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毒邪界定与治疗初探-2
1.2.4神昏 脑为髓海,系元神之府;脑主神明,统领感官,主司运动,统帅全身。中风病位在脑,在该病发病过程中,如瘀血痰浊火热毒邪等上扰清窍,阻遏清阳,壅塞脑窍,败坏脑髓,即可出现神昏。临床上有的发病即突然昏仆,意识障碍,有的起病时神志尚清,随病程进展,毒性物质形成、蕴积,病情加重,逐渐出现神昏。前者既可由痰瘀火热等原发病邪引起,也可由毒邪参与形成。而后者的出现必然与毒邪相关,故逐渐出现的神昏应是内邪化毒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1.2.5二便不畅 大肠与膀胱是人体排毒的主要通道。二便调畅有赖于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一升降出入的正常运行。《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五脏六腑,升降出入,虽各有所偏,但又相互协调,其中以脾胃作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因各种因素致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中风后升发无度,气血上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壅塞,腑气不通,腹胀便秘;重者三焦闭滞,水道不畅,膀胱气化失司,尿少、尿闭。这些均使毒无出路,留存为患,形成恶性循环,以致毒邪鸥张,更害机体。脑血管病时,由于神经调节紊乱,胃肠张力障碍,或卧床少动皆可导致便秘。原有高血压等导致的肾脏受损,中风后过量神经介质及甘露醇应用不当产生的毒性作用,可致少尿甚至无尿。排泄障碍必然导致毒邪内滞,危害机体,有鉴于此,二便不畅应是中风病毒邪内存的显著标志,即只要有二便不畅,就有毒邪存在。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在中风病病理机制中,换血阻络壅窍是其基本病理机制之一。在此基础上产生各种毒性物质,引发脑髓受损加重,并因脏腑相关、经脉络属的关系,脑部损伤波及其它脏器,痰浊、火热蓄积化毒,成燎原之势,出现发热、水肿、喉中痰鸣、出血、烦躁不安、舌绛等一系列毒性表现。由于痰瘀火热密切相关,故瘀毒、痰毒、火毒往往交织为患。卒中暴厥既可由邪之所凑引起,也可由内毒参与形成,而逐渐出现的神昏,应是内邪化毒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大肠与膀胱是人体排毒的主要通道,二便不畅是毒邪内存的显著标志。需要指出的是:毒邪为害在中风病中的上述表现,多在病情发展加重或出现变证时得以体现。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毒性症状多出现在中风病所致多脏器系统并发症中。
2中风病毒邪的防治
2.1预防
中风病内毒的存在,是导致发病后病情加重或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内毒未成之前,针对内毒生成之源即原发病邪,进行有效的干预,并保持排毒管道的通畅,则可减轻或抑制内毒的生成。如为减轻瘀毒的产生,中风后尽早应用活血化瘀甚至破换之剂,对脑出血瘀血严重者,可采用颅脑微创手术及时清除瘀血,如此则可抑制癖毒的形成。
, 百拇医药
2.2治疗
中风病解毒疗法与非解毒疗法遣方用药有何不同?临床施治时将药物加大剂量或选取载有解毒字眼的药物或处方即是解毒治疗?是否存在特异性解毒药?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明确解毒方药的内涵。为此,我们以中医高校五版教材《中药学》和《方剂学》为蓝本,将前者功效中含有解毒字眼的药物,后者功效、主治或方名中载有解毒字眼或含有解毒之意的方剂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中药学:载药491种(包括附药)。功效中有解毒作用的共92种,其中药物86种,附药6种。主要集中在清热药(48种)及外用药(16种)。主治病症:痈疽疗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高热神昏、吐血便血、瘟病、麻疹、痢疾、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等。
方剂学:载方422首(包括附方)。方名、功效、主治中出现解毒字眼或解毒之意者共42首,主要集中在清热剂及痈疡剂。功效载解毒字眼:正方18首,附方12首。方名含解毒字眼或解毒之意:正方6首,附方4首。主治有解毒字眼:2首。主治病症基本同解毒药。
, http://www.100md.com
分析上述传统解毒方药的主治病症,可以看出:①解毒方药主治病症具有危害严重、败坏形体的特征和共性,如神昏、出血、形态改变等。②能够缓解或消除上述病症的方药即为解毒方药。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不存在特异性中风病解毒药,能够缓解或消除某些毒性症状的药物,即为相应的解毒药。如中风病热毒,发热、出血、尿少尿赤等,黄连、生地黄、三七即为解热毒药。
3讨论
3.1几点认识
①中风病毒邪隶属内毒范畴。
②发热、头痛、呕吐、神昏甚至厥脱作为瘀血转化为癖毒的标志。喉中痰鸣、喘促气粗是痰浊化毒的标志。火热化毒的标志是发热、烦躁不安、吐血、便血、便秘、尿少、尿赤、舌绎、苔黄燥、脉数等。逐渐出现的神昏必然与内毒有关。二便不畅是毒邪内存的显著标志。
, 百拇医药
③中风病毒性症状多见于重症中风尤其是出血性中风。
④不存在特异性中风病解毒药,能够缓解或消除某些毒性症状的药物,即为相应的解毒药。中风病内毒是继发性病理产物,解毒仅是中风病治法之一,临证必须参照原发病邪并结合其它治法,方能正确施治。如果夸大毒邪的作用,只重视毒邪的存在,寻求纯粹的解毒方法与药物,甚至针对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等现代医学认识的病理产物,根据药理研究结果选药组方,置内毒原发病邪及辨证论治于不顾,恐怕很难得出与中医理论融为一体的结果。
3.2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内毒与西医学所认识的毒性产物不是对等关系,虽然有内毒证出现必定有毒性产物的存在,但有毒性产物存在,不一定出现隶属中医范畴的内毒证。不能将毒邪在中风病中泛化,处处是毒,甚至万病一毒,否则将使毒邪难有真正的内涵,失去了将此概念引入中风病研究的价值。
, 百拇医药 ②中风病毒证是对中风病病情深重、恶化状态的描述。明确中风病毒邪内涵与特征,毒证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及时采用药物预防、减轻或缓解毒性损害,以降低死亡率,减轻病残程度,提高生存质量,应该是探讨中风病毒邪界定与治疗的最终目的。
③毒与非毒之间如何准确界定,解毒法与一般疗法之间如何区别应用,是使中风病内毒论真正确立,临床具有可操作性,研究具有可深入性的关键。如何通过系统、规范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中风病内毒的界定与治疗方法,解毒治法的优势与机理,从而提高中风病疗效,尚需医家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l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196
2刘卫红,邵念方.从毒邪论治中风病急性期.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4
3林亚明解毒法治疗急性丘脑出血21例观察.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37‘‘
4鲍益铭.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脑血管意外45例.陕西中医,1996,17(19):388
5刘更生.论毒邪.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13(1):3, http://www.100md.com(冯学功 刘茂才 黄培新 黄燕)
1.2.5二便不畅 大肠与膀胱是人体排毒的主要通道。二便调畅有赖于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一升降出入的正常运行。《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五脏六腑,升降出入,虽各有所偏,但又相互协调,其中以脾胃作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因各种因素致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中风后升发无度,气血上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壅塞,腑气不通,腹胀便秘;重者三焦闭滞,水道不畅,膀胱气化失司,尿少、尿闭。这些均使毒无出路,留存为患,形成恶性循环,以致毒邪鸥张,更害机体。脑血管病时,由于神经调节紊乱,胃肠张力障碍,或卧床少动皆可导致便秘。原有高血压等导致的肾脏受损,中风后过量神经介质及甘露醇应用不当产生的毒性作用,可致少尿甚至无尿。排泄障碍必然导致毒邪内滞,危害机体,有鉴于此,二便不畅应是中风病毒邪内存的显著标志,即只要有二便不畅,就有毒邪存在。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在中风病病理机制中,换血阻络壅窍是其基本病理机制之一。在此基础上产生各种毒性物质,引发脑髓受损加重,并因脏腑相关、经脉络属的关系,脑部损伤波及其它脏器,痰浊、火热蓄积化毒,成燎原之势,出现发热、水肿、喉中痰鸣、出血、烦躁不安、舌绛等一系列毒性表现。由于痰瘀火热密切相关,故瘀毒、痰毒、火毒往往交织为患。卒中暴厥既可由邪之所凑引起,也可由内毒参与形成,而逐渐出现的神昏,应是内邪化毒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大肠与膀胱是人体排毒的主要通道,二便不畅是毒邪内存的显著标志。需要指出的是:毒邪为害在中风病中的上述表现,多在病情发展加重或出现变证时得以体现。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毒性症状多出现在中风病所致多脏器系统并发症中。
2中风病毒邪的防治
2.1预防
中风病内毒的存在,是导致发病后病情加重或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内毒未成之前,针对内毒生成之源即原发病邪,进行有效的干预,并保持排毒管道的通畅,则可减轻或抑制内毒的生成。如为减轻瘀毒的产生,中风后尽早应用活血化瘀甚至破换之剂,对脑出血瘀血严重者,可采用颅脑微创手术及时清除瘀血,如此则可抑制癖毒的形成。
, 百拇医药
2.2治疗
中风病解毒疗法与非解毒疗法遣方用药有何不同?临床施治时将药物加大剂量或选取载有解毒字眼的药物或处方即是解毒治疗?是否存在特异性解毒药?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明确解毒方药的内涵。为此,我们以中医高校五版教材《中药学》和《方剂学》为蓝本,将前者功效中含有解毒字眼的药物,后者功效、主治或方名中载有解毒字眼或含有解毒之意的方剂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中药学:载药491种(包括附药)。功效中有解毒作用的共92种,其中药物86种,附药6种。主要集中在清热药(48种)及外用药(16种)。主治病症:痈疽疗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高热神昏、吐血便血、瘟病、麻疹、痢疾、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等。
方剂学:载方422首(包括附方)。方名、功效、主治中出现解毒字眼或解毒之意者共42首,主要集中在清热剂及痈疡剂。功效载解毒字眼:正方18首,附方12首。方名含解毒字眼或解毒之意:正方6首,附方4首。主治有解毒字眼:2首。主治病症基本同解毒药。
, http://www.100md.com
分析上述传统解毒方药的主治病症,可以看出:①解毒方药主治病症具有危害严重、败坏形体的特征和共性,如神昏、出血、形态改变等。②能够缓解或消除上述病症的方药即为解毒方药。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不存在特异性中风病解毒药,能够缓解或消除某些毒性症状的药物,即为相应的解毒药。如中风病热毒,发热、出血、尿少尿赤等,黄连、生地黄、三七即为解热毒药。
3讨论
3.1几点认识
①中风病毒邪隶属内毒范畴。
②发热、头痛、呕吐、神昏甚至厥脱作为瘀血转化为癖毒的标志。喉中痰鸣、喘促气粗是痰浊化毒的标志。火热化毒的标志是发热、烦躁不安、吐血、便血、便秘、尿少、尿赤、舌绎、苔黄燥、脉数等。逐渐出现的神昏必然与内毒有关。二便不畅是毒邪内存的显著标志。
, 百拇医药
③中风病毒性症状多见于重症中风尤其是出血性中风。
④不存在特异性中风病解毒药,能够缓解或消除某些毒性症状的药物,即为相应的解毒药。中风病内毒是继发性病理产物,解毒仅是中风病治法之一,临证必须参照原发病邪并结合其它治法,方能正确施治。如果夸大毒邪的作用,只重视毒邪的存在,寻求纯粹的解毒方法与药物,甚至针对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等现代医学认识的病理产物,根据药理研究结果选药组方,置内毒原发病邪及辨证论治于不顾,恐怕很难得出与中医理论融为一体的结果。
3.2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内毒与西医学所认识的毒性产物不是对等关系,虽然有内毒证出现必定有毒性产物的存在,但有毒性产物存在,不一定出现隶属中医范畴的内毒证。不能将毒邪在中风病中泛化,处处是毒,甚至万病一毒,否则将使毒邪难有真正的内涵,失去了将此概念引入中风病研究的价值。
, 百拇医药 ②中风病毒证是对中风病病情深重、恶化状态的描述。明确中风病毒邪内涵与特征,毒证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及时采用药物预防、减轻或缓解毒性损害,以降低死亡率,减轻病残程度,提高生存质量,应该是探讨中风病毒邪界定与治疗的最终目的。
③毒与非毒之间如何准确界定,解毒法与一般疗法之间如何区别应用,是使中风病内毒论真正确立,临床具有可操作性,研究具有可深入性的关键。如何通过系统、规范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中风病内毒的界定与治疗方法,解毒治法的优势与机理,从而提高中风病疗效,尚需医家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l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196
2刘卫红,邵念方.从毒邪论治中风病急性期.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4
3林亚明解毒法治疗急性丘脑出血21例观察.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37‘‘
4鲍益铭.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脑血管意外45例.陕西中医,1996,17(19):388
5刘更生.论毒邪.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13(1):3, http://www.100md.com(冯学功 刘茂才 黄培新 黄燕)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