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信息
编号:213009
脾胃学说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1年5月10日 导医网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李东垣。历代医家都有精深的研究,渐渐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脾胃学说是随着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而渐渐形成的,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的看来,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枢,称之为后天之本,并将脾胃功能失调视为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脾胃学说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脾胃学说理论对发扬中医药学,开展科研临床工作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与《伤寒论》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与临床基础

    (一)《黄帝内经》是奠定中医脾胃学说理论基础的最早医著。它系统地对脾胃学说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预防治疗做出了初步的探讨与总结,其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帝内经》有关脾胃的解剖形态尚欠系统描述,如《灵枢经·脾胃篇》记载:“……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两寸半,齿以下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胃迂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经五寸,大容三斗五升……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四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一方面说明《内经》的脾胃解剖是建立于原始解剖实践基础上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医在解剖基础上贯注了功能,故与现代医学器官的解剖实际又有距离; 脾胃的生理在《内经》中可归纳如下。

    首先,脾主运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概括了脾胃功能;又《素问·经脉别脉》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描述了水谷精气的全身输布过程。这些与现代的消化生理认识雷同。

    其次,脾运气血。中焦脾胃之气对气血化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灵枢·五味》也指出“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乃化而为血……”这些阐明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第三,“脾主肌肉”、“脾主四肢”的理论在《内经》上有了初步体现。《平人气象论》有“脾藏肌肉之气”之说。另外,《内经》指出脾与“营”、“意”、“思”有关。总之,《内经》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的认识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二)《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结合,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之作,同时它也为脾胃论的临床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摘自:中文医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