瘘与痔辨-1
现代医学认为,肛瘘和痔疮是发生于肛门与直肠下端的两种临床表现不同的病变。然而,在祖国医学中,瘘与痔的概念有混用及模糊之处,这对于正确理解古籍中肛瘘疾病的涵义带来诸多不便。本文结合文献,就瘘与痔的关系及对“痔久成瘘”之说的理解做一简要分析。
1 病名沿革
关于“瘘”的病名记载,最早可见于《山海经·卷二·中山经》中,其曰:“仓文赤尾,食者不痛,可以为瘘”。《内经》认为:寒邪滞留经脉,致“陷脉为瘘”。这里所说的“瘘”包括了全身各部位的瘘管,而不单单是指肛门部的瘘管。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夫大病之主……痈肿恶疮、痔瘘瘿瘤”,其中始见“痔瘘”病名。其后的诸多文献中也写作“痔漏”,但是应注意“痔瘘”与“痔漏”之间尚有一定的差异。在《疮疡经验全书》中,把瘘管称为“漏疮”。清.《外证医案汇编》则提出“肛漏”病名。从古代文献中看到,祖国医学对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病变,一般统称为痔瘘,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痔、肛门直肠瘘、肛裂、直肠息肉、肛管直肠脱垂等。这里的“痔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痔瘘”狭义概念实际上是指“肛瘘”一病。至于“痔漏”病患,可为痔疮,也可为瘘管,但古籍中以指“漏”为多。
2 瘘之成因
祖国医学认为肛瘘的成因和痔疾大体相同,即是在脏腑虚损的情况下,湿热下注,热毒蕴结而致病,并有痔久成瘘之说。《诸病源候论·瘘病诸候》曰:“但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血气壅结所作;或由饮食乖节,狼鼠之精,入于府藏,毒流经脉,变化而生,皆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也。”《外证医案汇编》曰:“肛漏者皆属肝脾肾三脏气血不足”。《薛氏医按》则曰:“痔属肝脾肾三经,故阴精亏损难治,多成漏证。”可见本病的发生,与肛门部的痈疽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蕴结,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或因脾肺肾三脏亏损及痔久而成。, http://www.100md.com(王立柱)
1 病名沿革
关于“瘘”的病名记载,最早可见于《山海经·卷二·中山经》中,其曰:“仓文赤尾,食者不痛,可以为瘘”。《内经》认为:寒邪滞留经脉,致“陷脉为瘘”。这里所说的“瘘”包括了全身各部位的瘘管,而不单单是指肛门部的瘘管。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夫大病之主……痈肿恶疮、痔瘘瘿瘤”,其中始见“痔瘘”病名。其后的诸多文献中也写作“痔漏”,但是应注意“痔瘘”与“痔漏”之间尚有一定的差异。在《疮疡经验全书》中,把瘘管称为“漏疮”。清.《外证医案汇编》则提出“肛漏”病名。从古代文献中看到,祖国医学对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病变,一般统称为痔瘘,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痔、肛门直肠瘘、肛裂、直肠息肉、肛管直肠脱垂等。这里的“痔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痔瘘”狭义概念实际上是指“肛瘘”一病。至于“痔漏”病患,可为痔疮,也可为瘘管,但古籍中以指“漏”为多。
2 瘘之成因
祖国医学认为肛瘘的成因和痔疾大体相同,即是在脏腑虚损的情况下,湿热下注,热毒蕴结而致病,并有痔久成瘘之说。《诸病源候论·瘘病诸候》曰:“但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血气壅结所作;或由饮食乖节,狼鼠之精,入于府藏,毒流经脉,变化而生,皆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也。”《外证医案汇编》曰:“肛漏者皆属肝脾肾三脏气血不足”。《薛氏医按》则曰:“痔属肝脾肾三经,故阴精亏损难治,多成漏证。”可见本病的发生,与肛门部的痈疽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蕴结,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或因脾肺肾三脏亏损及痔久而成。, http://www.100md.com(王立柱)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胃肠外科 > 直肠、肛管疾病 > 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