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绍奇谈医
编号:179642
●绍奇论医: 淡以通阳
http://www.100md.com 2002年5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753期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

    首先,为什么要“通阳”?当然是阳气不通。至于阳气不通的原因,则由于湿热壅遏,气机不得通达。清人陈光淞认为“盖此词专属湿温,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遂成蒙蔽。”“专属湿温”倒不一定,实际也见于温邪夹湿。为什么说“通阳最难”?就因为湿热混处,不通阳不行,但常用的通阳药如桂枝、肉桂之类,又不免于辛温助热而不能用,所以说“通阳最难”。

    不同的意见主要产生在“通阳不在温”这一句话上。或云:通阳,用药则不免于温,但因为这是阳郁而非是阳虚,所以温药虽是温药,目的却在通阳气以利小便,而不是温阳。有人说:温药范围很大,用肉桂之类大辛大热固有助热之弊,如用微辛微温之品以通阳行水,却是可以的。这些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细绎原义,通阳“不在温”之“温”,非是指大辛大温或微辛温的药,而是从更大的方面说“温法”都不可用。要不,为什么下面还有一句“较之杂病则有不同”呢?大辛温也好,微辛微温也好,总不免于温,杂症用这些药通阳,是顺理成章的。如果说湿热或温邪夹湿也可以这么用药,那和杂症就没有什么不同,也就不存在什么“通阳最难”的问题了。

    20多年前,笔者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前辈蒲辅周先生。蒲老精辟地指出:这里有个讲究,我把它概括为“淡以通阳”。病属湿热,不能用温药,只能用药味淡薄者,如芦根、茯苓皮、滑石、通草、苡米之类渗利小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在蒲老医案中,治疗乙型脑炎之暑湿并重或湿甚阳郁者,以及腺病毒肺炎之痰热蒙蔽者,常可见到“淡以通阳”法的运用。

    “淡以通阳”,可以说是蒲老对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句话的极好解释。

    何绍奇,1944年生,四川梓潼县(原籍江油武都镇)人,学徒出身。198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班,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2年。他为人谦逊、质朴,读书、看病是他的最爱。临床以大内科为主,兼及妇、儿科,临证善于独立思考,强调辨证论治,医风朴实沉着,用药果敢,屡起疑难大症。“书读百家浑忘老,医学群贤愧未谐”,是其自况。他在读书看病之余,参与了《实用中医内科学》(编委)、《现代中医内科学》(主编)等的编写工作,整理、编写了《冠心病》、《朱良春用药经验》等书。他善于结合临床实践剖析中医医理、考证中医古籍字句涵义、总结临证得失,其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质朴无华,其杂文曾汇成《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一书,得到了读者广泛的赞誉。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邀请他作为本版的专栏作家,对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治法、方药、临证得失作一些精辟论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