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急重症
编号:200511
中医急症学之形成与发展(2)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月4日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3 晋代至明清时期的急症学发展

    3.1 病因方面

    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疫疠毒气”、“戾气”、“异气”等。晋《肘后备急方》将其分为寒毒、温毒、恶毒、狂犬咬后毒、盅毒、风毒、沙风毒等。隋《诸病源候论》谓:“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明《温疫论》认为温病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而是一种“异气”,并观察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异气”等学说的提出,是祖国医学史上病因学说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

    3.2 病机方面

    以《诸病源候论》为代表作,应用脏腑、经络等学说,对多种急症的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对“中风”病机分析,《诸病源候论》认为系风邪所致,所中部位不同,症状各异。唐《外台秘要》论中风之源,则突破外来风邪致病的观点,认为中风乃因“失于养生”,风系内生。这些论述,对当代中风病机认识有重要启迪。
, 百拇医药
    3.3 辨证方面

    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随着急症学的发展,明清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不仅创立了划时代的温病学理论,也为急性热病作出了巨大贡献。叶天士谓:“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气”,客观地反映了温热病的发病规律。此外,温病学家强调舌诊、验齿、察斑疹、辨神在温病辨证诊断中的重要性,从而使中医诊断学,尤其是望诊有了突破性进展。

    3.4 治疗方面

    3.4.1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已具备急症手册雏形 孙氏十分重视急症处理及其有效性,谓“一病一方皆试而后录”,极有参考价值。

    3.4.2 温病学家突破《伤寒论》以温寒立论,创立一整套清热方法 邪在卫分,风热者以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桑菊饮;湿困者宜辛温解表,方用藿香正气散或新加香薷饮。邪在气分,用白虎汤清热解毒,或黄芩汤清热泻火。邪在少阳或三焦,用蒿芩清胆汤或小柴胡汤和解达邪。邪入营血,初用透营转气之清营汤,继用气营两清之玉女煎或化斑汤,终用凉血散血之犀角地黄汤。湿温病则用芳香化湿之藿朴夏苓汤,或辛开苦降之连朴饮,或清渗利湿之茯苓皮汤等。
, 百拇医药
    3.4.3 清.王清任等创气血新论 《医林改错》重视人体解剖,对急症临床有所创见,如论中风病机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因而创立气虚血瘀理论,所制名方补阳还五汤成为后世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方剂。唐容川《血证论》以阴阳水火气血解释各种病证,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谓“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4 中医急症的当代研究进展

    4.1 关于中医急症的诊断及范围

    中医急症的范围极其广泛,各家论述不尽一致。《中医急诊学》认为:凡中医临床各科的疾病处于急、重、危、险阶段时均属其范围。从病势上分,它不仅包括起病卒暴、慢性病急性发作,病情险急,易危及病人生命的病、证、症,而且尚有因意外损伤,或伤害等处在危急阶段者。从病证上分,包括了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等各科急证。而临床各科的急症则各不相同。如《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认为中医急症包括15类:(1)突然急性腹痛者;(2)突然高热,体温达39℃以上者;(3)突然便血、吐血、有内出血征象、流产、小儿腹泻、严重脱水、休克者;(4)突发抽搐症状,偏瘫或昏迷不醒者;(5)急性尿闭者;(6)颜面青紫、呼吸困难者;(7)突发心悸、胸痛者;(8)发病突然、症状剧烈、发病后迅速恶化者;(9)烈性传染病可疑者;(10)急性过敏性疾病;(11)中毒、服毒、淹溺、触电、割颈、自缢者;(12)急性外伤、骨折、脱臼、烧伤者;(13)眼睛急性疼痛、红肿或急性视力障碍;(14)耳鼻道、咽部、眼内、气管、食管中有异物者;(15)其他急症者。
, 百拇医药
    4.2 关于中医急症的治疗

    当代是中医急症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中医急症,是其得以较快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发展反映在临床研究、基础理论探讨和方法研究上,但发展较为迅速的主要在临床应用上。近年来,中药汤剂、注射剂(尤其是静脉注射剂)、针灸广泛应用于急症。目前,我国对急性脑血管病、流行性出血热、急性心梗、败血症、多脏衰竭、急腹症、急性骨折、烧伤、疟疾、DIC、急性梗塞性化脓性胆囊炎等常见急症的中医药治疗,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医急症的研究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适应急诊要“急”的需要,中药剂型改革工作也有了较快发展,多途径给药的注射液、气雾剂、速效滴丸、栓剂、膜剂、微型灌肠剂、外敷剂、熏洗剂、舌下含片及薄膜等新剂型已经相继问世。此外,为了提高中医药对危、急、重症的治疗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中医医院推荐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53种,在这些必备中成药的遴选中,强调了药品的高效、速效、安全、可靠性;强调“时效”、“量效”、“证效”的关系,其中清开灵、醒脑静、脉络宁、参麦注射液等,在对心、脑血管病和感染性、出血性疾病的急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急症必备中成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中医急症应变的能力,大大改变了中医“慢郎中”的形象。但是,中医急症学与西医急症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进一步研制更多速效、高效的急救中成药,进一步改善治疗手段,探讨中医急诊机理,提高中医急症学的学术水平,有待中医界本身的不懈努力。, http://www.100md.com(旷惠桃)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