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中医治疗1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疹(Koplik's spots)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并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好发于冬春季节,其它季节也有散在发生。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近年来成人发病有增长趋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因本病疹点高出皮肤,如触麻粒,故中医名麻疹,又称痧子等,属温病范畴,早在公元二世纪的医学著作《金匮要略》中已有记载,以后又有许多有关疹的专著,治疗以透疹、清热、养阴为法则。
病原体: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在电镜下观察直径为90-150nm为圆形颗粒。麻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弱,在阳光下或空气流通环境中,半小时失去活力,对紫外线或一般消毒剂均较敏感,媒介者若能在户外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达30分钟,即不致再感染他人。病毒在患儿前驱期及出疹后5日病毒存在于鼻咽和眼分泌物及血和尿中。感染后产生三种抗体,即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及中和抗体。注射麻疹减速毒活疫苗后,免疫力可维持4-6年。被动免疫制剂如丙种球蛋白等注射后,免疫力则维持3-8周。
, 百拇医药
现代医学病理: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并第1次进入血流。病毒在受累细胞中繁殖后,再次进入血流中,即第2次病毒血症。病变广泛地损害呼吸道肠道上皮细胞引起呼吸及消化道症状,并波及到全身。麻疹病毒引起小病灶性肺炎,并常合并继发细菌性感染,它比单纯细菌性肺炎严重,肺炎是麻疹的主要死亡原因,麻疹合并肺炎的病死率约为10%左右。
患儿常有白细胞降低,免疫反应暂时被抑制。结核菌素阳性反应者,暂时转为阴性(出疹后2周左右再转为阳性),由于对结核免疫力降低可使潜在的结核病转变成重症,如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等而导致死亡。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学认为麻毒属阳毒,经口鼻而入,主要侵犯肺、脾二经,全身其它脏器也常受累。发病初期,邪在肺卫,故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重证可见气急、鼻煽、喉内痰鸣等,肺气闭塞之证。发展到气分,常有壮热、口渴、纳差、腹泻、烦躁等热毒壅盛之证。
, 百拇医药
邪毒由内向外,由里达表,则表现为皮疹色泽红润,自头面部向下蔓延,皮疹透布全身,邪尽外达,无合并症者,为顺症。
麻毒内陷,入营入血,肺心受邪,疹透不顺为逆证;或麻毒攻喉,邪犯心包或脾气虚衰等均属逆症。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2日,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患儿,可延长至21-28日。
1.典型麻疹
前驱期(卡他期):指从发热到出疹,约3-4日。有发热、不适、咳嗽、鼻塞、流涕、咽充血及嘶哑,眼结合膜发炎、充血、流泪、畏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体温于2-3日内升高,达40℃,症状也随之加重,重症在高热时偶见惊厥。
起病第2-3日,在颊内粘膜上相当于第二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为0.5-1mm,外周有红晕,为本病特征性麻疹膜斑,(即Koplik斑),此斑持续1-2日即消失。, 百拇医药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疹(Koplik's spots)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并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好发于冬春季节,其它季节也有散在发生。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近年来成人发病有增长趋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因本病疹点高出皮肤,如触麻粒,故中医名麻疹,又称痧子等,属温病范畴,早在公元二世纪的医学著作《金匮要略》中已有记载,以后又有许多有关疹的专著,治疗以透疹、清热、养阴为法则。
病原体: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在电镜下观察直径为90-150nm为圆形颗粒。麻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弱,在阳光下或空气流通环境中,半小时失去活力,对紫外线或一般消毒剂均较敏感,媒介者若能在户外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达30分钟,即不致再感染他人。病毒在患儿前驱期及出疹后5日病毒存在于鼻咽和眼分泌物及血和尿中。感染后产生三种抗体,即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及中和抗体。注射麻疹减速毒活疫苗后,免疫力可维持4-6年。被动免疫制剂如丙种球蛋白等注射后,免疫力则维持3-8周。
, 百拇医药
现代医学病理: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并第1次进入血流。病毒在受累细胞中繁殖后,再次进入血流中,即第2次病毒血症。病变广泛地损害呼吸道肠道上皮细胞引起呼吸及消化道症状,并波及到全身。麻疹病毒引起小病灶性肺炎,并常合并继发细菌性感染,它比单纯细菌性肺炎严重,肺炎是麻疹的主要死亡原因,麻疹合并肺炎的病死率约为10%左右。
患儿常有白细胞降低,免疫反应暂时被抑制。结核菌素阳性反应者,暂时转为阴性(出疹后2周左右再转为阳性),由于对结核免疫力降低可使潜在的结核病转变成重症,如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等而导致死亡。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学认为麻毒属阳毒,经口鼻而入,主要侵犯肺、脾二经,全身其它脏器也常受累。发病初期,邪在肺卫,故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重证可见气急、鼻煽、喉内痰鸣等,肺气闭塞之证。发展到气分,常有壮热、口渴、纳差、腹泻、烦躁等热毒壅盛之证。
, 百拇医药
邪毒由内向外,由里达表,则表现为皮疹色泽红润,自头面部向下蔓延,皮疹透布全身,邪尽外达,无合并症者,为顺症。
麻毒内陷,入营入血,肺心受邪,疹透不顺为逆证;或麻毒攻喉,邪犯心包或脾气虚衰等均属逆症。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2日,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患儿,可延长至21-28日。
1.典型麻疹
前驱期(卡他期):指从发热到出疹,约3-4日。有发热、不适、咳嗽、鼻塞、流涕、咽充血及嘶哑,眼结合膜发炎、充血、流泪、畏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体温于2-3日内升高,达40℃,症状也随之加重,重症在高热时偶见惊厥。
起病第2-3日,在颊内粘膜上相当于第二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为0.5-1mm,外周有红晕,为本病特征性麻疹膜斑,(即Koplik斑),此斑持续1-2日即消失。,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中医百科 >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