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针灸科
编号:200304
局部针刺与头针并用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1年8月1日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面神经炎,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称贝耳(Bell)麻痹。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斜”。我们将局部针刺与头针并用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共收治58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对比观察。治疗组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3周。对照组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51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周。两组治疗前主要症状及体征无显著差异。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局部针刺和头针治疗相结合,对照组用局部针刺治疗。

    2.1 局部针刺

    取穴:风池 翳风 颊车 地仓 合谷 承浆 牵正。合谷穴取健侧,余穴均取患侧。
, 百拇医药
    操作方法: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酌情休息2~3天。

    2.2 头针

    取穴:额中带(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条带)、顶颞前斜带(自前顶穴至悬厘穴连线,向前后各旁开0.5寸条带)。额顶带(从神庭穴至百会穴的连线,左右各旁开0.5寸条带)后1/3节段。(摘自《头皮针治疗学》)

    操作方法:额中带、顶颞前斜带下1/3(双侧)由上向下刺,额顶带后1/3由前向后刺,均用小幅度提插泻法,留针2小时,其间行针3~4次,每日1次,疗程同局部针刺。在局部针刺起针后,头针行针期间,嘱患者自行轻轻按摩面部,先患侧后健侧,以患侧为主。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 百拇医药
    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面部感觉正常;显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外观大致正常;好转:症状和体征有一定减轻和改善;无效:连续治疗2个疗程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经2个疗程治疗后进行比较,结果见附表。

    附表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例(%)

    痊 愈

    显 效

    好 转

    无 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 百拇医药
    33(97.2)

    2(5.56)

    0(0)

    1(2.78)

    97.22

    对照组

    14(63.64)

    3(13.64)

    1(4.55)

    (18.18)

    81.82

    由附表见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X2=4.097,P〈0.05)。
, 百拇医药
    4 典型病例

    孙某某,男,53岁,干部。初诊日期1998年3月17日。该患者10天前午间浴后受寒,下午自觉右侧面部略有不适,未加注意,次日晨起洗漱时右口角流水,右目闭合不全。在外院予针刺和汤药治疗10天,未见明显好转,故来我科诊治。证:右额纹浅,右眼裂扩大,右鼻唇沟平坦,右侧不能作皱额,闭目、露齿、鼓气等动作。诊断为面神经炎。遂用局部针刺与头针并用治疗,五日后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治疗满两疗程后,面部感觉恢复正常,面肌活动自如,疾病痊愈。

    5 体会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早在《内经》中就有较详细的记载。《灵枢·经筋》中载“足阳阴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即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入阳阴经脉与经筋,使气血运行受阻,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故局部取穴即麻痹部位的取穴可疏风通络,散寒清热,运行气血,使筋肉得濡润温煦。而头针治疗线与大脑的相应区域相对应,能通过对头皮相应区域的刺激以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取善治头面部疾患的额中带及顶颞前斜带下1/3,可获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

    本文临床观察认为,局部针刺结合头针治疗面神经炎,适用于疾病各期,见效迅速,疗效显著,后遗症较少,尤其适用于疾病早期。同时认为在头针留针和行针时,配合面部特别是患侧面部的按摩,既可引导经气流注患部,加快头针得气状况改善,提高痊愈率和有效率,为头针治疗的重要内容。, 百拇医药(杜桂琴)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辞书参考 > 中医基础辞典 > 针灸疗法 > 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