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毓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谢毓晋认为免疫学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免疫遗传学的研究,有朝一日会从根本上解决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问题,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免疫耐性、免疫增强、免疫淋巴细胞分群、功能、调节机理的不断深入的研究,终将使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也会象传染病一样退出历史舞台,同种异体的器官移植手术也将成为临床医疗常规,而利用免疫学方法防止衰老、保持青春的理想也有可能实现。
他还认为我国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要实行改革,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要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为临床医学服务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提高临床医师的基础学科知识水平,以便在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上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还认为,应该改善、加强城市、地、县、区级医疗网组织,分级医疗,以减轻教学医院和城市医院的门诊量过重的负担,给临床医生更好地创造一些提高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条件。他认为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环节。
他反对在科研选题上一哄而起、一哄而下的风气,反对作华而不实的工作。他说:“政策是决定的因素,而人是关键因素”。他坚信我国医学科学事业会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而迅速前进。
, 百拇医药
(作者:谢家瑾)
简历 1913年8月26日 出生于北京。
1936年 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
1939年 毕业于德国富来堡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9—1940年 任德国富来堡大学内科医院细菌血清室代理主任。
1940—1941年 任布拉格德国大学医院细菌血清检验科主任。
19411942年 任重庆国民政府卫生署西北防疫处(兰州)技正兼检验科主任。
1942—1944年 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四川宜宾)细菌学教授。
1944—41947年 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
, 百拇医药
1947—1949年 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兼教授、免疫研究所所长。
1949—1952年 任上海民生实验治疗研究所所长。
19521983年 任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主任、总技师、副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并兼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教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预防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理事,湖北省微生物免疫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副主席。
1983年11月23日 逝世于武汉市。
主要论著 1 Hsia YD.Ueber die Immunbiokogischen Grundkagen einer von Cadham vorgeschkagenen Kaninchen-Serum-Therapie bei Streptokokken-und Staphykokokken-Sepsis.Zeitschrift f.Immunitaesforschung und experimente11e Therapie,1939,96(5/6):361—396.
, http://www.100md.com
2 Hsia YD.untersuchungen ueber die Wirkung und wirkungsweise des Akbucids gegen haemokytische Streptokokken in vitro und bei der experimentekken Streptokokkeninfektion.Zeitschrift f,Immunitaetsforschung und experimentekke Therapie,1940,98:220—250.
3 Hsia YD.Immunbiokogische Untersuchungen zur Frage ver wandtschaftkicher Beziehungen zwischen Rana temporaria seu fusca,Rana escukanta und Bufo vukgaris und zur Frage der Spezifitaet des Geschkechtszekkenei Weisses.Zeitschrift f.Immunitaetsforschungund experimentekke Therapie,1940,98:339—344.
4 Hsia YD.Chemotherapie der Bacik1us Fried1aender Infektion mit Sukfanikamiden.Deut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1941,(12):324.
5 Hsia YD.Chemotherapeiversuche mit Kapsekbakterien (Friedkaender-,Rhinoskkerom-und Ozaenabakterien).Zeitschrift f.Immunitaetsforschungund experimentekke Therapie,1942,101(2):81—101., 百拇医药
他还认为我国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要实行改革,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要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为临床医学服务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提高临床医师的基础学科知识水平,以便在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上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还认为,应该改善、加强城市、地、县、区级医疗网组织,分级医疗,以减轻教学医院和城市医院的门诊量过重的负担,给临床医生更好地创造一些提高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条件。他认为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环节。
他反对在科研选题上一哄而起、一哄而下的风气,反对作华而不实的工作。他说:“政策是决定的因素,而人是关键因素”。他坚信我国医学科学事业会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而迅速前进。
, 百拇医药
(作者:谢家瑾)
简历 1913年8月26日 出生于北京。
1936年 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
1939年 毕业于德国富来堡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9—1940年 任德国富来堡大学内科医院细菌血清室代理主任。
1940—1941年 任布拉格德国大学医院细菌血清检验科主任。
19411942年 任重庆国民政府卫生署西北防疫处(兰州)技正兼检验科主任。
1942—1944年 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四川宜宾)细菌学教授。
1944—41947年 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
, 百拇医药
1947—1949年 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兼教授、免疫研究所所长。
1949—1952年 任上海民生实验治疗研究所所长。
19521983年 任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主任、总技师、副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并兼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教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预防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理事,湖北省微生物免疫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副主席。
1983年11月23日 逝世于武汉市。
主要论著 1 Hsia YD.Ueber die Immunbiokogischen Grundkagen einer von Cadham vorgeschkagenen Kaninchen-Serum-Therapie bei Streptokokken-und Staphykokokken-Sepsis.Zeitschrift f.Immunitaesforschung und experimente11e Therapie,1939,96(5/6):361—396.
, http://www.100md.com
2 Hsia YD.untersuchungen ueber die Wirkung und wirkungsweise des Akbucids gegen haemokytische Streptokokken in vitro und bei der experimentekken Streptokokkeninfektion.Zeitschrift f,Immunitaetsforschung und experimentekke Therapie,1940,98:220—250.
3 Hsia YD.Immunbiokogische Untersuchungen zur Frage ver wandtschaftkicher Beziehungen zwischen Rana temporaria seu fusca,Rana escukanta und Bufo vukgaris und zur Frage der Spezifitaet des Geschkechtszekkenei Weisses.Zeitschrift f.Immunitaetsforschungund experimentekke Therapie,1940,98:339—344.
4 Hsia YD.Chemotherapie der Bacik1us Fried1aender Infektion mit Sukfanikamiden.Deut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1941,(12):324.
5 Hsia YD.Chemotherapeiversuche mit Kapsekbakterien (Friedkaender-,Rhinoskkerom-und Ozaenabakterien).Zeitschrift f.Immunitaetsforschungund experimentekke Therapie,1942,101(2):81—1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