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医业资讯 > 正文
编号:193677
施比受更有福--陈思堂医生谈世界宣明会服务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9日 医业网
     《北京青年报》2002年8月9日:

    ■陈思堂

    香港人。世界宣明会中国办事处总干事。

    1977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1985年获英联邦医科奖学金赴英深造。1986年回港,在政府医院任职10年,升至高级医生。1988年,开设诊所,成为私人执业的脑外科医生。在脑外科专业方面,曾在香港、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

    1996年,执业8年后,正当事业巅峰之际投身国际志愿机构——世界宣明会,全心投入中国内地的扶贫及各项工作。-------------------------------------------

    采访世界宣明会,采访陈思堂先生,缘自一个读者的电话。电话中的声音自是陌生,提及的“世界宣明会”几个字却觉得亲切。

    8月2日下午,港澳中心见陈思堂先生。他在北京最难熬的“桑拿天”里从香港赶来,奔波于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组织之间。陈先生50岁左右,两鬓微白、仪容端肃,然而眼睛明亮,神色开朗,是个一望便知的安详快乐之人。

    事先被人预告此君不善言辞,文字好却恐讲不出。果然不是口若悬河之人,语速慢,边想边说,努力找适宜的语词表达。然而两个小时下来,那些诚实、谦和到极处甚至质朴到有些天真的话语留在印象中的感觉是美好的,因为你知道,那绝不仅仅是因他拙于国语表达才呈现出的效果。

    放下手术刀,放下高薪厚禄。背起对家国的责任,对贫困地区的承担,踏上祖国的另类版图。落后地区,天灾不绝,却有善良而坚毅的同胞,触动济世为怀的医者心肠,坚定骨肉之亲的心志。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1996年作别脑外科专家的生涯,投身“世界宣明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决定做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

    ■陈思堂(以下简称“陈”):是一个刚刚好的时间的问题。如果早一点好像在医学上我还有很多东西要争取,刚好到了1995年,这个事业上的发展已经差不多了。我1988年出来自己执业,就一直很忙很忙。做了大概8年左右吧,就觉得实在是太忙了,每天一起床就走,很多时候晚上还要出去做手术做得很晚的,那么就想:我这一生就这样了吗?

    □记:对自己那种生活产生怀疑?

    ■陈:可以这样讲,有的朋友跟我开玩笑说是“中年危机”,就是重新去评估自己的一生要干什么,有没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希望可以争取一下。难道我人生还再有的20年,都是这样生活:起床、到医院去、看病人,很忙很忙,还是应该趁还有一些精力,还年轻,多做一些其他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刚好那个时候我有个朋友,大学时代的同学,他在宣明会做董事,他们希望找一个总干事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1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