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急重症
编号:200636
创中风治法特色
http://www.100md.com 2001年6月7日 健康报
     王永炎教授是新中国中医药教育培养起来的第一代中医药学家,自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首届六年制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他早年的研究方向是中风病的防治研究。中风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年轻的王永炎决心要有所作为。

    有关治疗中风的记载古已有之,及至金元,名家迭出,理论诸多。单就中风证治而言,就有刘完素主火,张子和主风,朱丹溪主痰等诸说,他们各有所长又都不免有失偏颇。王永炎广采医林前辈之所长,结合自己多年临床、教学的心得体会,逐步在理、法、方、药各方面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强调多因素致病的病因学说,归纳出气血逆乱犯脑的病机特点,他创制了以生大黄、芒硝、全栝楼、胆南星为主的化痰通腑饮,临床用于抢救危重病人时往往收到显著疗效。他曾收治过这样一位中风患者:53岁,男性。4天前发现左侧偏瘫,口舌歪斜意识朦胧,4日未解大便。王教授先投之以大黄、芒硝等峻下药为主的汤剂,两剂便通后旋以平肝化痰、活血化瘀之法治之,服药10剂基本痊愈而出院。再过1个月病人恢复了正常工作。王永炎以其创立的通腑化痰法不知医好了多少病人,这一疗法作为中风急性期的有效治法而被广泛采用,成为近十多年来中风治法的一大特色。同时,他还是中医急症必备用药清开灵注射液的主要研制者之一。
, http://www.100md.com
    王永炎在研究中发现,中风一词始见于《内经》,立论于《金匮》,后多有阐发,但各家崇尚不一,学说纷纭而语义概念更迭,称谓有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偏身不用、中风候、风癔候、风痱、风癔、中风、风痹、卒中、真中风、类中风、非风、卒中风、阴中、阳中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加强学术交流,有必要加以明确统一进而标准化。但是,要从几十个或大同小异,或貌合神离的病名中,择一恰如其分且与现代医学接轨的名称却非易事。经过他不懈的努力与中医药学相关人士的协助,他主持编制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在卫生主管部门支持下于1983年起在全国试行,1993年纳入中医急症诊疗规范专集,1995年向全国推广。该《标准》首次应用医学计量学记分方法评价疗效,既富科学性又简便易行,开中医标准化管理之先河,是王永炎教授为中医脑病学以及整个中医药事业做出的新贡献。

    王永炎教授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与“九五”中医药防治中风(脑血管病)、老年期痴呆等攻关课题及部级以上课题8项;还承担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科研合作项目脑血管病的中医康复课题。先后获国家级、部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十余项。
, 百拇医药
    提到过去的成就,王永炎谦逊地说,他今天能对中医药学做出一些贡献,与其老师董建华教授的教诲密不可分。老师的医德人品使他深受教化。为开拓视野,他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日本宫琦市和小林市神经精神病院研修神经内科。他在40岁时就被推上了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的位置,使其有机会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中医药学。也正是因为一位位前辈的提携,他才能有现在的成就。所以他对他的学生也是竭力予以扶持和培养,不但向学生传授学业,更注意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希望他们能成为复合型的人才。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已培养医学博士25名,所带的博士后也有5人出站。他还撰写或主编了《脑血管病》、《中风病要览》等多部专著、教材。

    王永炎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研究院暨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及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2000年起出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方剂项目首席科学家。
, http://www.100md.com
    为了加强中医药临床基础研究,王永炎教授担任“九五”攻关课题组组长,以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VD)为研究专题,通过整理古今有关文献,结合长期从事中风病及VD临床研究的经验,筛选出与VD相关的119项症状及舌、脉象,制定统一的VD证候学科研观察表,确定VD的核心症状,进一步界定出VD的7个基本证类、各证类特征性症状及舌、脉像。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的美国精神神经疾病分类学中VD诊断的DSM-Ⅵ标准,制定出VD的分层诊断标准,建立了病例纳入标准、观察标准、监视标准及病例排除等一系列标准。研究中实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开阔了视野,引进了先进的思路和方法,保证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使课题研究始终处于学科的前沿。在团结协作,厚积薄发的基础上,“聪圣”与“聪智”两个中药复方的研究已顺利完成临床前的实验。通过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运用行为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电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神经递质、神经因子、氨基酸的作用和脑组织能量谱测定的系统性研究,从而揭示VD的中药复方干预的疗效机制,确定了V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取得总改善率为75.3%的可喜成果,并在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上有所创新。在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或控制血管性痴呆具有肯定效果的方法及药物的情况下,他们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统一的原则,以益肾化浊法创制的两个复方中药,无疑是VD患者的福音,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疑难疾病的方面特有的优势,也是国家推动中医药科学临床基础研究结出的硕果。

    面对这一新成果,王永炎教授说,我们还要迎接各种严峻的挑战,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的生命科学属性,实现中医药学科的现代化、国际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体系,使中医药对现代重大、疑难病能够较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或改善机体功能状态,提高生存质量。随着生命科学界对人类健康与疾病认识的深化,中医药学必将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以自己独具的魅力与活力展示在世人面前。, 百拇医药(秦秋)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