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08
编号:199842
追根溯源 得“意”忘“形”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31日 健康报
追根溯源 得“意”忘“形”

     ———评《中医翻译导论》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医药学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重视,中医对外翻译显得日益重要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李照国博士所著《中医翻译导论》一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医走向世界的独特门径。

    中医和西医的起源、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把中医原意译成外语的确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正像邵循道教授在该书序中所说:“中医经典著作都是用古文写成的,语义难懂;中医著作中渗透着古代哲学思想,概念抽象,不易理解;中医术语本身缺乏统一,许多术语在现代医学上又无对应语,使翻译愈为不易;中医翻译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指导其健康发展的理论体系,致使译名极为混乱……”而《中医翻译导论》对上述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

    从中医翻译的历史出发,作者把现行中医翻译的特点概括为:仿造化、定义化、多样化、拼音化等。如词语仿造化肺热译为lungheat;定义化实为用外语原语下定义,如“辨证论治”译为Diagnosisandtr
, 百拇医药
    eatmentbasedontheOverallanalysisoftheSymptomsandSigns;(诊断与治疗是以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的分析为基础的)。拼音化是由于中医理论中特有的概念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语。如“阴阳”、“三焦”、“命门”等,应用音译法,避免用意译造成理解和交际上的困难,如把“气”译为Vitalenergy,“命门”译为life-gate等,即是明显之例。

    中医翻译的困难与其发生学特征和词汇学特征密切相关。如医哲交融、恒久不变,中西术语混杂,带来了词汇用语的模糊、歧义和笼统。

    为了能承担中医翻译的使命,作者对译者提出了一个修养问题,要正确看待中医,要精通医学外语,对中西医基本知识应有所掌握,否则翻译不出对应语。如中医的“奔豚”是中医的一个古病名,多因肾脏阴寒元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伴有腹痛或往来寒热,这与西医上胃肠神经官能症十分接近,因此在译时不妨参照,把“奔豚”译为gastroenteroneurosis,用不用现行译名“running-pig”syndrome,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
, 百拇医药
    中医具有古典文学和哲学色彩,在英语中无对应语,歧义多,而直译或意译,缺乏原则做指导。作者根据多年从事中医翻译工作的体会,结合国内外译者的实践,提出中医翻译三条原则:

    薄文看医,得“意”忘“形”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译者向读者传达的是古老的医学知识而不是文学或哲学知识,译文虽应努力保持中医的传统特色,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文学过浓的用语,还是得“意”忘“形”为好。有的可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达,易为外国人所接受。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这样语句,“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其中“贼”实为致病的因素,可用现成医学科学术语pathogen(病原体)而不用thief(贼)wind(风)。

    比照西医,术同存异中医和西医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相似之处,如心、肝、脾、肺、肾,其含义不尽相同,但也有共同点,相应的译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也有人主张音译。作者认为上述直译也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因为中西医早期有不少接近之处,如汉语“伤心”,英语为heart-breaking。还有一些中西医名异实同病症,如中医病名“痨瘵”,西医病名为pulmonarytubercc
, http://www.100md.com
    losis(肺结核)、“疳积”西医为infantilemalnutrition(小儿营养不良)、“瘿”西医为goitre(甲状腺肥大)等。早期西医传入中国也采用直译、音译或意译,区别对待,并未引起西医与中医的混乱

    和影响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如“心”直译为heart,而没有音译为“哈特”,而淋巴则为lymph的音译等。

    尊重国情,保持特色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东西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词,中医则有少部分即是。如“失笑散”译为“PowderForlostsmiles”,实际上这里的“失”不是“失去”,而是“得到”。因此应该音译为“ShixiaoPowder”。现在针灸经穴名称一律采用音译,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公认。音译是不得已而为的办法,如含多义的“气”最好也音译,而不用vitalenergy,还有“三焦”、“命门”等。

    中医对外交流所反映出的问题很多都与名词术语翻译上的混乱有关。作者从中医名词术语的结构区分对中医的不同翻译法,做了举例说明,很有启发。
, http://www.100md.com
    方剂学是中医的主要基础学科,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方剂名称命名方式比较复杂,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作者首先根据方剂名称构成分类,确定翻译原则,提出规律性的翻译方法。

    方剂名称根据构成分为十类,即由所含诸药名称构成(如麻杏石甘汤)、以方中君药命名(如桂枝汤)、以所有诸药数量命名(如四物汤、二至丸、八珍汤等)、以功效命名(如温脾汤、清营汤等)、以君药加功效命名(如黄连解毒丸)、以君药加其余诸药数目(如当归六黄汤)、以方中药数目加炮制法(如十灰散)、以使药命名(如十枣汤)、以证喻法命名(如舟车丸)、以《易、卦》作方名(如,交泰丸、清宁丸、资生丸)等。分类的复杂性,译时既代表符号,又能传情表意,实难兼得。作者提出三个方剂名称翻译原则:

    简洁性原则:音译或采用中医方剂综合形式方法简化目前译法,原来的译法非常冗长。

    信息性原则:方剂除指代功能外,都承载有一定的信息,译时要反映这一特点,但又简洁,如,“碧玉散”译为JasperPowder,有的则不能二者兼得。
, http://www.100md.com
    回译性原则:英译的方剂名称在形式上能尽量与其中文形式相近。有利于国际交流,有利于再现原文所含信息,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限制滥译。以君药命名的方剂名称都具有回译性。

    作者鉴于目前对中医名词术语特别是典籍名翻译的混乱局面,甚至于对一些术语已经约定俗成的看法,提出一些新看法,具有启发性。如对《黄帝内经》一词的理解,“黄帝”不是“皇帝”,译成YellowEmperor或Emperor者不妥,应音译为Huangdi才对。“内经”不是内科,也不能译成InternalMedicine,此处“内”实质为书目编次中的“甲或上卷”。“经”字是梵文Sutra的意译即“贯穿”,又引伸为“常”,指常存之义理、法则、原则,应该用Sutra翻译《内经》中的“经”字。目前的多种译法不如音译为HuangdiNeijing。

    《中医翻译导论》是一本有关中医翻译理论体系探讨的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未引起中医翻译者的讨论。尽管可能为一家之言,但毕竟把问题提出来了。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难。作为抛砖引玉,欢迎引起讨论,以促进我国中医翻译走向一个新阶段,为中医走向世界,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 百拇医药(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