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与中医学的理论真谛-5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自然过程中无限的相互作用除了表现为阴阳、五行等序列规律外,作用的诸方还常常处于不同的“势”。如正邪相干过程中,正邪双方即处在此盛彼衰、此进彼退等作用状态或局势之中。 而另一方面,邪之出入进退之势又必然有一种趋向,如表里、上下、缓急、聚散等。我们可能把前者称为“态势”,后者称为“趋势”。此外,作用的诸方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又常常会出现各种相对稳定的阶段,我们可以把这一特性称作“时势”。
古代的中国尝以“势论”为治国、治兵、治人之道。《孙子兵法》专有“势篇”论战之势,并谓:“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荀子·议兵》亦谓:“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成都武侯祠有清代剑川赵藩的一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攻心”即指调整关系,以得其和;“审势”即是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柳宗元《封建论》以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战国慎到提倡“势治”;韩非子主张“抱法处势”以治,均可见“势”的自然存在及其重要意义。恰如《孟子·公孙丑上》所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 百拇医药
相传鲧治水以堙卑增高,筑堤壅防,九年未成而亡于羽山。大禹治水则用作堤修渠以收其势,疏通江河以引其势。前者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态势”,反映了势的属性,是盛是衰,是害是利,以之可定。故宜反其性而收之。后者相当于“趋势”,反映了势的趋向,是东是西,是上是下,以之可见。故宜顺其势而引之。李冰治水,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淘滩作堰,与疏瀹后先辉映,亦不外抑其势以收之,引其势以导之。
自然和生命过程的各种运动方式都处在相互作用的和谐态势及趋势之中。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火之炎上,水之润下,肝之升发,肺之肃降等。而病态过程的正邪双方也处在相应的失和态势和趋势之中。如“虚实”所反映的是“正气虚”或“邪气实”的正邪相干态势。“寒势”所反映的则是正邪阴阳相干的态势,如阳气虚、阴邪盛则寒,阳邪盛、阴气虚则热,这是在正邪相干的虚实态势中,又加入了正邪阴阳相干的寒热态势。“表里”则反映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开合、聚散等正邪相干的趋势,而并非指疾病的有形的实体“部位”。中医学还有三阳三阴六病、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则分别反映了不同疾病正邪相干的传变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称作“时势”。
, 百拇医药
“势”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辨证的关键除了确定是何种运动方式的失和外,紧接着就在于确定失和的态势、趋势与时势,这就是中医学的“病机”。中医病机不在定位、定性、定量,而在求因、求属、求势。其在生命过程中显然属于三元序列的范畴。因有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诸伤,为邪之所生,病之所由。属有气血津液、五藏六府、十四经络,为邪之所在,病之所生。势有虚实、寒热、燥湿之态势,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开合聚散之趋势,三阳三阴六病、卫气营血、三焦之时势,为正邪交争之势,病证进退之象。
药无贵贱,对证则良,法无高下,应机则宜。扭转态势,宜扶正祛邪、和其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急者缓之,郁者通之……顺应趋势,宜因势利导、引邪外出。邪在表者,汗而发之;邪在里者,攻而逐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掌握时势,宜因时施治、防患未然。如温病治则,“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温热论》)。, 百拇医药(傅景华 徐岩春)
自然过程中无限的相互作用除了表现为阴阳、五行等序列规律外,作用的诸方还常常处于不同的“势”。如正邪相干过程中,正邪双方即处在此盛彼衰、此进彼退等作用状态或局势之中。 而另一方面,邪之出入进退之势又必然有一种趋向,如表里、上下、缓急、聚散等。我们可能把前者称为“态势”,后者称为“趋势”。此外,作用的诸方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又常常会出现各种相对稳定的阶段,我们可以把这一特性称作“时势”。
古代的中国尝以“势论”为治国、治兵、治人之道。《孙子兵法》专有“势篇”论战之势,并谓:“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荀子·议兵》亦谓:“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成都武侯祠有清代剑川赵藩的一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攻心”即指调整关系,以得其和;“审势”即是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柳宗元《封建论》以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战国慎到提倡“势治”;韩非子主张“抱法处势”以治,均可见“势”的自然存在及其重要意义。恰如《孟子·公孙丑上》所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 百拇医药
相传鲧治水以堙卑增高,筑堤壅防,九年未成而亡于羽山。大禹治水则用作堤修渠以收其势,疏通江河以引其势。前者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态势”,反映了势的属性,是盛是衰,是害是利,以之可定。故宜反其性而收之。后者相当于“趋势”,反映了势的趋向,是东是西,是上是下,以之可见。故宜顺其势而引之。李冰治水,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淘滩作堰,与疏瀹后先辉映,亦不外抑其势以收之,引其势以导之。
自然和生命过程的各种运动方式都处在相互作用的和谐态势及趋势之中。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火之炎上,水之润下,肝之升发,肺之肃降等。而病态过程的正邪双方也处在相应的失和态势和趋势之中。如“虚实”所反映的是“正气虚”或“邪气实”的正邪相干态势。“寒势”所反映的则是正邪阴阳相干的态势,如阳气虚、阴邪盛则寒,阳邪盛、阴气虚则热,这是在正邪相干的虚实态势中,又加入了正邪阴阳相干的寒热态势。“表里”则反映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开合、聚散等正邪相干的趋势,而并非指疾病的有形的实体“部位”。中医学还有三阳三阴六病、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则分别反映了不同疾病正邪相干的传变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称作“时势”。
, 百拇医药
“势”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辨证的关键除了确定是何种运动方式的失和外,紧接着就在于确定失和的态势、趋势与时势,这就是中医学的“病机”。中医病机不在定位、定性、定量,而在求因、求属、求势。其在生命过程中显然属于三元序列的范畴。因有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诸伤,为邪之所生,病之所由。属有气血津液、五藏六府、十四经络,为邪之所在,病之所生。势有虚实、寒热、燥湿之态势,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开合聚散之趋势,三阳三阴六病、卫气营血、三焦之时势,为正邪交争之势,病证进退之象。
药无贵贱,对证则良,法无高下,应机则宜。扭转态势,宜扶正祛邪、和其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急者缓之,郁者通之……顺应趋势,宜因势利导、引邪外出。邪在表者,汗而发之;邪在里者,攻而逐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掌握时势,宜因时施治、防患未然。如温病治则,“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温热论》)。, 百拇医药(傅景华 徐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