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消渴)及糖尿病足(5)
六、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者以下肢多见,且见于年龄大、病程长和病情控制不满意的病人。
(一)发病机理:
(1)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肢端坏疽的主要病理基础。发病在人体负重部位,以下肢为多,故有〝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之称。
(2)局部组织缺氧是糖尿病微血管病理改变的重要发生机理。
(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的相互影响。
(二)临床类型:
(1)湿性坏疽:占72.5 %,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所致循环障碍。
(2)干性坏疽:占7.5 %,中小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坏死。
(3)混合型坏疽:占20 %,微循环障碍和小动脉阻塞,两类病变同时存在。
(三)临床分级﹝分为六级﹞:
为便于临床处理,现习惯于将糖尿病肢端坏疽病变按进展程度的轻重分为六级﹝或度﹞:
0级:无开放性病变,明显供血不足。
I级:浅表溃疡。可由水庖或其它损伤所致,或自发产生。
II 级:溃疡深达肌腱、韧带、骨关节。
III级:深部溃烂感染,并有骨髓炎和脓疡窦道形成。
IV级:有趾及/或部分足坏疽。
V级:全足坏疽,一般需截肢。
(四)糖尿病肢端坏疽的治疗原则:
(1)常规饮食管理:是治疗糖尿病病人的基本措施。
(2)合理应用降糖药物: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接近正常水平是不可少的治疗措施。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随着坏疽病变的逐渐好转,应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以免发生低血糖症。, 百拇医药(邱炳琳医师)
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者以下肢多见,且见于年龄大、病程长和病情控制不满意的病人。
(一)发病机理:
(1)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肢端坏疽的主要病理基础。发病在人体负重部位,以下肢为多,故有〝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之称。
(2)局部组织缺氧是糖尿病微血管病理改变的重要发生机理。
(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的相互影响。
(二)临床类型:
(1)湿性坏疽:占72.5 %,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所致循环障碍。
(2)干性坏疽:占7.5 %,中小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坏死。
(3)混合型坏疽:占20 %,微循环障碍和小动脉阻塞,两类病变同时存在。
(三)临床分级﹝分为六级﹞:
为便于临床处理,现习惯于将糖尿病肢端坏疽病变按进展程度的轻重分为六级﹝或度﹞:
0级:无开放性病变,明显供血不足。
I级:浅表溃疡。可由水庖或其它损伤所致,或自发产生。
II 级:溃疡深达肌腱、韧带、骨关节。
III级:深部溃烂感染,并有骨髓炎和脓疡窦道形成。
IV级:有趾及/或部分足坏疽。
V级:全足坏疽,一般需截肢。
(四)糖尿病肢端坏疽的治疗原则:
(1)常规饮食管理:是治疗糖尿病病人的基本措施。
(2)合理应用降糖药物: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接近正常水平是不可少的治疗措施。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随着坏疽病变的逐渐好转,应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以免发生低血糖症。, 百拇医药(邱炳琳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