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与中医学的理论真谛-4
原来是“河马洛龟”的馈礼
阴阳、五行乃“天地之数”,如《仙经》中所言:“大道不可以筹算,道不在数故也。可以筹算者,天地之数也。若得天地之数,则大道在其中矣。”自然过程本身是不可以用数来计算的,而天地间自然变化有相应的规律可寻,这就是“天地之数”。童中洲神释诗:“天运无停机,万象自昭著……而我居其中,动息有理数”,则更明确指出生命运动在自然过程之中,有理、有数、有象。
流传千古的“河图”、“洛书”就是中国古代的数图。《易·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黄河有龙马背负《河图》而出,洛水有神龟背负《洛书》而出,伏羲据以画八卦。洛书数图戴一履九,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形成九宫之数。河图数图以一为水数,得五为六居北;二为火数,得五为七居南;三为木数,得五为八居东;四为金数,得五为九居西;五为土数,得五为十居中,则成五行之数。它们分别反映了天文、地理、气候、季节以及生命活动等自然变化的规律。
, 百拇医药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素问·天元纪大论》阐述了河图数与藏府的关系,《灵枢·九宫八风》则论述了洛书数在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三阴三阳的理论来源于河图生数相配,五藏序列则基于河图五行方位象数。古往今来,二十世纪震撼人心的电子技术却是从这里开始。这离奇的智慧原来是“河马洛龟”的馈礼。
那么怎样用一种最通俗的解释来说明这神奇莫测的“数”?如上所述,自然过程中有无限的运动方式,而它们都处在无限的的相互作用之中。各种方式的相互作用,依其参与方式的多少会形成不同的作用关系。如果我们把参与作用的方式数用二、三、四、五等表示,则形成了一系列反映其各自不同的作用规律的“自然之数”。
显而易见,两种方式相互作用是自然过程中最基本的作用关系,其次则为三、五。《周易参同契·上篇》谓:“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即指一、二、三、五是自然中最精要的数,它的妙理真谛,可以言传,难以文述。《周易参同契·下篇》又谓:“三五并一兮,都集归二所。”是说三元、五行的作用规律都是以阴阳为基础的。令人深思的是,S.P.O.E亚层电子轨道就分别为1.3.5.7,而每一轨道上却又都有两个方向相反的电子。这样看来,自然过程中确有一些遵循共同作用规律的数和数的基本序列。
, 百拇医药
二进制是阴阳作用方式的数学表达,它给了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以简单而神秘的启示,因之而诞生的电子计算机成为当今时代的象征。《周易》揭示的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序列,是由简至繁,由宏至微而生化演进的序内层次,DNA的A-T、G-C双螺旋结构四象模型,mRNA四种碱基以三体密码方式的64种排列,生动地表明这一规律可以概括宏微观领域内各类二进制序列的动态变化。
扬雄《太玄经》所揭示的三元、六气、九宫、二十七卦、八十一卦序列,早已解开了老子“三生万物”的千古之谜。三进位制是这一作用方式的数学表达。《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其生五,其气三”。罗东逸《内经博义》释之为:“太乙之所施,造化之所以鼓铸,必得三而成物。”三的出现,产生了惊人的伟大成果,一个无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王安石解《洪范》谓:“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我们把“行”理解为遍及宇宙的无限的运动方式,把“五行”看作是五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显然与半山老人的心是相通的。也许是为了更明确的表述五行序列的动态特征,《内经》又重申了“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说卦》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其中,“参天两地”实寓三阳二阴之五行机括,而成火、金、木、土、水之势。相邻之气相克,相间之气相生,于是反映这一过程中相互作用规律的生克制化理论便应运而生。
, 百拇医药
肝犹秀木,欣欣向荣;肾如命泉,涓涓而始流。中医学的五藏属于五行序列,分别代表五种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方式。在相对于生命信息的运行机制中,心肺肝脾肾恰似其动力、传递、反馈、转化、发生机制一样,分明是立足于生命的动态过程,而非实体器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君主、相傅、将军、仓禀、作强之官的描述,形象地反映了五种生命运动方式的特征。中医学横观生命过程及其各种方式的相互作用,西医学纵观人体结构及其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二者形成鲜明的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任何以其根本不同的概念、范畴体系而互相解释、互相验证、互相改造、混二为一的愿望和行为,都将导致使中医学最终湮灭的严重后果。
“自然界的规律是由数学语言写就的”,各种不同方式、不同序列、不同类别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千变万化的自然。太极、阴阳、三元、五行等序列,就像简单和谐而又条分缕析的“宇宙代数”,揭示了自然过程中不同方式相互作用的基础规律。因此也可作为生命过程的“数学模型”和“理论范式”。中医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完整而独特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展现了中华民族绝异于西方世界的智慧之光。, http://www.100md.com(傅景华 徐岩春)
阴阳、五行乃“天地之数”,如《仙经》中所言:“大道不可以筹算,道不在数故也。可以筹算者,天地之数也。若得天地之数,则大道在其中矣。”自然过程本身是不可以用数来计算的,而天地间自然变化有相应的规律可寻,这就是“天地之数”。童中洲神释诗:“天运无停机,万象自昭著……而我居其中,动息有理数”,则更明确指出生命运动在自然过程之中,有理、有数、有象。
流传千古的“河图”、“洛书”就是中国古代的数图。《易·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黄河有龙马背负《河图》而出,洛水有神龟背负《洛书》而出,伏羲据以画八卦。洛书数图戴一履九,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形成九宫之数。河图数图以一为水数,得五为六居北;二为火数,得五为七居南;三为木数,得五为八居东;四为金数,得五为九居西;五为土数,得五为十居中,则成五行之数。它们分别反映了天文、地理、气候、季节以及生命活动等自然变化的规律。
, 百拇医药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素问·天元纪大论》阐述了河图数与藏府的关系,《灵枢·九宫八风》则论述了洛书数在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三阴三阳的理论来源于河图生数相配,五藏序列则基于河图五行方位象数。古往今来,二十世纪震撼人心的电子技术却是从这里开始。这离奇的智慧原来是“河马洛龟”的馈礼。
那么怎样用一种最通俗的解释来说明这神奇莫测的“数”?如上所述,自然过程中有无限的运动方式,而它们都处在无限的的相互作用之中。各种方式的相互作用,依其参与方式的多少会形成不同的作用关系。如果我们把参与作用的方式数用二、三、四、五等表示,则形成了一系列反映其各自不同的作用规律的“自然之数”。
显而易见,两种方式相互作用是自然过程中最基本的作用关系,其次则为三、五。《周易参同契·上篇》谓:“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即指一、二、三、五是自然中最精要的数,它的妙理真谛,可以言传,难以文述。《周易参同契·下篇》又谓:“三五并一兮,都集归二所。”是说三元、五行的作用规律都是以阴阳为基础的。令人深思的是,S.P.O.E亚层电子轨道就分别为1.3.5.7,而每一轨道上却又都有两个方向相反的电子。这样看来,自然过程中确有一些遵循共同作用规律的数和数的基本序列。
, 百拇医药
二进制是阴阳作用方式的数学表达,它给了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以简单而神秘的启示,因之而诞生的电子计算机成为当今时代的象征。《周易》揭示的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序列,是由简至繁,由宏至微而生化演进的序内层次,DNA的A-T、G-C双螺旋结构四象模型,mRNA四种碱基以三体密码方式的64种排列,生动地表明这一规律可以概括宏微观领域内各类二进制序列的动态变化。
扬雄《太玄经》所揭示的三元、六气、九宫、二十七卦、八十一卦序列,早已解开了老子“三生万物”的千古之谜。三进位制是这一作用方式的数学表达。《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其生五,其气三”。罗东逸《内经博义》释之为:“太乙之所施,造化之所以鼓铸,必得三而成物。”三的出现,产生了惊人的伟大成果,一个无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王安石解《洪范》谓:“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我们把“行”理解为遍及宇宙的无限的运动方式,把“五行”看作是五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显然与半山老人的心是相通的。也许是为了更明确的表述五行序列的动态特征,《内经》又重申了“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说卦》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其中,“参天两地”实寓三阳二阴之五行机括,而成火、金、木、土、水之势。相邻之气相克,相间之气相生,于是反映这一过程中相互作用规律的生克制化理论便应运而生。
, 百拇医药
肝犹秀木,欣欣向荣;肾如命泉,涓涓而始流。中医学的五藏属于五行序列,分别代表五种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方式。在相对于生命信息的运行机制中,心肺肝脾肾恰似其动力、传递、反馈、转化、发生机制一样,分明是立足于生命的动态过程,而非实体器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君主、相傅、将军、仓禀、作强之官的描述,形象地反映了五种生命运动方式的特征。中医学横观生命过程及其各种方式的相互作用,西医学纵观人体结构及其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二者形成鲜明的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任何以其根本不同的概念、范畴体系而互相解释、互相验证、互相改造、混二为一的愿望和行为,都将导致使中医学最终湮灭的严重后果。
“自然界的规律是由数学语言写就的”,各种不同方式、不同序列、不同类别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千变万化的自然。太极、阴阳、三元、五行等序列,就像简单和谐而又条分缕析的“宇宙代数”,揭示了自然过程中不同方式相互作用的基础规律。因此也可作为生命过程的“数学模型”和“理论范式”。中医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完整而独特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展现了中华民族绝异于西方世界的智慧之光。, http://www.100md.com(傅景华 徐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