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中西医结合 > 信息2
编号:202534
中医整体论与西医还原论的哲学根源-1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2日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中医整体论与西医还原论的哲学根源-1

     中西医学分别源自不同的文化体系,哲学背景的差异导致其对人体的看法有很大区别。中医历来以整体论看待人体,而西医则倾向于还原论。对其哲学根源加以探讨,将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正确发展有所俾益。

    1 中医整体论与西医还原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形体组织及五官九窍都可纳入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系统,通过经络的联系,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气血津液得以运行畅通。中医学不但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人的机体与精神也是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与“形神合一”。这种整体论以阴阳五行为其基本理论,用阴阳说明其对立统一,用五行说明其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的关系。

    西医学是在西方哲学及科学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按照西方的主导观点,任何生物学问题是必须在物理化学的层次加以阐明才算是得到根本解释的,也就是必须还原为物理化学问题。这种观点可称为还原论〔1〕。而根据这种观点,整体由局部组成,高级运动由低级运动组成,可一直追溯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因此,自然就会重局部而轻整体,重分析而轻综合,重微细结构而轻相互关联。
, 百拇医药
    2 中医整体论的哲学根源

    早在2 0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这里的“道”是老子宇宙论的最高范畴,“生”是变化、化生之意,“和”是和谐、平衡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由“道”而化生天地万物,通过阴阳的对立统一而达到和谐平衡。

    “道”具有本原性,它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根本。“道”具有整体性,它超出对立的关系,没有与之相对的东西,所以“莫得其偶”(《庄子·齐物论》)。“道”具有超越性,作为本原的东西应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只有无形无名的东西才能成为一切有形有名之物的根源。所以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在这里,老子用“无”来指称“道”。这个“无”并非单纯的零,它具有一种潜力而含有无限生机。

    老子的“道”对于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庄子将“道”从主体透升上去而成为一种精神境界,庄子后学仍以“无”为究极观念(《庄子·天地》)。至魏晋玄学,王弼将老子的宇宙论上升为本体论,其最高范畴是“无”〔2〕。至两晋佛学,道安、支道林以及支敏度等将老庄思想与印度大乘佛学的般若思想相结合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学〔3〕。至宋明理学,程颐与朱熹则将老庄的道家宇宙生成论、玄学与佛学的思辩结构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而创立了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最高范畴是“理”〔4〕。由此可见,老子的“道”对中国思想发展史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 百拇医药
    老子的“道”是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独一无二的,大千世界由它而生,由此产生了整体论的思想。其特点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这一整体的具体体现,人与自然不是处在主客对立中,而是处在统一整体中,二者具有同构性。在思维模式上,虽有形上与形下、体和用之分,但形上不离形下、本体不离作用。《易传》的“观其会通”,庄子的“道通为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学家的“天人一理”,皆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形成形下的万物的过程。这个“生”字具有重要的哲学含意。它表明,宇宙万物是“生成”的,而不是“构成”的。“生成”具有有机的含意,而“构成”则具有机械的含意。这种有机的生成的思想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广泛的体现,如《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传》第十一章)又如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周子全书》卷一)这不但有有机的观念,而且有对立统一而达平衡的观念。

    由于宇宙的本原是“无”,而天地万物都是从这个“无”逐步化生而成,从而达到和谐与平衡的。人们所着重探讨的,便是事物的功能与变化,事物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在对立统一中达到和谐平衡,而较少注意构成万物的元素及其结构形式。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的,而非局限的;是有机的,而非机械的。, 百拇医药(张菊生 鲁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