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常见问答
编号:212875
辨证辨病两相呼应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9日 导医网
     一位德籍华人,他的日程表排满了与医生的约会:星期一,口腔科看牙本质过敏;星期二, 皮肤科看斑秃;星期三,五官科看耳鸣、重听;星期四,骨科看腰痛;星期五,泌尿科看前列腺肥大和阳痿;星期六,内科看五更泄泻。如此往复循环,药没有少用,病情却始终不见改观。

    某次他来华探亲,找上了一位中医,要求为他诊治。那位医生详细分析了他的病史,为他搭脉、察舌后说:你的病患有六种之多,但从中医理论来分析,却是一本六支,同属于一个“证”。正像树根有病可使树叶、树茎、花蕾、果实都受到影响一样,人的肾气不足也会导致头发、牙齿、耳朵、小便、性功能的病变,肾虚也易于导致五更泄泻和腰痛。这是因为肾主骨,而齿乃骨之余气,肾气不足,自然易致牙本质过敏。发 是肾气之华,肾气不足也是斑秃的原因之一。

    肾主二便,又主作 强,功能既虚,前列腺肥大、五更泄泻、阳痿便接踵蹬而至了。凡根柢不固,只需培灌根本,便可使花繁、叶茂、果实。人因肾气不足 所致的种种病变也可通过补肾而令其向愈。于是,那位医师为 病人针灸肾俞、筑宾、三阴交等穴位,同时给服龟鹿二仙胶和金匮肾气丸,外搽斑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牙病和腰痛基本消失,斑秃开始生出毳毛,小便通畅、阳痿和五更泄泻也痊愈了。上面例子中的病员患有六种不同科别的病,而个医治疗从 “肾虚”这一证型着手,最后达到了异病同治的目的。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那么什么是“证”呢?它与“病”又有什么区别呢?“证”,是证候的简称,其含义是证据或征象。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的证候不同于一般的症状或某些综合症候群,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之病因、病位、病性、症状、病机的综合概括,是病的横断面,涵盖着此病人在该阶段的邪正双方的全面状况和发展态势。而 “病”则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全部病理的纵向过程。一个病可有几个证的演变过程,一个证也可是几种病的共同反映。 所谓辨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结合可能影响疾病性质的患者年龄、体质等自身因素和自然、社会环境等外界因素,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 审辨其病变部位、病变性质、邪正斗争的盛衰强弱及其发展趋势等,最后概括地确定其为某一“证型”,为临床施治提供依据。例如,患者出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咳嗽鼻塞,气喘,咯吐白 痰,脉浮紧,苔薄白等症状,即可根据“肺主宣发,合皮毛,司呼吸 和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容易侵袭肌表经络,阻遏卫气”等理论,综合分析其病因为外感风寒,其病变部位在肺和肌表,其病变性质为表寒证。又病属初起,邪气盛而正气未衰,呈正气抗邪于体表之势,故属于实证范畴。

    因此,此病者即可诊断为风寒侵袭肺卫的表实证候,其治法宜用辛温解表,宣肺止咳。不同的疾病如果它们所呈现的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相同,中医则认为属同一证型,就可用同样的方法去治疗。反之,所患疾 病尽管相同,但因处在不同的病变阶段,或因病人的自身因素或 环境因素等差别,则其证型各异,治疗方法也就有所不同。这就 是中医常讲的“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 http://www.100md.com
    在几千年的诊疗实践中,中医学形成了独特的辨证方法。 其中八纲辨证、病邪辨证、脏腑辨证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在辨证学领域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称为“八纲”。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它把错综复杂的病证,归纳为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四个对立面,用来指导临床诊治。其中表里反映病位的浅深,寒热反映疾病的性质,虚实反映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统驭上述六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程钟龄《医学心悟》上说:“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笔花医镜》进一步作了概括:“凡人之病, 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 八纲辨证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种病证归纳为八个类型。疾病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八纲辨证的交叉性、转化性和相兼性。如临床上常有表虚、里实、虚寒、实热、表实里虚、表寒里热等各种证型。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或治疗的失当,寒证可以化热,实证可以变虚,或出现表里相兼、寒热夹杂等情况。
, http://www.100md.com
    另外,八纲辩证主要是提纲挈领地概括疾病的病位、病性等大致情况,故临床运用时,还须与其他辨证方法如脏腑、气血、病邪等辨证结合起来,才能使辨证更加具体和明确。例如热证,则应进一步辨明是热在气分还是血分,是何病邪引起,在什么脏腑等等。 病邪辨证是在中医病因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 “辨证求因”的方法。一切病变都是一定原因所导致的结果。不同的病邪,由于其性质各异,因而其致病形成的证候特点也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审辨证候而推求病因。如患者持续出现头胀,身重,体倦,脘痞、纳呆、泄泻,苔腻等症状,即可据湿邪致病的特点,作出感受湿邪的判断。因为湿邪重滞粘腻,为病多缠绵;而且易阻遏气机;侵犯脾胃。通常病邪辨证包括外邪和内生病邪,外邪一般指寒邪、热邪、风邪、湿邪。燥邪、暑邪六种, 中医称为“六淫”,内生病邪主要指痰血、痰饮等病理性产物。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对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藉以推究病机,审辨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情况,最后确定为某一脏腑寒、 热、虚、实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由于各种疾病最终离不开脏腑的病理变化,所以脏腑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也是临床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脏腑辨证在运用时,常和其他辨证方法紧密结合。如八纲辨证的阳虚证,落实到脏腑,就有心、脾、肾、胃等阳虚之不同,只有明确了何脏何腑之阳虚,才能使遣方用药更加有的放矢。
, http://www.100md.com
    除了上述三种常用的辨证方法之外,中医对杂病的辨治,还常常辅以气血、经络辨证,而在外感病领域,则出现了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其他辨证方法为辅的局面。

    再说说辨病。它是医生根据病人的病史、自觉症状和各种检验手段获得的客观指征来确立诊断的思维过程,是以研究各 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为宗旨的。因此,辨证与辨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辨证注重个体差异,着重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特征和机体的反应状况;辨病侧重于认识疾病的特性,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掌握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手段, 即使在没有明确的疾病诊断,或者虽有疾病诊断而目前对这种疾病尚无特效疗法的情况下,也能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相反, 如出现只有实验室各方面检查所得出“病”的证据而无证可辨的情况,则可根据辨病的原则去进行施治。可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无疑会使治疗更具特异性和针对性。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历来既强调辨证,又重视辨病。张仲景在《伤寒论》六经标题中,特标出“辨病脉证并治”数字,即是明证。其治疗各种病证,也都将辨证分型和专方专药融为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在寻找某些疾病的特效药方面,我们的先人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常山、青篙抗疟,当归、益母草调经,黄连、白头翁治痢等,都是举世公认的。
, 百拇医药
    上述德籍华人外用的斑秃酊,事实上也可视作是一种辨病论治。辨病论治而卓有成效的中药名方更有治疗子宫脱垂的补中益气丸,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四妙勇安汤,治疗胆石症的胆道排石汤等等。

    现代科学的日益发展,为辨证和辨病的结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瘀血证,中医以往仅能从舌面瘀点、痛有定处、出血、 不明原因的发热、腹痛、少腹硬满急结、口燥但欲饮水不欲咽等方面去认识,而今已可通过血液流变学的客观指标如血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来参照证实。

    象出血性中风、鼻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皮下紫癜、肿瘤等,只要中医辨证属于血瘀的,均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的改变。而只要是瘀血证,运用活血化瘀中药都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一旦瘀血症状好转,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也舍得到相应的改善。又如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阿狄森氏病、慢性肾炎等多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当其发展处于肾虚阶段时,除有腰背痛,胫膝软,足跟痛,耳鸣耳聋,发脱枯悴,齿摇稀疏,尿有余沥或失禁,及性机能失常等中医见症外,也有尿17 羟下降的客观指标可作参照。此类疾病根据辨证论治进行补肾后,不但肾虚症状得到改善,而且尿中17羟的值也随之提高。

    如在辨证的同时,再配合辨病用药,其疗效将会更令人鼓舞。 总之,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标志着现代中医药学研究的进展,也为当前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理论研究指出了一条途径。 两者的结合,一方面可发挥中医学术的特长——辨证用药,着重调整机体功能;另一方面又可吸收现代医学之长——用药针对病因,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西医结合的一个热点。

    《中国中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