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妇科
编号:200872
痛经的外治法
http://www.100md.com 2001年6月22日 中国民间疗法
痛经的外治法

     痛经指妇女行经前后或行经期少腹坠痛,轻者腹痛,腰酸,全身倦怠;重者少腹坠痛剧烈,大汗淋漓,并泛恶、呕吐,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笔者近三年来采用穴位敷贴为主,治疗本病85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年龄13~51岁;病程1~20年;属寒湿凝滞者38例,肝郁气滞者32例,气血虚弱者15例。均经妇科检查排除慢性器质性疾病。

    治疗方法

    外用方由丁香、吴萸、细辛、延胡、乳香(等分)组成,研末和匀,以适量益母草膏调成软膏。一般在月经周期前5天开始治疗。取药麦粒大小药膏,置于2cm×2cm大小的胶布上,贴于关元穴,1~2日换一次。经行3日后取去。在敷贴的同时,

    加温针灸双侧三阴交。对寒湿凝滞者另加足三里;肝郁气滞者加太冲;气血虚弱者加气海,均平补平泻,留针20min,每2天针灸一次。治疗1~4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以治疗后下次行经时疼痛情况为判定标准。经行无痛,各种伴随症状消失为痊愈;疼痛减轻,但时有反复为好转;病情无变化为无效。本组经治疗后69例治愈,10例好转,6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2.9%。

    体会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常由于经期受寒湿之邪,滞于胞宫,经血运行不畅而作痛;或肝郁气滞,血行受阻,不通则痛;或素体气血虚弱,行经后血海空虚,胞脉失于滋养故经后作痛。外敷方中用丁香、吴萸,共起温里散寒止痛之效,且能降逆止呕;细辛可发散在表之寒邪,又可令入里之寒邪从表而去,具有较强的辛散之性,使气行血活,通则不痛,从而增强其止痛效果。诸药调于益母草膏中,共奏行血活血止痛之效。取关元穴,使药物透过穴位温通胞宫,理气活血,助阳祛寒;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肝肾三阴经之疾,而痛经与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故取三阴交穴以调气行血;配足三里以健脾养胃,化寒湿;配太冲,能舒肝解郁,调理气血;配气海以补虚,温通胞脉而止痛。

    诸穴相结合,调理气血,使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而达治病目的。, 百拇医药(孟云凤)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月经失调(月经病) > 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