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就诊指南 > 信息
编号:183395
如何做个聪明的病人
http://www.100md.com 2002年7月5日 网易
    看病时的聪明原则

    1.清楚描述自己的问题

    “病人最主要的责任是,把来看医生的问题一五一十,详细地告诉医生,”台湾长庚医院神经科主治医师、台湾癫痫之友协会理事长施茂雄比喻,医生诊断一个疾病,就像在一条马路上开车,一开始不知道这条马路要通往何处,等路标一一出现,指示愈来愈多后,才恍然大悟。所以病人愈能清楚描述他的问题,就愈能帮助医生下判断。

    另外,也有病人在看病时,隐瞒实情,故意考医生,想看看医生的能力如何。针对这种情形,台大家医部医师梁继权指出,医生是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人,病人应该把知道的事说出来,不要什么都让医生猜:“医学是归纳整理,不是猜谜!”他强调。不过,当清楚描述自己的情况时,也要注意别自找病因,否则医生可能就照着你所说的,下错诊断。一位有偏头痛毛病的李小姐,有次因头痛跑去看医生,在跟医生说完自己的情况后,李小姐吐出一句:“我觉得可能是偏头痛,”医生就开给她治疗偏头痛的新药。没想到李小姐吃下药,人都还没走出医院门口,就脸色发白,很不舒服,护士赶紧扶她去找医生,医生看了,才说:“哦,原来不是偏头痛!”而29岁的陈景尧日前打完球后,因胸口疼痛去看医生,他心想可能是运动伤害的缘故,所以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医生,医生也就以为是运动伤害,开了几天的止痛药给他。但陈先生吃了药后,人却一直发烧,二个星期后再跑去看医生,一照X光,才发现是横隔膜感染,赶紧住院治疗。
, http://www.100md.com
    2.别让“问的权利”睡着了

    许多病人因为不具医学知识,纵使心理有许多疑问,往往不敢开口。但其实病人应该多问,不仅可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才能对自己的生命更安心。

    “病人需要常跟医师沟通,多问问题,有怀疑就发问。愿意回答你的就是一个好医生,如果任凭你怎么问,都不回答的,就是没办法跟你配合的医生,”梁继权说。

    邱惠促女士五年前罹患卵巢癌,接受化学治疗时,因为事前没有问医生,不晓得会出现恶心、呕吐、头发掉光等副作用,一度让她在病中感到非常忧心恐惧。“医生可能不懂得病人的需求,所以病人要开口问,”邱惠促想起往事,仍心有余悸。而懂得发问的病人,医生也不敢轻忽。像一位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因为勤发问,逼得医生为了回答他的疑虑,特地花时间去念一百多篇文章。聪明的病人甚至会做笔记、小抄,把自己的疑问或身体的重要状况,一一条列,等见了医生,就可把握短暂的看诊时间,充分表达需求。
, 百拇医药
    3.不自作聪明、尊重专业

    如果问医师最讨厌什么样的病人,“自作聪明”的病人一定名列前茅,他们的症状包括:不听医嘱、自行增减药量、乱要求开药、作检查等。台大医院一间看诊室内,医生问一位太太有没有按时吃抗忧郁的药,这位太太很肯定地回答有,又说只要觉得“变天了”(心情恶化),她就马上吃药。医生听了有点啼笑皆非,告诉她这药是吃长期的,一天吃两次,不是“变天”就吃。

    有高血压的王老先生是另一种极端。当医生得知他没有按时吃药,叮咛他一定要吃时,王先生却说在家量血压,发现血压已经低下来了,干嘛还吃?而不顾医生当场帮他量两遍血压,都发现偏高的情形。甚至当医生请他下次把家里的血压计带来,看看家里的血压计是否有问题,王老先生还争辩,他的血压计绝对正确,让医生与护士听了,不禁摇头叹气。

    台大医院咨询服务台负责人孙维君也感慨地说,大众太需要教育了,许多人常不知为何而来、来了要作什么,甚至附带要求医生开其它毛病的药,“他们以为上医院就像到菜市场,买菜还要附送葱蒜,”她说。
, http://www.100md.com
    看完病后的聪明原则

    1.把检查结果记录、保存下来

    粱继权指出,病人如能提供过去一些基本检查的背景,例如做过什么检查、结果如何、为什么做这个检查……等,可以让医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检查,不必重新再走一次冤枉路。甚至,病人还可以把吃了什么药、有何反应等记下来;如在别的地方看病,也可带着其它医生开的药袋赴诊,对医生的诊察也有帮助。另一方面,懂得保存就诊的资料,也是保护自我权益的一种做法。

    在消费者保护基金会的医疗纠纷委员会担任连络董事的罗莹雪律师指出,医疗纠纷案件中,常发生资料留存的困难。有些病人向消基会求援时,所写的几十张申诉书中,可能都只是情绪性的字眼,而无法具体说明就医当时的情况,使得消基会就算想帮忙,也可能不知该怎么帮。

    “如果消费者含糊一片,医院怎么解说,你就很难反驳;如果消费者很清楚、具体的话,医院扭曲事实的机率就小,”罗莹雪说。
, 百拇医药
    2.听听第二位医师的专业意见

    多位医师强调,台湾的医疗品质参差不齐,病人也不能一味地相信医师或医院,有时也要懂得寻求“第二位医师的意见”secondopinion)。例如,当你看病已有一段时间,病情却没有很好的改善,而医生又没有其它的治疗办法时;当严重疾病须面对重大手术,或费用昂贵的手术时,或当你被要求参与临床试验时,你都可以考虑是否该听听其它的声音。诚品集团负责人吴清友,十年前因胸部不适,由他太太送往国泰医院就医,医生告诉他是先天性心脏病所引起,状况非常紧急,住院两、三天后,吴清友再到林口长庚医院做超音波检查,确认国泰的检查正确无误,他才确信自己必须开刀。

    至于该找谁问,做二度确认呢?医疗品质协会理事长、阳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所长蓝忠孚建议,第二个医师的专业程度,应起码不低于第一个医师。例如先在家医科看过病,再来就应针对诊断结果,找专科医师看病,征询第二意见,不要再找另一个家庭医师。如果这两个医师的意见不一,也是以专业程度不低于第二个医师的标准,来寻找第三个医师表达看法。
, http://www.100md.com
    “但最重要的是,你问了第二个意见后,要再跟原来的医师讨论。如果他是个好医生,他会以开放的态度,帮你评断另一个医师说的有没有道理,”梁继权提醒。

    平时的聪明原则

    1.加强医疗信息

    蓝忠孚指出,医病关系和其它消费者行为最大的不同,在于医疗信息不对等,医疗信息基本上是卖方(医生)市场,不是买方(病人)市场,”我们的病人如何变聪明,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医疗信息,”他强调。

    尤其,病人应该体认,身体是自己的,要作什么检查、受苦受罪的终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应做个用功的病人,多读医药健康相关书刊杂志报导,搜集相关信息。

    2.至少有个医生朋友
, http://www.100md.com
    前教育部长、现驻哥斯达黎加大使毛高文的夫人金梅琳,二十几年前的某晚,突然下腹部疼痛不已,人都站不起来。当时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的毛高文,因在美国定居多年,刚回国不久,对台湾的医疗环境了解不多,情急下只能赶紧把金梅琳送到新竹一家天主教医院急诊。医生诊断金梅琳是因小肠的血管堵住了,而引起疼痛,建议开刀。

    没想到,当手术进行中,毛高文被医生叫进手术室时,见到的景象竟是,金梅琳已被麻醉昏迷、腹部被剖开,而她的肠子被医生拿出来放在外面。

    然后,医生拿起金梅琳的肠子,指给毛高文看,说那一段已坏死、该切除等等的话,问他打算怎么办。当场把心系爱妻生命的毛高文吓坏了,觉得医生好象是把金梅琳当成猪,而不是人,对这个医师立刻失去信心。毛高文问清楚金梅琳的麻醉效力还有一段时间后,马上出来打电话请在国民党省党部任职的舅舅推荐,才找到其它的医生赶来会诊,获得妥善的治疗。

    有那次的经验后,金梅琳跟毛高文两人深刻体会到,平时一定要知道某个医师的专业能力好不好,也一定要跟医界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他们积极地认识医生朋友。往后,她跟毛高文的健康如有什么差错,他们都知道该问那些医师朋友,而可以顺利得到协助。
, 百拇医药
    个性开朗豁达的金梅琳,忆起这段往事,一再说自己好运,后来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但她也忍不住借用美国人常说的话,亲切地叮咛:”你在每个地方要认识一个医生跟一个律师。”为了尽一份回馈,金梅琳目前是妇癌基金会的义工,在基金会人员刘世英小姐的眼中,金梅琳是个很谨慎选择医师看病的聪明人。

    3.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还我健康》一书中提到,美国著名的外科医师同时也是作家的伯尼.西高(BernieSiegel),累积多年帮助癌症病患恢复健康的经验,做出这样的评语:”能康复的人,基本上都不会采取悲观的态度,不愿扮演病人的角色。”

    每当护士跟他抱怨某个病人真麻烦,完全不肯合作,不肯脱衣服,很少在自己病房,对他的血液报告总是问东问西时,他就知道这个病人将能顺利过关。

    伯尼.西高更指出,如果病人希望能恢复健康,主要的关键在于,自己先要能坚强起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把健康的责任推给医生及护士。但不少病人求医的态度是,一条命就交给医生,把责任全推给医护人员,极少体会到医学不是万能,医生不是神,医生也需要病人的协助。

    “医生通常开出自己了解有限的处方,针对所知更少的疾病,来治疗他们一无所知的病人,”十八世纪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曾嘲讽医师的能力有限。

    尽管时光飞逝,两百多年过去了,医学发展也日新月异,但对复杂的人体,科技能着力的地方,终究还是有限。

    “现在是慢性病的时代,我们要拜托病人的地方,比病人要拜托我们的多,”台大家医部主任陈庆余指出。或许,踏入二十一世纪的前夕,能懂得吸收必要信息,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才是最聪明的病人。而有这样的心态,也才能与医护人员互助合作,作个聪明且理性的病人。,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内科 > 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