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201438
夏洪生教授治咳经验-1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28日 新中医
     夏洪生(1939~),男,吉林省怀德县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历任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副院长,深圳市中医院副院长、教授,现为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兼深圳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所长。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独立编著及主篇《伤寒论训解》、《伤寒论析要》、《温病析要》、《中医临证指南》、《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等专业学术论著43部;科研成果4项,其中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针灸CAI系统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临床擅长于外感热病、心血管病、呼吸病、内分泌病等疑难病的诊治。

    夏教授从事中医医疗、科研及临床工作40余年,精通岐黄,博采百家,学验俱丰。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匪浅。现撷其临床治咳经验一二,以飨同道。

    1 辨证治咳,“温、化、宣、敛”,四法参详
, 百拇医药
    1.1温 即温化、温润 夏教授认为咳嗽一病,不论新咳久咳、寒咳热咳、实咳虚咳,致病之邪莫不以“痰”为首。痰为阴邪,其性粘滞,易伤阳气,痰之形成,总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咳首先应治痰,而治痰首宗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大法,指出非温热助阳之药不能温通气机,逐散痰饮,即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驱阴邪以助阳”之理,是以阳通则气机得畅,三焦得通,水津循环无滞,痰饮得散,则咳嗽自平。临床运用:温化寒饮用小青龙汤加减,寒甚加附子;温润止咳多用止嗽散;遇痰热咳嗽,也多于清热化痰药中加入1~2味温散药以助消除痰液,如干姜、细辛等;遇燥热咳嗽,则于清润方中加入紫菀、款冬花、百部、当归等温润药,尤其是当归,认为是一味很好的温润理肺止咳药,对久咳虚咳、或夹凉燥或寒凝者,效果颇佳。同时指出,临床上纯寒宜温的有,温而兼清的也有,而纯热宜清的却较少。即使在南方气候炎热,多不喜用温热,但只要临床辨证准确,配伍恰当,即可大胆选用温化或温润药。

    1.2化即化痰浊、化痰血 化痰浊:包括燥湿化痰、芳香化湿及清化湿热。燥湿化痰用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减,其中半夏一味,每方必用,夏教授认为其“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为治咳嗽之必用药,无论寒痰、热痰、湿痰均可应用,主要选用法半夏,其用量宜大,一般用18g,不能少于15g,无需先煎,与其他药同用,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且配伍不同,取效亦异,如配苍术、茯苓治湿痰;配桑白皮、鱼腥草、黄芩治热痰;配瓜蒌、贝母治燥痰;配紫苏子、白芥子、干姜治寒痰。南方气候潮湿,多易夹湿,临床每见咳嗽痰粘少难咯,伴脘闷纳呆,肢体倦怠,舌苔厚腻等征象,此乃痰湿胶粘、阻遏气机所致,此时宜用芳香化湿法,可用三仁汤加减或辨证加入苍术、藿香、佩兰、薏苡仁等;清热化痰,用于痰热较盛,咳痰粘稠色黄,胸满闷,或发热,或咽喉肿痛,大便秘结等症,用桑白皮汤或清肺汤加减,并指出:咳嗽一症,纯热者少,或外寒内热,或夹湿夹饮,故用清热化痰法时,多加入温化宣通药如麻黄、细辛、桂枝,或温润止咳药如紫菀、款冬花、百部等,辛温以行痰,润降以肃肺,从而达到痰去咳止的目的。

    化瘀血:夏教授认为,咳嗽一症,不论新咳久咳、内伤咳嗽或外感咳嗽,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症状存在。外感咳嗽者,因于外邪袭于肺络,肺失宣达,气机不畅,势必引起血脉凝滞不通;内伤咳嗽者,因于肺气虚弱,无力运血,血运不行,或阴虚血脉涩滞,或痰浊水饮内盛,阻遏气机,脉络瘀阻。正如《血证论》说:“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因而夏教授指出活血法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尤其在痰涎阻塞肺络的情况下,若单用行气祛痰之品,势必难以推动,加上活血药可使血活气动,再配以宣肺的药物,可使气血畅行,肺络宣达,外邪随之而出,痰浊随之而泄,邪去正复,咳喘而愈。, 百拇医药(林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