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急重症
编号:200531
中西医结合危重病评分系统初探-2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月4日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2 中医疾病预测学

    中医对危重病病情的预测和评价积累了十分珍贵的经验。疾病变化时出现的危险信号中医称为败兆,如中医典籍记载:“戴眼,反折,……”为太阳经终信号,“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为少阳经绝死兆(《素问.诊要经终》)。五脏绝其败兆显现于五官开窍处,如“鼻如烟煤,肺气已绝”,鼻煽为肺竭凶兆。阴竭阳脱的败兆以汗、喘、躁为信号,烦躁为阳脱先兆,汗出不止为阴竭凶兆,息高喘冒为孤阳欲绝死兆。形神相离常常是败兆,如“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素问.脉要精微论》)。面色由晦暗突然转为两颊红赤,如妆如丹,是阴阳离绝,阳气虚脱,孤阳生越的回光返照现象。“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之”(《灵素.四气篇》)。临床上目陷、目黑、目暴盲皆为三大凶兆。耳缩、耳黑、耳凉及暴聋为四大凶兆。指纹的浮沉长短和色泽变化可作为内脏气血盛衰信号,在儿科作为心肺吉凶的预兆。如指纹由合谷达风关、气关、命关直射指尖称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危重。

    总之,“切脉动静,而观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生死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疾病预测学是建立在中医脏象理论和经络学说基础上的〔4〕。脏象即“脏居于内,而形见于外”,内脏有病可见于外。因此通过外在器官变化便能预知内脏的病理情况。由于脏象学说突出了人体内外相应,表里相关,上下互通,背腹呼应的特点,那么疾病的存在和发展就不会是孤立的。一个器官有病,其他器官必然会受到波及而有所暴露,因而危重病的一些征兆是可以预测的。经络是脏腑的延伸,经气源于脏气,脏气通过经气互相通应。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无所不通。由于经络有高度感应性和传导性,因此体内疾病可以由经络表现出来。而且,经络作为疾病传变的桥梁,作为疾病预测手段,往往最早地反映体内的病理状况。由于经络运动气血,构成了中医疾病预测学的物质基础。

    3 创立中西医结合的危重病评分系统

    无论是西医急诊医学还是中医急症学,其研究对象都是危急重病,服务对象都是患危重病者。因此,敏捷地诊断和积极地抢救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伤病造成对机体的损害,预测疾病发展规律,成为中西医的共同奋斗目标。由于两种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差异,在对危重病病情评定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西医近10多年来不断完善的危重病评分系统,数据客观,方法科学,信息可靠,因而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但是,其评分系统着重于局部、微观、静止、间接的方法,难免有陷入机械唯物论之缺点。有些参数在我国大多数基层医院是不易收集齐的。如果有些参数缺少,该系统即认为是正常,按此计分多有失误。况且收集各项资料,如某些生化指标,是需要一定测量时间的,往往延误危重患者的抢救。西医危重病评分系统历史尚短,有些方法尚处在争论中。如究竟是24小时内最差的APS值更有价值还是入ICU后的最初APS值更有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与此相比,中医疾病预测学虽然是定性观察为主,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是其对病情的判断是直觉的、动态的、整体的、宏观的。中医疾病预测学有悠久的历史,广泛地用于医疗实践活动中,在危重病救治中能快速地作出判断,无需借助高精尖设备。中医是以直观法收集四诊信息,运用模糊数学概念,对信息的量模拟分级,按量级来判断价值〔5〕。, 百拇医药(柴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