医药
我们从汉代有关的史料和此后的书志著录,初步地得出这么一个印象:在本草发展的初期,曾涌现出多种本草著作,它们分别总结了先秦时期各地的药物知识。在这些本草中,《神农本草经》以其内容和编排的特色赢得了声誉,成为汉以后本草学者整理本草的主要蓝本。也就是说,本草著作以先秦点点滴滴的药物经验为源头,众多源头又初步地汇为许多涓涓细流。这涓流中的一支就是《神农本草经》,它在奔流的过程中又汇合其它源头,终于成为中国本草的主流。我们认为,在《神农本草经》出现的草创阶段,本草著作已然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显出一番昌盛的景象。
2.过渡阶段:《神农本草经》产生到梁.陶弘景编成《本草经集注》这六七百年间,已涌现了许多本草著作。东汉末期,本草著作不再是清一色的托名或无作者名的作品, 而是出现了许多署名之作,这是一个进步,尽管这一进步比其他文化领域来得更迟一些。现知从东汉到六朝南梁之间署名本草书有:
《蔡邕本草》 (东汉.蔡邕)
, 百拇医药
《李当之本草》 (魏.李当之)
《李当之药录》 (魏.李当之)
《吴普本草》 (魏.吴普)
《王季璞本草经》 (梁以前.王季镤)
《新集药录》 (梁.徐滔)
《秦承祖本草》 (刘宋.秦承祖)
《药辨诀》 (东汉.张仲景)
《赵赞本草经》 (梁以前.赵赞)
《随费本草》 (梁以前.随费)
《谈道术本草经》 (约为刘宋时.谈道术)
, 百拇医药
这些本草著作内容如何,大多数已不可得知。从残留佚文的李当之、吴普等本草来看,所载药性与《神农本草经》不尽相同。突出的差异在于这些本草中已较多地记载药物形态,签别特征,以及采收时月、产地等,可惜我们已无法得见这些本草的原貌。只有《名医别录》一书,内容较完整地被保存下来。
《名医别录》不是一个人的作品,它的内容是魏晋间诸名医对《神农本草经》的增补 (所谓“附经为说”),经陶弘景编定而成为现在我们见到的《别录》形式。因此该书是代表一段时间众多医家的集体成就。该书突出的成就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增补了相当于《本经》一倍的药物数目(按传统说法是365种)使药物数目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新增药物与原书的比例之大,是本草史上首屈一指的,即使是绝对数字也十分可观。现在该书还有上百味药被作为常用药。其二,补充和扩展了《本经》的内容。以补充性味功效内容最多,但最有意义的却是扩大记载了产地名称、采收时月和粗加工方法,而这些内容在《本经》中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
3、雏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南北朝后半期,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代表作。 此书汲取了汉代以来多种本草内容和编写方面的优点,出色地完成了使中国主流本草雏型大定的历史任务。它的功绩是本草史上的一座丰碑。
, http://www.100md.com
综观《本草经集注》的成就,主要有下面五个方面:
第一、按统一体例整编了混乱的早期重要本草。
第二、使《本经》原有的理论纲领变得丰满,并创设了一些新的项目。在序例中,他逐条补充内容和进行阐释,使《本经》的理论原则落实到具体用药上来。一般认为由他首创“诸病通用药”“七情表”等,都是针对临床实际归纳的专篇,给后世本草以深远的影响。
第三、把药物的自然属性用于分类药物。《周礼》中尽管提到了药有“草木虫石谷”,但未见直接作为药书分类纲领,而陶弘景却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七类归并药物。这种从基原出发的分类法,又开药物分类一大法门。
第四、陶弘景个人对药物形态和产地等问题的大量意见,是早期本草最富新意的一大类内容。此举为确定药材品种,保证用药安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后一千多年间,药物品种的确定一直是主流本草的重点内容。
第五、采用了朱墨分书,小字增注的文献出处标识法,使药学内容源流清晰,是非各有所归,这种严谨的出处标注体例,成为一个优良传统,一直被后世继承。
《本草经集经》的贡献还可列举出几条,但仅以上几点,似已足够显示该书里程碑式的历史作用。总之,到《本草经集注》之时,中国本草已有一个令人相当满意的雏型, 使本草的草创雏型期有个完满的结局。
以上三个阶段仅列举了主流本草,事实上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专科或专题本草,各显风骚,琳琅满目。, http://www.100md.com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此后,历秦、汉、魏、晋 ,至于六朝,大约经过了800年的时间。 秦代建国时间仅16年。这一时期忙于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学术上还来不及显示出什么建树。但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却开创了药物学两千多年来在封建社会中发展的历史。文字的统一,为汇集整理春秋战国各地的药学经验并使之流传后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汉代是我国封建王朝兴盛的时期,为总结整理先秦蕴积的大量药物资料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本草”一词的出现,表明这一学科彻底从经方中分立出来。多种药学专著的涌现,开始了本草发展的新纪元。到南北朝为止,见诸史籍记载的药学专著已达110余种。 从现存的这一时期的本草来考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属草创,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 该书收载了300多种卓具功效的药物,简述了名称、别名、性味、功效、主治、生长环境,还有少量的药物形态。 更有意义的是,它载有类似总论性质的序录,记载中药学最为基本的理论原则。它形粗质朴,形体未充,但却规模初具。第二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以《名医别录》为代表。该书经过许多医药学家的增补,使药物数量积累约超过了《神农本草经》一倍多,且在性味功能方面有所发展,还较多地注出了药物的产地,它成为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桥梁。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第三阶段的代表作。 此书对药物的来源这一重要内容予以增补,并完成了早期本草的分类、体例、排列、文字标志等项工作,使本草著作有了一个典型模式,本草的雏型从此建立。因此,第三阶段应是雏型阶段。这三个阶段就构成了本草的草创雏型期。
, http://www.100md.com
一.“本草” 一词的出现
“本草”一词出现于西汉,这是本草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其意义不仅在于中国药学有了专用名词,更重要的是,与“本草”相关连的事件已经表明,本草作为一门学科,已经独立存在,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汉书》中,本草二字凡三见。《汉书》卷25郊祀志记载:“侯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颜师古注曰:“本草待诏,谓以方药本草而待诏者。”可见本草家已进宫廷。朝廷以本草而待诏这一史实本身,无可怀疑地表明它的学术地位已经稳固。《汉书》卷12平帝纪元始五年(公元5年),“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这段记载把本草与天文、历算等学科和经典著作并列,无可争议地说明本草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在当时已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 百拇医药
“本草”二字为什么被选来作为药物学的代称,后世学者各抒已见,纷纷揣测其原始意义,我们认为,“本”的原始意义就是根,草则被泛指植物。植物的根、荄、枝、叶都是药用部分。择取本、草组合成词,最简单的意义就是根根、草草。取药物中最常见的种类作为整体的代称,这是合乎当时的习惯和认识水平的。自汉代以来,本草二字被大量用于命名中药书籍,同时,本草也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药物学的总称。
二、 本草主流
草创阶段:现知代表作为《神农本草经》。与其同时代出现的多种同类书均已散失,或仅剩下只鳞片爪,难窥全貌。在中国本草发展史上,《神农本草经》是后世本草实际发展的主要出发点。该书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它绝不可能是文字尚无的传说中的神农时代作品,更是常识。但它最后的成书年代至今仍有争议。我们初步认为,《神农本草经》的主体在西汉已经撰成,托名神农。又经东汉医家增订修补,最后由陶弘景予以厘正,它应该算是西汉时期的本草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药物书。
, 百拇医药
《神农本草经》在中国药物学上作出了完成三个层次的贡献。每一药物之下,依次有药名、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等项目的内容,少数药条还有炮炙、质量标准等内容。这些内容中又是以功效主治为主,这些功效主治乃是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这是第一个层次──单味药叙述体例和内容范围的确立。
第二个层次是众多药品的分类。《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按传统说法)药物,约200余种至今沿用不替。它不是杂乱无章地罗列药品,而是以养命、养性、治病三种功效将药物归并为上、中、下三品。三品分类是粗糙古拙的,但它却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第三个层次是序录和具体药物各自分立,形成总论与各论的书籍形式,这一形式一直到今天,仍被绝大多数药物书籍所采用。 序录的13条理论原则, 涉及到分类原则、配伍、七情、四气五味、采收、签别、调剂、用药及服药法等。它虽然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条文,但却是中药理论的精粹。完成了本草草创阶段的历史使命。它象一把大眼的筛子,筛选出了第一批疗效卓著的药物。它用精练的词句,记载了在它成书前数千年锤炼过的药物疗效。因此,该书一直被奉为药学的经典著作。
, 百拇医药
我们从汉代有关的史料和此后的书志著录,初步地得出这么一个印象:在本草发展的初期,曾涌现出多种本草著作,它们分别总结了先秦时期各地的药物知识。在这些本草中,《神农本草经》以其内容和编排的特色赢得了声誉,成为汉以后本草学者整理本草的主要蓝本。也就是说,本草著作以先秦点点滴滴的药物经验为源头,众多源头又初步地汇为许多涓涓细流。这涓流中的一支就是《神农本草经》,它在奔流的过程中又汇合其它源头,终于成为中国本草的主流。我们认为,在《神农本草经》出现的草创阶段,本草著作已然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显出一番昌盛的景象。
2.过渡阶段:《神农本草经》产生到梁.陶弘景编成《本草经集注》这六七百年间,已涌现了许多本草著作。东汉末期,本草著作不再是清一色的托名或无作者名的作品, 而是出现了许多署名之作,这是一个进步,尽管这一进步比其他文化领域来得更迟一些。现知从东汉到六朝南梁之间署名本草书有:
《蔡邕本草》 (东汉.蔡邕)
, 百拇医药
《李当之本草》 (魏.李当之)
《李当之药录》 (魏.李当之)
《吴普本草》 (魏.吴普)
《王季璞本草经》 (梁以前.王季镤)
《新集药录》 (梁.徐滔)
《秦承祖本草》 (刘宋.秦承祖)
《药辨诀》 (东汉.张仲景)
《赵赞本草经》 (梁以前.赵赞)
《随费本草》 (梁以前.随费)
《谈道术本草经》 (约为刘宋时.谈道术)
, 百拇医药
这些本草著作内容如何,大多数已不可得知。从残留佚文的李当之、吴普等本草来看,所载药性与《神农本草经》不尽相同。突出的差异在于这些本草中已较多地记载药物形态,签别特征,以及采收时月、产地等,可惜我们已无法得见这些本草的原貌。只有《名医别录》一书,内容较完整地被保存下来。
《名医别录》不是一个人的作品,它的内容是魏晋间诸名医对《神农本草经》的增补 (所谓“附经为说”),经陶弘景编定而成为现在我们见到的《别录》形式。因此该书是代表一段时间众多医家的集体成就。该书突出的成就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增补了相当于《本经》一倍的药物数目(按传统说法是365种)使药物数目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新增药物与原书的比例之大,是本草史上首屈一指的,即使是绝对数字也十分可观。现在该书还有上百味药被作为常用药。其二,补充和扩展了《本经》的内容。以补充性味功效内容最多,但最有意义的却是扩大记载了产地名称、采收时月和粗加工方法,而这些内容在《本经》中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
3、雏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南北朝后半期,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代表作。 此书汲取了汉代以来多种本草内容和编写方面的优点,出色地完成了使中国主流本草雏型大定的历史任务。它的功绩是本草史上的一座丰碑。
, http://www.100md.com
综观《本草经集注》的成就,主要有下面五个方面:
第一、按统一体例整编了混乱的早期重要本草。
第二、使《本经》原有的理论纲领变得丰满,并创设了一些新的项目。在序例中,他逐条补充内容和进行阐释,使《本经》的理论原则落实到具体用药上来。一般认为由他首创“诸病通用药”“七情表”等,都是针对临床实际归纳的专篇,给后世本草以深远的影响。
第三、把药物的自然属性用于分类药物。《周礼》中尽管提到了药有“草木虫石谷”,但未见直接作为药书分类纲领,而陶弘景却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七类归并药物。这种从基原出发的分类法,又开药物分类一大法门。
第四、陶弘景个人对药物形态和产地等问题的大量意见,是早期本草最富新意的一大类内容。此举为确定药材品种,保证用药安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后一千多年间,药物品种的确定一直是主流本草的重点内容。
第五、采用了朱墨分书,小字增注的文献出处标识法,使药学内容源流清晰,是非各有所归,这种严谨的出处标注体例,成为一个优良传统,一直被后世继承。
《本草经集经》的贡献还可列举出几条,但仅以上几点,似已足够显示该书里程碑式的历史作用。总之,到《本草经集注》之时,中国本草已有一个令人相当满意的雏型, 使本草的草创雏型期有个完满的结局。
以上三个阶段仅列举了主流本草,事实上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专科或专题本草,各显风骚,琳琅满目。,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