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预防医学专家 > 正文
编号:213754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提出钩端螺旋体病临床分型 1958年,福建省流行病研究所微生物科立克次体室扩大成为自然疫源地病科,仍由于恩庶负责。自然疫源地学说认为:“在自然界,某些疾病的病原体经常在一定的动物宿主和节肢动物之间传播。人一旦进入这些地区就有被感染的可能。”以新学说为理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自然疫源地病科,把鼠疫、恙虫病、Q热病、钩端螺旋体病、弓形体病等一系列人畜共患病,作为他们的科研和防治的对象。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病原型别多、症状复杂多样的传染病。50年代初,国内的医务工作者对本病都很少认识。1956年,闽南泉州市附近地区遭洪灾后,出现了大批急性发热患者,起初被误诊为流感。于恩庶率人赶赴现场,经血清学检查,判定为钩端螺旋体病,于是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而报道的洪水型钩端螺旋体病例。1960年,闽北建阳师范学校的师生参加水田秋收劳动,先后有16人发病,2人死亡。由于患者肺部症状严重,咯血,而且死亡较快,因而当地怀疑是肺鼠疫死灰复燃,于是采取了隔离封锁的措施。于恩庶率人赶到现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再加上血清学诊断 ......